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析语文学习中的听、说训练
【作者】 罗 俊
【机构】 发耳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事实证明,科学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对于培植学生思考能力,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培养学生良好交际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必须从在校教学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具体需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行之有效的训练;还必须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应该说初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常规的听说能力训练中,学生听的训练机会很多,而说的训练机会相比就少了些,特别是在公众场合进行比较正规的口头表达的机会就更少。
关键词:初中语文;听、说训练;语感
一、学会“听”
成语“对牛弹琴”的意思是说话办事不看对象,不讲方法,但我们换个角度,从听琴者一方理解,则另有一番深意,那就是牛根本不懂琴音琴理,哪能听出其中之奥妙。孔夫子之所以听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是因为孔子会听,听出了韶乐的真谛,《高山流水》一曲听得两知音,听之所用,何其大也。王尚文教授有一句话说得好“,听,是语文教学的精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中,听放在第一位。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会听,听老师传授知识,更听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达到“自能阅读,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其次,课内与课外并重,单单重视课内的听而忽视课外,培养出来的只能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一千多年前学者顾宪成所撰的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无下事,事事关心”,至今仍颇有教义。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但要有知识的深度,更需要知识的广度。听音乐诗曲,听散文戏剧,陶冶情操,感悟中华文化的美妙神韵;听涛声瀑布,听鸟语禽音,感知大自然魅力无穷,听新闻广播足不出户便知天下大事。当然,作为学生不能一切都听,要有比较有鉴别,靡靡之音使人颓废,脏言秽语污人口舌,这些都要分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讲的就是这方面的道理,教师要象诸葛亮《出师表》所讲的那样,教育学生察纳雅言,辨是非,明事理,学会求知,学会做人。
二、学会“说”和“读”
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教师首先要立足课堂,创设时机,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
1、开展课前演讲。这里的演讲,并非要求学生宏篇巨论。可以每周安排一到两次,每次安排三到四人。让学生自由选取感兴趣的题目,写成文章,酝酿准备。要明确要求学生不能背稿子,尽量熟记文章的提纲,利用提纲来组织、熟记内容。在演讲中,每个学生演讲完,下一个学生先对前面学生的演讲从中心、材料、语言、仪态等方面进行评述,然后自己再演讲。每次演讲完毕,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辅之以示范。经过这样的训练,既可使学生说的能力得到培养,又能使听的能力在评述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这里要提出的是,对学生演讲能力的训练,不能急于求成,一开始就要求学生从语音、语调、语速、表情动作、仪表仪态等方面都做得很完美,这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人的认知发展规律,而是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
2、利用课文,找准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契机。新教材加强了听说训练,且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如复述课文、看图说话、一事一议、口头作文、想象叙述、辩论会、表演小品、表演课本剧等等。比如在教《雷雨》一课时,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课本剧。要求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注意背诵好自己的台词。
3、结合学生兴趣,进行场景教学训练。如同《实话实说》、《梦想成真》等电视节目一样,可由学生自拟求职、推销、业务状况汇报等场景,进行模拟听说训练,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其思维的敏捷性。
徐特立先生曾说过:“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而学生的根本任务就是读书。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读书面临两大课题:一是读的范围,二是读的方法。先说范围,作为一个中学生,涉猎的知识面要宽,诗歌、小说要读,历史、地理书籍更要读。面对丰富多彩,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还要阅读报纸杂志、科普读物,学生读书的要求是务求多而不求精,要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待用无遗。暑假鼓励学生阅读大部头的经典名著,由易到难,初一可读当代名家的小说,初三则要读古典名著。在读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勤于动笔的同学,其作文水平、阅读能力、写作速度都远远高于其他同学,因此写读书笔记,不但能积累知识,练习写作,更能够强化记忆,训练思维。
三、学会增加语感
语感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界的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话题。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早在 1928年就提出了语感的概念。其后,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教育家又开始创导了语感教学。叶圣陶先生在《写作漫谈》一文中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少一点分析讲解,多挤出一些时间指导学生朗读语言材料,尤其是精彩语段。通过经常的朗读训练,便能使学生形成从大脑到发音器官,甚至连及视觉、听觉器官的良好的反应机制,在大脑中储存起感性的语言模型,积累更多优秀的语言材料,同时,朗读的过程又是体验和感悟的过程,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意思。
关键词:初中语文;听、说训练;语感
一、学会“听”
成语“对牛弹琴”的意思是说话办事不看对象,不讲方法,但我们换个角度,从听琴者一方理解,则另有一番深意,那就是牛根本不懂琴音琴理,哪能听出其中之奥妙。孔夫子之所以听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是因为孔子会听,听出了韶乐的真谛,《高山流水》一曲听得两知音,听之所用,何其大也。王尚文教授有一句话说得好“,听,是语文教学的精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中,听放在第一位。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会听,听老师传授知识,更听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达到“自能阅读,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其次,课内与课外并重,单单重视课内的听而忽视课外,培养出来的只能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一千多年前学者顾宪成所撰的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无下事,事事关心”,至今仍颇有教义。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但要有知识的深度,更需要知识的广度。听音乐诗曲,听散文戏剧,陶冶情操,感悟中华文化的美妙神韵;听涛声瀑布,听鸟语禽音,感知大自然魅力无穷,听新闻广播足不出户便知天下大事。当然,作为学生不能一切都听,要有比较有鉴别,靡靡之音使人颓废,脏言秽语污人口舌,这些都要分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讲的就是这方面的道理,教师要象诸葛亮《出师表》所讲的那样,教育学生察纳雅言,辨是非,明事理,学会求知,学会做人。
二、学会“说”和“读”
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教师首先要立足课堂,创设时机,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
1、开展课前演讲。这里的演讲,并非要求学生宏篇巨论。可以每周安排一到两次,每次安排三到四人。让学生自由选取感兴趣的题目,写成文章,酝酿准备。要明确要求学生不能背稿子,尽量熟记文章的提纲,利用提纲来组织、熟记内容。在演讲中,每个学生演讲完,下一个学生先对前面学生的演讲从中心、材料、语言、仪态等方面进行评述,然后自己再演讲。每次演讲完毕,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辅之以示范。经过这样的训练,既可使学生说的能力得到培养,又能使听的能力在评述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这里要提出的是,对学生演讲能力的训练,不能急于求成,一开始就要求学生从语音、语调、语速、表情动作、仪表仪态等方面都做得很完美,这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人的认知发展规律,而是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
2、利用课文,找准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契机。新教材加强了听说训练,且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如复述课文、看图说话、一事一议、口头作文、想象叙述、辩论会、表演小品、表演课本剧等等。比如在教《雷雨》一课时,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课本剧。要求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注意背诵好自己的台词。
3、结合学生兴趣,进行场景教学训练。如同《实话实说》、《梦想成真》等电视节目一样,可由学生自拟求职、推销、业务状况汇报等场景,进行模拟听说训练,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其思维的敏捷性。
徐特立先生曾说过:“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而学生的根本任务就是读书。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读书面临两大课题:一是读的范围,二是读的方法。先说范围,作为一个中学生,涉猎的知识面要宽,诗歌、小说要读,历史、地理书籍更要读。面对丰富多彩,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还要阅读报纸杂志、科普读物,学生读书的要求是务求多而不求精,要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待用无遗。暑假鼓励学生阅读大部头的经典名著,由易到难,初一可读当代名家的小说,初三则要读古典名著。在读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勤于动笔的同学,其作文水平、阅读能力、写作速度都远远高于其他同学,因此写读书笔记,不但能积累知识,练习写作,更能够强化记忆,训练思维。
三、学会增加语感
语感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界的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话题。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早在 1928年就提出了语感的概念。其后,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教育家又开始创导了语感教学。叶圣陶先生在《写作漫谈》一文中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少一点分析讲解,多挤出一些时间指导学生朗读语言材料,尤其是精彩语段。通过经常的朗读训练,便能使学生形成从大脑到发音器官,甚至连及视觉、听觉器官的良好的反应机制,在大脑中储存起感性的语言模型,积累更多优秀的语言材料,同时,朗读的过程又是体验和感悟的过程,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