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引源头活水,润课程之花

【作者】 殷者荣

【机构】 硕集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想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就必须合理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才能把继承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与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相结合,创造出富有盐阜地区特色的语文课程。本文就有效地利用和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谈点粗浅看法与同行共勉:
        一、活化教材资源,丰富教学活动
        以教材为依托以课堂为平台,深刻挖掘课内资源,“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师不能把教材作为 ‘圣经’,应把它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与其他的课程资源一起支撑新课程。”我们应将教材看成一个活的文本,一个充满变化的学习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思考和探究,将其整合与加工,做到走进教材又大胆地超越教材。
        苏教版教科书每单元分课文、习作、练习、语文综合性学习四大板块,穿插相关彩色图片等来呈现教学内容。如此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要进行调配整合,应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组织要生动而多样化,有利于学生探究,也就是我们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我们要做一个研究者,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教材为本,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当教材资源向你打开一扇门的时候,你还要看到一扇扇窗,千万不要漠视它们的存在。只有当你领着学生去把它们一扇扇打开之时,你才会体会到它们的价值。 
        二、加强学科渗透, 整合学科资源
        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 关注书本, 忽视人本, 强调独立, 缺乏合作, 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 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越来越狭隘。 新课程淡化了学科的界限, 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 处处留心皆语文, 语文学科除了与学科内各知识发生联系外,还与其他学科如数学、科学、思品与社会、自然、地理、音乐、美术等都有密切联系。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打破学科界限,通过各种方式反映学科间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长征》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更好地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红军长征路线图,结合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数学知识使他们了解红军长征经历了哪些省、走了多少路程。课文的背景越来越大,当然烘托出的课文情感也就越丰满,就能自然而然的抒发激情,点燃激情,唤醒激情。
        三、利用自然资源,提升学生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要引导孩子们进入周围世界,使他们每天都能从中发现点什么新的东西,使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成为思维和语言的源泉,既走向大自然绝妙美景的旅程。”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学习语文的摇篮。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春之绿,夏之泳,秋之游,冬之雪。同学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让学生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当学生心盈自然之美时,只要稍作点拨,学生便会跃跃欲试,争相畅述心中之美,这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去描述所观所感将会使他们大有收获。如可以让他们用一些优美词语、句子来描绘眼前美景,可以背诵一些优美的名段名篇来抒发心情,也可以拿起纸笔当场作文,还可以用画笔记录下这美丽的时刻…….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审美素养得到提高,观察能力得到培养,所学语文知识得以应用,作文素材得到积累,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家乡观念得到培养,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四、与时代接轨,用好远程资源
        随着远程教育在学校教学中的广泛运用,远程教育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尤其是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这块资源,促进教学形式、内容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学了《黄山奇松》,我让学生收集有关黄山的风景图片,学生查到了“黄山四绝”的图片,制作了幻灯片。在学习《三顾茅庐》之前,我让学生查找相关历史资料,学生找到了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三顾茅庐的背景。这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还可以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语文教材又不是为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 
  总之,我们不能紧紧抓住语文教科书并把它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放弃广博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这是有悖于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要求的,这样的语文教学一定不会获得成功!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在无限广阔的时空之中,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占有一切可以利用的阵地,最大限度地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天性,激活学生的思维,驰骋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在自然、社会中,自然而然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