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让流动的花儿幸福成长
【作者】 王九如
【机构】 黄沙港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随着我国城乡经济区域化互动发展,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流动人口子女,往往随父母四处飘泊,居无定所,而且大多家长为生活劳累奔波,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这些孩子就像流动的花儿一样,难以真正享受到公平教育的阳光和温暖。这个问题早已引起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与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了相关的刚性要求:“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流动学生必须依法接受教育,各地教育部门及学校也必须对流动学生依法实施义务教育。流动学生的教育管理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无法避开的研究课题。
一般概念上的流动学生是指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农民工子女,我校地处国家级中心渔港射阳县黄沙港镇,其流动学生主要是指从内地农村流向沿海农村的渔民后代,与一般意义上流动学生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是指他们的流动性,个性是指这些学生的流动具有乡村性、跳跃性和阶段性的特点,不少学生小学六年,就读了三四个省份,而且就学环境一般都是僻远的乡村,较为封闭、落后,所受教育缺乏系统性、稳定性、基础性,有的还承受着地域文化负面的交叉感染,不少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上形成了难以消除的痼疾。主要有这几方面原因:一是校园环境。缺少让流动人口子女享受公平教育的机制。流动人口子女常常遭受到地域歧视。教师虽然对流动学生没有主观上的偏见,但对外来学生客观上存在着与生俱来的距离感。流动学生在语言、生活习惯上也一时难以融入本地学生群体,成了孤立的另类。校园管理机制上,也没有专门针对流动学生的育人模式,忽视了流动学生的个性诉求;二是心理因素。由于学习能力、经济基础等原因,不少流动学生自卑感强,他们在心理与行为上都出现了无所作为的自闭状态;三是沟通渠道。渔民长期海上作业,家校沟通少,不少流动学生的监管上出现了许多学校教育鞭长莫及的教育盲点;四是家庭原因。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渔民家长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没有科学育人的方法,没有为人表率的素养,有的家长沾染了不少生活陋习,缺乏必要的文明素质,对待子女教育问题上,也出现了不正常的取向。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思考,我们发现我校流动学生在周围环境负面因素的影响下,长期习惯养成教育不够,许多学生违纪行为已成为不自觉的潜意识行为,也就是在他们的认识中,迟到、早退、打架、骂人等违纪行为是常态,不应受到外来的规约。这与他们与渔民父母走码头的生活阅历有关,他们从小就接受了光怪陆离的渔港文化熏染,并且由于渔民长期海上作业的影响,缺少必要的家庭监管和良好的自律意识,不少孩子的不良习性已经固化和严重化,一般的说服教育已难以见效。目前我校流动学生不良习惯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⑴学习习惯。由于渔民父母无规律的流动性,不定时中断其子女受教育的连续性,严重影响了我校学生正确学习习惯的形成。部分“流动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形成了学习上的心理及行为障碍。⑵生活习惯。渔民家长经常长期在海上作业,导致一部分“流动学生”成为实际上的留守学生,从小缺少父母的正确监管,不少学生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我们从调查中发现,我校“流动学生”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高达35.5%以上。⑶礼仪习惯。我校流动学生来自偏远地区,不少家庭背景复杂,不少学生受父母与生活环境的影响,不知道文明交往,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缺少应有的规范与教养。⑷守纪习惯。据统计,我校“流动学生”打架斗殴、酗酒闹事、欺负弱小同学等暴力行为的达10%以上。而且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我校流动学生还普遍存在着知识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全国各地学生使用的教材版本不一样;二是各地教育教学的发展水平不同,有些学生虽然已读七年级,但语文学科不懂拼音,写作不会使用标点;数学学科连应用题都没有接触过;英语学科基础更差。针对我校流动学生的现状,我们以打持久战的信心和决心,遵循素质教育的基本规律,从对学生“学习、生活、做人”三大习惯的培养抓起,采取逐条分项、层层落实的方法,以特色活动为内容主体,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了科学示范、合理引导、强度矫正,并形成了以下培育流动学生的应对策略。
一、 营造了公平教育的人文氛围,建构流动学生的教育生态
通过理论学习和舆论宣传,我们在全校树立了平等的学生观,本地学生是主人,流动学生也是主人,不准任何师生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我们还专门召开流动学生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内心想法,并针对渔民后代流动学生长期缺乏爱心教育、存在问题繁杂的特点,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首先,我们开展了“159·手牵手”大型爱生助学活动,帮助流动学生走出困境,增强自信,唤醒他们享受优质教育的幸福感。所谓“159”,是一个教育流动学生的量化考核质数,其中,“1”就是所有教师都结对1名流动学生;“5”就是从思想品德、学习品质、经济条件、生活习惯、身心状态5个方面全方位关注被帮扶学生,“9”就是每位教师每学期为所帮扶学生谈心、家访、辅导、心理咨询总次数不少于9次。这是纲领性要求,反映在教师的工作中,则是一个具体生动的过程。结队帮扶流动学生的老师,要在行动与结果两方面接受学校的全方位考核,我们不注重短期效应,流动学生接受到阳光教育,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这才是我们的终极性目标。在“159,手牵手”活动中,爱心的天平倾斜了,不过是倾向弱势群体的流动学生了。经过2011年秋学期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由于“159,手牵手”活动以倾注亲情、改善学生受教环境的方式,唤醒了学生的自觉意识,我校流动学生进步明显,80%的流动学生在文明礼仪和文化成绩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其次,我们以“千分考核制”加强流动学生的日常管理,铺就高效的德育创新之路。这一活动的目的在于强化流动学生对行为规范的认识,进一步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对失分较多的违纪流动学生,进行及时教育劝导,严重者示以纪律惩戒。配合这一活动,我们开展了针对流动学生的每日十问问卷调查,同时,在学生中间成立流动学生“行为规范”监督岗,以班级为单位对流动学生两周一评议,找出成绩与差距,不断践行,不断进步,从他律逐步转向自律,从而达到自信、自律、自强。监管过程,我们更多地依赖于流动学生本身,使他们明白责任和幸福同步的道理,走上主动发展的自觉状态。再次,成立流动学生家长沙龙,优化教育教学的家庭背景。我校流动学生的素质问题与家庭背景不无关系,不少家长是来自东北的文盲、半文盲,文化水平低下,法纪意识淡薄,对学生教育的隐性伤害较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受教的空间缺陷,我们成立了“流动学生家长文化沙龙”,定期举办家校互动的交流会。这一形式,高雅别致,受到家长们的热忱欢迎,让他们在感受责任的过程中,有效提高科学育人的认识。
总之,通过建章立制、开设活动、专题发言等形式,我校建立了有关流动学生教育的文化场,荟萃与衍生了新关于流动学生的育人理念。
二、打造适宜于流动学生的教学平台
学生当以学习为根本,与本地学生相比,流动学生的最大缺限,就是学习方法欠科学,思维能力低下,成绩基础薄弱,许多学生难以跟班学习。作为教师,我们准确把脉行情,吃准方向,以流动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核心,以满足流动学生的求学需求目标,因地制宜改革课堂构架,构建了适合流动学生与本地学生共同发展的课堂模块。我们进一步加强了课堂的民主建设,让流动学生在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中,活化思维,积极参与。对于过于僵化的流动学生,我们采取多提问的手段去激发他的状态,直至他投身到课堂的热烈氛围中。学生作业也不能像以前千篇一律,我们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分层布置,不拘于题型、题量甚至教材,形成了没有控制性要求的 “超市作业”。让每一个学生柔性选择他能完成的作业,充分享受到完成作业的快乐与幸福。课后辅导,主要目标是培优补差,一般的学校追求升学指标,以培优为主,以致形成教学上的两极分化。我们学校则偏向于针对流动学生的补差工作,通过循环加深的补习过程,追求流动学生与本地学生的同频共振的效果,充分体现出公平教育琴瑟和鸣的时新理念。
三、设立代理家长制,使孩子们拥有家的港湾
前面说过,我校流动学生家长一般为渔民,他们长期在海上作业,许多孩子的心灵之舟无法停靠家的港湾,他们的习惯养成也缺乏了必要的过程监管。“给孩子一份关爱,给未来一份希望”。在“159,手牵手”大型活动的基础上,我们又开展了“代理家长”制的活动,让“代理家长”们做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贴心人、引路人和监护人。让每一个孩子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这是我们的口号更是我们的行动,我校90%的教师成为流动学生的代理家长,其中5名女教师还成为市县关工委命名的“彩云妈妈”。代理家长的职责,就是全方位关注与矫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习惯,让流动学生在漂泊的人生旅途中,不再彷徨,不再孤独,不再寂寞,走入健康发展的正轨。
四、建立流动学生数据库,进行个案序列跟踪,因材施教
学校将流动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作为老师与班主任的考核依据,并与年级绩效与班主任津帖挂钩。在制度和行动上保证流动学生享受到与本地学生平等的受教权利。
五、建立畅通的家校交流渠道,强化流动学生管理的立体原则
再完美的学校教育,如果没有家庭教育的补缀,也将是不完美的教育。建立通畅的家校交流渠道,促进学校流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倡导家长参与班级的管理。我们成立了流动学生家长委员会,放大流动学生家长权限。他们可以推门听课,深入了解施教过程,也可以派代表参加主题班会,参与班级活动中去;二是针对学生阶段性的突出问题,定期、不定期召开家长与任课老师的研讨会,共同研究流动学生近期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弥补措。预设教学策略。二是要定期家访,了解流动学生的动态状况。我校流动学生受渔港文化的影响,个性与思想成分较为驳杂,班主任、任课老师要想科学地实施教学和管理,就需要对流动学生进行跟踪家访,及时获取流动学生家庭成第一手材料,才能真正做到胸有成竹,因材施教。三是建立网络互动平台,形成更加快捷高效的立体通道。我校建有流动学生家长QQ群,并在群空间,建立了发布信息的信息窗和接受信息反馈的家长留言薄。
六、全面地培养学生优良习惯,注重流动学生的养成教育
一是学习习惯的培养。组织骨干老师,成立流动学生学习问题研究小组,形成相应的教学应对策略;注重培优转差工作针对流动学生的可行性与过程性,并形成研究报告;每学期根据学习表现及成绩,评选出流动学生“进步星”与“学习星”各二十名。二是生活习惯的培养。继续实施我校被省教育电视台报道的“159,手牵手”爱心助学行动,并通过家校联谊、走入社区的方法,让流动学生在生活的大熔炉里,养成生活的好习惯;对学生的生活行为进行“学期千分考核制”,凡是分数在前十几名的同学,将被学校命名为“生活星”。三是礼仪习惯的培养。对学生提出文明礼仪要求,召开“我如何做一个文明学生的主题班会”;到职校请专业礼仪老师进行礼仪讲座与行为指导;举办流动学生“文明礼仪”专场汇演;每学期评选“礼貌星”二十名。四是守纪习惯的培养。带领流动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学生行为规范》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流动学生纪律观念;并以军营文化引领校园纪律文化,继续开展我校被县电视台专题报道的“橄榄绿,校园风”整肃活动,促使学生形成守纪习惯;授予二十名纪律严明表现优良的学生“纪律星”称号。
当然流动学生不良习惯的改正与良好的习惯形成,简单地从文化层面去解决,也不切实际,有时还必须假借于短时高效的强度措施。我们还在全校开展了“橄榄绿,校园风”警校共建文明校的纪律整肃活动,即与我校附近驻扎的黄沙港镇边防派出所联谊办学,通过对流动学生准军事化的训导,适度强行引导流动学生行为入轨,使校园生活军营化,学生管理军事化,行为方式规范化,用象征正义与生机的橄榄绿迎来我校流动学生管理的和谐春色。
让流动学生不再彷徨,让幸福在他们的心底流动。我校以完善针对流动学生的办学模式为追求,以举办特色活动为载体,引领着我校流动学生教育管理走向高品位、综合化的平台,促使流动的花朵在公平教育的阳光照耀下健康成长。由于工作成效显著,江苏教育电视台、射阳电视台、《关心下一代周报》、江苏教育厅尚书网等省市县媒体对我们的做法都进行了及时报道。
我们学校流动学生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墨守成规,裹足不前。我们在流动学生管理上,很多情况下,是止于形式的做法,许多研究只是从现象到现象的肤浅拓展,缺少打开的高度、广度与深度。无疑,开展基于流动学生实践管理的课题研究,会让我们在导师的指导下,从更高的理论层面上把握规律,提升效益,才能创造出百花盛开、满园春色的美好明天,我们期待并努力着。
一般概念上的流动学生是指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农民工子女,我校地处国家级中心渔港射阳县黄沙港镇,其流动学生主要是指从内地农村流向沿海农村的渔民后代,与一般意义上流动学生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是指他们的流动性,个性是指这些学生的流动具有乡村性、跳跃性和阶段性的特点,不少学生小学六年,就读了三四个省份,而且就学环境一般都是僻远的乡村,较为封闭、落后,所受教育缺乏系统性、稳定性、基础性,有的还承受着地域文化负面的交叉感染,不少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上形成了难以消除的痼疾。主要有这几方面原因:一是校园环境。缺少让流动人口子女享受公平教育的机制。流动人口子女常常遭受到地域歧视。教师虽然对流动学生没有主观上的偏见,但对外来学生客观上存在着与生俱来的距离感。流动学生在语言、生活习惯上也一时难以融入本地学生群体,成了孤立的另类。校园管理机制上,也没有专门针对流动学生的育人模式,忽视了流动学生的个性诉求;二是心理因素。由于学习能力、经济基础等原因,不少流动学生自卑感强,他们在心理与行为上都出现了无所作为的自闭状态;三是沟通渠道。渔民长期海上作业,家校沟通少,不少流动学生的监管上出现了许多学校教育鞭长莫及的教育盲点;四是家庭原因。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渔民家长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没有科学育人的方法,没有为人表率的素养,有的家长沾染了不少生活陋习,缺乏必要的文明素质,对待子女教育问题上,也出现了不正常的取向。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思考,我们发现我校流动学生在周围环境负面因素的影响下,长期习惯养成教育不够,许多学生违纪行为已成为不自觉的潜意识行为,也就是在他们的认识中,迟到、早退、打架、骂人等违纪行为是常态,不应受到外来的规约。这与他们与渔民父母走码头的生活阅历有关,他们从小就接受了光怪陆离的渔港文化熏染,并且由于渔民长期海上作业的影响,缺少必要的家庭监管和良好的自律意识,不少孩子的不良习性已经固化和严重化,一般的说服教育已难以见效。目前我校流动学生不良习惯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⑴学习习惯。由于渔民父母无规律的流动性,不定时中断其子女受教育的连续性,严重影响了我校学生正确学习习惯的形成。部分“流动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形成了学习上的心理及行为障碍。⑵生活习惯。渔民家长经常长期在海上作业,导致一部分“流动学生”成为实际上的留守学生,从小缺少父母的正确监管,不少学生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我们从调查中发现,我校“流动学生”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高达35.5%以上。⑶礼仪习惯。我校流动学生来自偏远地区,不少家庭背景复杂,不少学生受父母与生活环境的影响,不知道文明交往,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缺少应有的规范与教养。⑷守纪习惯。据统计,我校“流动学生”打架斗殴、酗酒闹事、欺负弱小同学等暴力行为的达10%以上。而且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我校流动学生还普遍存在着知识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全国各地学生使用的教材版本不一样;二是各地教育教学的发展水平不同,有些学生虽然已读七年级,但语文学科不懂拼音,写作不会使用标点;数学学科连应用题都没有接触过;英语学科基础更差。针对我校流动学生的现状,我们以打持久战的信心和决心,遵循素质教育的基本规律,从对学生“学习、生活、做人”三大习惯的培养抓起,采取逐条分项、层层落实的方法,以特色活动为内容主体,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了科学示范、合理引导、强度矫正,并形成了以下培育流动学生的应对策略。
一、 营造了公平教育的人文氛围,建构流动学生的教育生态
通过理论学习和舆论宣传,我们在全校树立了平等的学生观,本地学生是主人,流动学生也是主人,不准任何师生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我们还专门召开流动学生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内心想法,并针对渔民后代流动学生长期缺乏爱心教育、存在问题繁杂的特点,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首先,我们开展了“159·手牵手”大型爱生助学活动,帮助流动学生走出困境,增强自信,唤醒他们享受优质教育的幸福感。所谓“159”,是一个教育流动学生的量化考核质数,其中,“1”就是所有教师都结对1名流动学生;“5”就是从思想品德、学习品质、经济条件、生活习惯、身心状态5个方面全方位关注被帮扶学生,“9”就是每位教师每学期为所帮扶学生谈心、家访、辅导、心理咨询总次数不少于9次。这是纲领性要求,反映在教师的工作中,则是一个具体生动的过程。结队帮扶流动学生的老师,要在行动与结果两方面接受学校的全方位考核,我们不注重短期效应,流动学生接受到阳光教育,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这才是我们的终极性目标。在“159,手牵手”活动中,爱心的天平倾斜了,不过是倾向弱势群体的流动学生了。经过2011年秋学期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由于“159,手牵手”活动以倾注亲情、改善学生受教环境的方式,唤醒了学生的自觉意识,我校流动学生进步明显,80%的流动学生在文明礼仪和文化成绩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其次,我们以“千分考核制”加强流动学生的日常管理,铺就高效的德育创新之路。这一活动的目的在于强化流动学生对行为规范的认识,进一步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对失分较多的违纪流动学生,进行及时教育劝导,严重者示以纪律惩戒。配合这一活动,我们开展了针对流动学生的每日十问问卷调查,同时,在学生中间成立流动学生“行为规范”监督岗,以班级为单位对流动学生两周一评议,找出成绩与差距,不断践行,不断进步,从他律逐步转向自律,从而达到自信、自律、自强。监管过程,我们更多地依赖于流动学生本身,使他们明白责任和幸福同步的道理,走上主动发展的自觉状态。再次,成立流动学生家长沙龙,优化教育教学的家庭背景。我校流动学生的素质问题与家庭背景不无关系,不少家长是来自东北的文盲、半文盲,文化水平低下,法纪意识淡薄,对学生教育的隐性伤害较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受教的空间缺陷,我们成立了“流动学生家长文化沙龙”,定期举办家校互动的交流会。这一形式,高雅别致,受到家长们的热忱欢迎,让他们在感受责任的过程中,有效提高科学育人的认识。
总之,通过建章立制、开设活动、专题发言等形式,我校建立了有关流动学生教育的文化场,荟萃与衍生了新关于流动学生的育人理念。
二、打造适宜于流动学生的教学平台
学生当以学习为根本,与本地学生相比,流动学生的最大缺限,就是学习方法欠科学,思维能力低下,成绩基础薄弱,许多学生难以跟班学习。作为教师,我们准确把脉行情,吃准方向,以流动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核心,以满足流动学生的求学需求目标,因地制宜改革课堂构架,构建了适合流动学生与本地学生共同发展的课堂模块。我们进一步加强了课堂的民主建设,让流动学生在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中,活化思维,积极参与。对于过于僵化的流动学生,我们采取多提问的手段去激发他的状态,直至他投身到课堂的热烈氛围中。学生作业也不能像以前千篇一律,我们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分层布置,不拘于题型、题量甚至教材,形成了没有控制性要求的 “超市作业”。让每一个学生柔性选择他能完成的作业,充分享受到完成作业的快乐与幸福。课后辅导,主要目标是培优补差,一般的学校追求升学指标,以培优为主,以致形成教学上的两极分化。我们学校则偏向于针对流动学生的补差工作,通过循环加深的补习过程,追求流动学生与本地学生的同频共振的效果,充分体现出公平教育琴瑟和鸣的时新理念。
三、设立代理家长制,使孩子们拥有家的港湾
前面说过,我校流动学生家长一般为渔民,他们长期在海上作业,许多孩子的心灵之舟无法停靠家的港湾,他们的习惯养成也缺乏了必要的过程监管。“给孩子一份关爱,给未来一份希望”。在“159,手牵手”大型活动的基础上,我们又开展了“代理家长”制的活动,让“代理家长”们做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贴心人、引路人和监护人。让每一个孩子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这是我们的口号更是我们的行动,我校90%的教师成为流动学生的代理家长,其中5名女教师还成为市县关工委命名的“彩云妈妈”。代理家长的职责,就是全方位关注与矫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习惯,让流动学生在漂泊的人生旅途中,不再彷徨,不再孤独,不再寂寞,走入健康发展的正轨。
四、建立流动学生数据库,进行个案序列跟踪,因材施教
学校将流动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作为老师与班主任的考核依据,并与年级绩效与班主任津帖挂钩。在制度和行动上保证流动学生享受到与本地学生平等的受教权利。
五、建立畅通的家校交流渠道,强化流动学生管理的立体原则
再完美的学校教育,如果没有家庭教育的补缀,也将是不完美的教育。建立通畅的家校交流渠道,促进学校流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倡导家长参与班级的管理。我们成立了流动学生家长委员会,放大流动学生家长权限。他们可以推门听课,深入了解施教过程,也可以派代表参加主题班会,参与班级活动中去;二是针对学生阶段性的突出问题,定期、不定期召开家长与任课老师的研讨会,共同研究流动学生近期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弥补措。预设教学策略。二是要定期家访,了解流动学生的动态状况。我校流动学生受渔港文化的影响,个性与思想成分较为驳杂,班主任、任课老师要想科学地实施教学和管理,就需要对流动学生进行跟踪家访,及时获取流动学生家庭成第一手材料,才能真正做到胸有成竹,因材施教。三是建立网络互动平台,形成更加快捷高效的立体通道。我校建有流动学生家长QQ群,并在群空间,建立了发布信息的信息窗和接受信息反馈的家长留言薄。
六、全面地培养学生优良习惯,注重流动学生的养成教育
一是学习习惯的培养。组织骨干老师,成立流动学生学习问题研究小组,形成相应的教学应对策略;注重培优转差工作针对流动学生的可行性与过程性,并形成研究报告;每学期根据学习表现及成绩,评选出流动学生“进步星”与“学习星”各二十名。二是生活习惯的培养。继续实施我校被省教育电视台报道的“159,手牵手”爱心助学行动,并通过家校联谊、走入社区的方法,让流动学生在生活的大熔炉里,养成生活的好习惯;对学生的生活行为进行“学期千分考核制”,凡是分数在前十几名的同学,将被学校命名为“生活星”。三是礼仪习惯的培养。对学生提出文明礼仪要求,召开“我如何做一个文明学生的主题班会”;到职校请专业礼仪老师进行礼仪讲座与行为指导;举办流动学生“文明礼仪”专场汇演;每学期评选“礼貌星”二十名。四是守纪习惯的培养。带领流动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学生行为规范》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流动学生纪律观念;并以军营文化引领校园纪律文化,继续开展我校被县电视台专题报道的“橄榄绿,校园风”整肃活动,促使学生形成守纪习惯;授予二十名纪律严明表现优良的学生“纪律星”称号。
当然流动学生不良习惯的改正与良好的习惯形成,简单地从文化层面去解决,也不切实际,有时还必须假借于短时高效的强度措施。我们还在全校开展了“橄榄绿,校园风”警校共建文明校的纪律整肃活动,即与我校附近驻扎的黄沙港镇边防派出所联谊办学,通过对流动学生准军事化的训导,适度强行引导流动学生行为入轨,使校园生活军营化,学生管理军事化,行为方式规范化,用象征正义与生机的橄榄绿迎来我校流动学生管理的和谐春色。
让流动学生不再彷徨,让幸福在他们的心底流动。我校以完善针对流动学生的办学模式为追求,以举办特色活动为载体,引领着我校流动学生教育管理走向高品位、综合化的平台,促使流动的花朵在公平教育的阳光照耀下健康成长。由于工作成效显著,江苏教育电视台、射阳电视台、《关心下一代周报》、江苏教育厅尚书网等省市县媒体对我们的做法都进行了及时报道。
我们学校流动学生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墨守成规,裹足不前。我们在流动学生管理上,很多情况下,是止于形式的做法,许多研究只是从现象到现象的肤浅拓展,缺少打开的高度、广度与深度。无疑,开展基于流动学生实践管理的课题研究,会让我们在导师的指导下,从更高的理论层面上把握规律,提升效益,才能创造出百花盛开、满园春色的美好明天,我们期待并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