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 武 祥
【机构】 周集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常常以“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来勉励自己,鞭策自己,努力在短短的课堂40分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大的收获,达到更大的实效。这种责任心的驱使,让我和全国小语的同仁们在教学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尽管在“黑暗”中摸索,但毕竟有所经历,“经历就是财富”。以下是我在实践中总结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兴趣,真情投入,是提高实效性的前提
小学语文是基础,是母语,它姓小,名语。它所面对的对象是小学生,而不少小学生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感到学习小学语文枯燥无味,存在着“难、厌、怕”的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兴趣问题。
1.把握孩子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处于少儿阶段,这个年龄的孩子往往心思单纯,活泼可爱,作为语文老师,如果不顾儿童的年龄特征,忽视了语文的趣味性,刻意过高定位,用成人的口吻,板起脸孔严肃地教小学语文,那就失去了小语的本真、小学生的童真,兴趣从何谈起,课堂实效从何而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牢牢把握儿童的心理特征,充分利用母语的特点,让孩子们在活泼的氛围中接触母语,在生活中去体验语文,感受语文的趣味性,从而激发起学好小学语文的兴趣。
2.教学艺术的良好运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丰富的情感艺术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生建立起一种情感的信任,使学生对教师有一种“托付”,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倾诉”的人,并且这种倾诉是平等的,激励的。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艺术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素”,教师语言如果机智、灵活、风趣,往往能促使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学习、交流、探究,学习也就更富于成效。
二、走进文本,亲身体验,是提高实效性的关键
新课程理念倡导,在课堂教学中要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取得共赢。要做到这一点,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关键。
1.教师走进文本。
教师在教学中走进文本要做好如下几件事:一是进入文本之前做好学情分析。根据自己所教的班级的学情,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进而把握好教学的“度”“ 量”。既不拔高,也不降低,量体裁衣往往能在教学中收到实效。二是进行文本解读。教师要仔细分析,理出文本特点,简化要求,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2.学生走进文本。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走进文本,实质上就是进入角色,一旦进入了角色,学习就能主动,探究兴趣就会浓厚。他们在读书中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往往会有如下几方面的收获:一是带着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预设的问题走进文本,通过读书去寻找答案,这是初效;二是学生自己走进文本,在读书中发现新问题,并通过反复研读去解决,或通过同伴互助、师生合作等方式去解决,这种课堂生成的问题往往是最有价值的问题。三是学生走进文本,反复研读,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真谛,从而达到情景交融,实现感情的升华。
三、去除无效劳动,整合问题设计,是提高实效的核心
40分钟一堂课,如果我们为师者不好好梳理,把多余的东西去除,让无效劳动占领整个课堂,将事倍功半或一无所获。一般地说,教师可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除无效劳动:一是丢弃繁琐的理性说教,不要滔滔不绝地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二是整合问题设计,删掉无价值或学生已懂的问题。我们不少小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往往细小,且一个接一个出现。这样,不仅提问者烦,回答者更烦。如果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会整合问题,删掉那些无价值的问题,那么留下来的必定是本课的重中之重。这样在问题设计上做了减法,实质上是在解决问题上做了加法,省时高效。
一般来说,有几类问题是课堂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一是预设的问题,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的那些问题。这类问题应切合学生实际,并具有一定挑战性。二是课堂生成的问题。面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教师应该认识到这是创新精神的萌芽,要好好加以引导。教师要帮助学生把发现的问题加以梳理,并组织学生各抒己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给我们语文老师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研究的领域。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去学习新的理论,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才能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作为一名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多多思考教学中的问题,多尝试一些教学的方法,多研究教学对象的需求,学会调控应变,善于总结、反思,就能取得课堂教学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激发兴趣,真情投入,是提高实效性的前提
小学语文是基础,是母语,它姓小,名语。它所面对的对象是小学生,而不少小学生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感到学习小学语文枯燥无味,存在着“难、厌、怕”的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兴趣问题。
1.把握孩子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处于少儿阶段,这个年龄的孩子往往心思单纯,活泼可爱,作为语文老师,如果不顾儿童的年龄特征,忽视了语文的趣味性,刻意过高定位,用成人的口吻,板起脸孔严肃地教小学语文,那就失去了小语的本真、小学生的童真,兴趣从何谈起,课堂实效从何而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牢牢把握儿童的心理特征,充分利用母语的特点,让孩子们在活泼的氛围中接触母语,在生活中去体验语文,感受语文的趣味性,从而激发起学好小学语文的兴趣。
2.教学艺术的良好运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丰富的情感艺术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生建立起一种情感的信任,使学生对教师有一种“托付”,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倾诉”的人,并且这种倾诉是平等的,激励的。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艺术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素”,教师语言如果机智、灵活、风趣,往往能促使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学习、交流、探究,学习也就更富于成效。
二、走进文本,亲身体验,是提高实效性的关键
新课程理念倡导,在课堂教学中要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取得共赢。要做到这一点,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关键。
1.教师走进文本。
教师在教学中走进文本要做好如下几件事:一是进入文本之前做好学情分析。根据自己所教的班级的学情,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进而把握好教学的“度”“ 量”。既不拔高,也不降低,量体裁衣往往能在教学中收到实效。二是进行文本解读。教师要仔细分析,理出文本特点,简化要求,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2.学生走进文本。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走进文本,实质上就是进入角色,一旦进入了角色,学习就能主动,探究兴趣就会浓厚。他们在读书中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往往会有如下几方面的收获:一是带着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预设的问题走进文本,通过读书去寻找答案,这是初效;二是学生自己走进文本,在读书中发现新问题,并通过反复研读去解决,或通过同伴互助、师生合作等方式去解决,这种课堂生成的问题往往是最有价值的问题。三是学生走进文本,反复研读,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真谛,从而达到情景交融,实现感情的升华。
三、去除无效劳动,整合问题设计,是提高实效的核心
40分钟一堂课,如果我们为师者不好好梳理,把多余的东西去除,让无效劳动占领整个课堂,将事倍功半或一无所获。一般地说,教师可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除无效劳动:一是丢弃繁琐的理性说教,不要滔滔不绝地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二是整合问题设计,删掉无价值或学生已懂的问题。我们不少小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往往细小,且一个接一个出现。这样,不仅提问者烦,回答者更烦。如果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会整合问题,删掉那些无价值的问题,那么留下来的必定是本课的重中之重。这样在问题设计上做了减法,实质上是在解决问题上做了加法,省时高效。
一般来说,有几类问题是课堂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一是预设的问题,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的那些问题。这类问题应切合学生实际,并具有一定挑战性。二是课堂生成的问题。面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教师应该认识到这是创新精神的萌芽,要好好加以引导。教师要帮助学生把发现的问题加以梳理,并组织学生各抒己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给我们语文老师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研究的领域。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去学习新的理论,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才能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作为一名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多多思考教学中的问题,多尝试一些教学的方法,多研究教学对象的需求,学会调控应变,善于总结、反思,就能取得课堂教学实实在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