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初探
【作者】 李慧铭 翁长亮
【机构】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塌山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从意气风发地告别大学校园走入中学校园至今已有八年。八年,不长不短的工龄,八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从最初的紧张、迷惘到不断地探索、实践和学习,使我对信息技术教学有了粗浅的认识。如今,计算机的应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人类已迈入信息时代,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把信息技术应用知识既深入又活泼、生动地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下是本人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以来的一些经验和看法。
首先,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必要性。
信息意识是指人脑对信息在社会发展中的性质、地位、价值和功能的认识和反应。它决定人们的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是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自我感悟。
信息意识主要表现为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信息具有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能敏锐地捕捉信息,并善于“人弃我取”、“人未觉而我先觉”。其次,对信息具有持久的注意力。对信息的关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张照片、一个数据,甚至一种自然现象都可能激发出智慧的火花。第三,对信息的价值具有判断力和洞察力。能在错综复杂、混乱无序的众多现象中,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识别和选择正确的信息。
当今社会,物质、能量、信息是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在现今信息社会中,谁先掌握有价值的信息,谁就掌握了事物的主动权,先进的技术不在于谁先发明,而在于谁先利用,谁能先利用,谁就先受益,而具有强烈信息意识的人往往能在关键的时候取得主导权。由此可见,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必要性之所在。
其次,在新课改的环境下,要更新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
在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下,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更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体会。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和组合,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一方面使学生得到共同提高,一方面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从而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主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时刻注重创新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针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我们可以以一种方法或工具做引导,允许学生交流他在以往的实践操作中使用过的其他方法,可以让“高手”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这样不但使会的学生巩固了知识,获得了成就感,也使不会的学生得到了进步。 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自主学习、自主选择,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重视问题设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
前提,问题教学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问题情境教学是以学科知识为教学内容,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在问题情境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当有充分、丰富的课堂教学材料作铺垫,使学生的思维在广度、深度上有一个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
在导入新课、学习新知等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状态是不同的,提问要注意时机,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同一个问题,应善于从不同角度向学生提出问题,运用条件的增设变化及结论的延伸和条件与结论的互换,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等方法设计出新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把枯燥的理论上得轻松风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学生都很爱上操作课,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尽量将枯燥的东西讲解的生动形象一点,可用风趣的语言,贴近的比喻,引用身边的事件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可。比如在 “信息无处不在”这块内容授课时,通过举例:校园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下课的信息,走过食堂时传来的饭菜香传递给了我们可以吃饭的信息。用恰当的比喻,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同时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讲的形象,讲的易懂。这样,我们就可以把理论课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世界的五彩缤纷。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与时俱进,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更新和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并且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更重要的是要用心,要热爱!
首先,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必要性。
信息意识是指人脑对信息在社会发展中的性质、地位、价值和功能的认识和反应。它决定人们的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是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自我感悟。
信息意识主要表现为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信息具有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能敏锐地捕捉信息,并善于“人弃我取”、“人未觉而我先觉”。其次,对信息具有持久的注意力。对信息的关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张照片、一个数据,甚至一种自然现象都可能激发出智慧的火花。第三,对信息的价值具有判断力和洞察力。能在错综复杂、混乱无序的众多现象中,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识别和选择正确的信息。
当今社会,物质、能量、信息是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在现今信息社会中,谁先掌握有价值的信息,谁就掌握了事物的主动权,先进的技术不在于谁先发明,而在于谁先利用,谁能先利用,谁就先受益,而具有强烈信息意识的人往往能在关键的时候取得主导权。由此可见,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必要性之所在。
其次,在新课改的环境下,要更新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
在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下,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更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体会。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和组合,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一方面使学生得到共同提高,一方面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从而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主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时刻注重创新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针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我们可以以一种方法或工具做引导,允许学生交流他在以往的实践操作中使用过的其他方法,可以让“高手”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这样不但使会的学生巩固了知识,获得了成就感,也使不会的学生得到了进步。 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自主学习、自主选择,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重视问题设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
前提,问题教学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问题情境教学是以学科知识为教学内容,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在问题情境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当有充分、丰富的课堂教学材料作铺垫,使学生的思维在广度、深度上有一个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
在导入新课、学习新知等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状态是不同的,提问要注意时机,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同一个问题,应善于从不同角度向学生提出问题,运用条件的增设变化及结论的延伸和条件与结论的互换,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等方法设计出新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把枯燥的理论上得轻松风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学生都很爱上操作课,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尽量将枯燥的东西讲解的生动形象一点,可用风趣的语言,贴近的比喻,引用身边的事件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可。比如在 “信息无处不在”这块内容授课时,通过举例:校园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下课的信息,走过食堂时传来的饭菜香传递给了我们可以吃饭的信息。用恰当的比喻,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同时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讲的形象,讲的易懂。这样,我们就可以把理论课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世界的五彩缤纷。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与时俱进,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更新和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并且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更重要的是要用心,要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