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能力

【作者】 赵玉红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解决实际问题,不仅需要精确的计算结果,有时候只需要一个粗略估算的数据就可以达到目的。估算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重视发展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然而,我们教的小学生却体会不到估算的重要性,不能正确选择何时估算,何时精算,常常是任务驱动型的,是为了估算而估算,至于估算能力更无从谈起。的确,估算带有直觉和猜想的成分,是一种较为抽象的思维,给估算教学带来了一些客观存在的现象:一是漫无边际的凭空想象,乱猜瞎猜,表面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其实许多学生只是人云亦云;二是学生根据“大约”“估计”等词语就判断出要用“估算”,从而导致学生可能只会解决书上的问题,而在实际生活中碰到问题学生就不能准确判断出是选用“估算”还是“精算”来解决。
  由此,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是值得数学教学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我们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感知估算与生活的关系,强化估算意识,掌握估算方法,这是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必要条件。
  一、合理利用教材,领悟估算的实用价值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合理的资源,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把握好教学的环节。例如:三年级乘法估算教学,教材提供了学生熟悉的去公园购买门票的情境:“老师带29名同学去公园玩,公园门口提供一条信息,每人8元,问老师带了250元够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答老师所带的钱够不够,只要通过估算就能解答。接着追问:“如果带我们班同学去,老师大约要带多少钱呢?”学生在讨论中不仅会明确估算作用,而且激发了他们的估算兴趣。诸如此类的问题本身对学生就有一种引领和启示作用,让学生感受到估算要比精算更快捷、更便利。
  二、强化估算意识,养成估算习惯
  我们强调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估算就是实现这一教学的终极目的。可是,学生平时很少用估算的方法去检验,教师要将估算的理念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估算的作用,形成估算意识。如估算自己房间的面积有多大,估算一般到超市购物需要多少钱,估算这篇获奖作文大约有多少字等等。让学生感受到估算就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从而正确认识估算的实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意识。
  另外,教师要多创造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到生活中有许多事件只须用估算就能解决。如:乐乐为了迎接两位小伙伴来家做客,想去超市买饮料,带多少钱合适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回答得很随意,根本不知如何去想,瞎猜乱估,在教师引导下,知道了要想估计带多少钱买饮料合适,就要根据一瓶饮料多少钱,一共卖几瓶饮料来进行估计。根据生活经验,学生知道一瓶饮料大约3元,每人喝2瓶就可以了。这样估计带20元比较合适。这些自创情境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拉近了学生与估算知识间的距离,真正感悟到估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增强学生运用估算的自觉性。
  三、掌握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技能
  掌握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技能也是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必要条件之一。估算的方法很多,也比较灵活,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种。
  (一)近似估算法
  就是采用近似计算的方法对事物的结果做出大概的估计。其一,运用近似估算来确定和或差所在的大致范围。1、在教学加法时,先把两个加数的最高位的后一位进行四舍五入,再进行相加,估计出结果的大致范围,确保计算的准确性。如234+479≈200+500=700,如果结果与700相差太大,证明计算有误。2、在教学减法计算时,可以先将减数的最高位的后一位进行四舍五入,再进行相减,估计其差的大致范围。如:“小明的妈妈去超市买一袋大米用去43.5元,一块牛肉用去40.8元,买菠菜用去13.2元,买鱼用去12.8元,她带100元钱够吗?”取
  43.5≈40,40.8≈40,13.2≈10,
  12.8≈10,40+40+10+10=100.显然,进行整数运算已经超过100了,所以,100元钱不够。其二,笔算时采用近似估算的方法来检验精确计算的最高位的合理性。1、教学乘法时,先把两个因数的最高位的后面的数进行四舍五入,取其近似值,在口算出这两个值的积,这个积就是原来两个因数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值。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最高位数的正误。2、在教学除法时,把除数的最高位的后一位进行四舍五入,取其近似值来估商,既能快速的找到相应的商,又能保证商的最高位的准确性。 
  (二)计算规律估算法
  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其结果都有规律可循,根据其规律,可对结果进行估计,以此来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常见的运算规律为:两数相加其和不小于较大的加数。两数相减其差不大于被减数。两数相乘时,其中一个因数小于1,积一定小于另一个因数。两数相除,当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当除数小于1(不为0)时,商大于被除数。
  (三)生活经验估算法
  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事物的结果作出的估计。如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就知道自己比哥哥姐姐年龄小,比爸爸妈妈矮得多,到了中高年级,学生掌握的生活经验就更多了。
  (四)取样估算法
  就是对事物的部分进行取样算出较为精确的数据信息,以此为样本,再对事物的整体作出估计,这是一种合理的测算方法。如“1000克黄豆约有多少粒?”这时先取出10克黄豆样本,数一数有多少粒,进而估算出1000克黄豆约有多少粒等等。也是生产生活中用得最多的估算方法。
  (五)直觉估算法               
  就是凭着学生自己的直观感觉,对事物的结果作出估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在学生充分感知1平方厘米、1平方米后,教材要求学生直觉去估一估教室的面积,估计文具盒一个面的面积。直觉估算准确与否,与学生的实践经验密切相关。所以,平时要帮助学生不断积累直觉经验,以求得估算的准确性。
  总之,教师要做启发学生运用估算的有心人,尽量结合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做好估算的示范,寻找契机组织学生观察、分析,再通过交流估算方法、技巧等途径。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感受估算的乐趣,并切身体验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和便捷性,使学生将估算化为一种自觉意识,形成自觉的估算习惯,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