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低年级数学“赛效”教学法赛出好习惯
【作者】 王孝华
【机构】 东关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新版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第一学段的教学有这样的建议:“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由此可见,创设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编写了系列“赛效”口号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比眼力,比手力,比谁更努力”、“比动脑,比动口,比谁听仔细”、“对又快,好又多,看我和你比”,这些运用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用以提示和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口号,同时又将数学学习方法如“认真观察、善于倾听、勤于动手和动脑“等蕴含其中,学生在这种不断的刺激中将其内化为学习的习惯,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实现了课堂的高效。
一、赛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生第一节数学课上,我先让学生拿起数学课本,仔细翻翻看都有些什么,再问学生“这本数学书你们知道怎么学吗?”学生们凭借以前的学习基础,各抒己见,有的说“数学就是算题”,有的说“数学就是学数,有的……。”我告诉学生:“其实,学数学很简单,同学们只要做到敢于和其他同学,进行比赛、合作交流,那么,你一定就是学习数学最棒的!”然后我把这“赛效式”教学中的几句口号“比眼力,比手力,看谁更努力;比动脑,比动口,看谁听仔细;对又快,好又多,看我和你比!”写在黑板上,和学生一起喊,并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把这几句口号加上动作,让学生边说边做,当学生熟练的喊出这句口号并伴着动作得意洋洋时,我及时表扬学生不简单,已经知道了怎么学习数学,并布置让学生们把学数学的这种方法告诉家长作为今天的作业。教师说到这里学生们个个兴致盎然,似乎觉得数学就这么简单,个个增加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与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通过作业这个信号,让家长第一天就了解了初入学孩子学习数学的方法,以便于家长配合。
二、赛效引领学生体验学习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低年级学生就是一张白纸,教师教学“得法”,就帮学生找到了好的学习方法。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体验等多种多样的探索与挑战活动,使这些活动充满生机,就能使数学充满生命力,朗朗上口的“赛效式”口号让学生于无意中体验到了学习的方法。
在新生第二节数学课上,学习任务是1、2、3、4、5的教学。我一来到课堂就问学生:这节数学怎么学?学生带着动作非常熟练的喊出了“比眼力,比手力,看谁更努力;比动脑,比动口,看谁听仔细;对又快,好又多,看我和你比!”听到同学们的回答后我顺势说:“今天老师就听同学们的,试试我们这种学数学的方法怎样。第一关‘比眼力’。看我们的教室中或周围同学的身上哪些物品可以用1、2、3、4、5表示?比比看,谁发现的多?”这一关重在让学生体验什么是“比眼力”;第二关“比手力”。“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看谁分别用这五个数的物品摆出的花样多?”这一关重在让学生感知怎样做是“比手力”;第三关“比动脑”。“闭上眼睛、闭上嘴巴,想一想:把你看到的、你摆出来的图案,告诉大家是什么,应该怎么说?”这一关就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把自己看到的或看不到的想好了再说就是动脑。第四关“比动口,看谁听仔细”。“看谁说得好,比谁听别人说话听得认真?”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顺利的完成了学习任务。这一个赛效学习过程,将观察、动脑、动口、动手等活动分解开让学生体验,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了数学学习的目的性,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赛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良好的方法能使能使人们更好的发挥天赋的才能”。学生在长期的“赛效”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学习方法,养成了“赛效”学习的习惯。如我在教学一年级教材“10”的认识时,我只告诉学生“今天用我们学数学的方法,自己学“10”的认识好不好?学生纷纷举手,争相回答“第一关比眼力”,接着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自己看到了数量是10的那些物体,其他同学指指自己的耳朵相互提醒听仔细,然后进行补充,接着学生很自然的找到了以后几个教学环节“比手力”“比动脑”“比动口”的学习内容,摆出数量是10的物体并与小于10的物体的个数进行大小比较,还进行了10的组成的操作记忆,又进行了10的书写,掀起了“对又快、好又多、看我和你比”的竞争合作的比赛高潮,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学习的井井有条,非常有兴致,学习效果十分明显。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不断体验“赛效”学习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习能力。我把对学生应具备的这种观察、操作、思考、表达、倾听等行为能力的要求,转化成富有挑战性的感知行为的“赛效”口号,目的就是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用这种学习方法支配自己的行为能力,更好的发挥各自的天赋才能,产生更大的学习效益。
“赛效”教学法的运用,让我的课堂活色生香,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张扬、敢于竞争,并养成了在倾听中表达思想的习惯,具有较高的学习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注入了长盛不衰终生流动的新鲜血液。
一、赛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生第一节数学课上,我先让学生拿起数学课本,仔细翻翻看都有些什么,再问学生“这本数学书你们知道怎么学吗?”学生们凭借以前的学习基础,各抒己见,有的说“数学就是算题”,有的说“数学就是学数,有的……。”我告诉学生:“其实,学数学很简单,同学们只要做到敢于和其他同学,进行比赛、合作交流,那么,你一定就是学习数学最棒的!”然后我把这“赛效式”教学中的几句口号“比眼力,比手力,看谁更努力;比动脑,比动口,看谁听仔细;对又快,好又多,看我和你比!”写在黑板上,和学生一起喊,并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把这几句口号加上动作,让学生边说边做,当学生熟练的喊出这句口号并伴着动作得意洋洋时,我及时表扬学生不简单,已经知道了怎么学习数学,并布置让学生们把学数学的这种方法告诉家长作为今天的作业。教师说到这里学生们个个兴致盎然,似乎觉得数学就这么简单,个个增加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与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通过作业这个信号,让家长第一天就了解了初入学孩子学习数学的方法,以便于家长配合。
二、赛效引领学生体验学习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低年级学生就是一张白纸,教师教学“得法”,就帮学生找到了好的学习方法。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体验等多种多样的探索与挑战活动,使这些活动充满生机,就能使数学充满生命力,朗朗上口的“赛效式”口号让学生于无意中体验到了学习的方法。
在新生第二节数学课上,学习任务是1、2、3、4、5的教学。我一来到课堂就问学生:这节数学怎么学?学生带着动作非常熟练的喊出了“比眼力,比手力,看谁更努力;比动脑,比动口,看谁听仔细;对又快,好又多,看我和你比!”听到同学们的回答后我顺势说:“今天老师就听同学们的,试试我们这种学数学的方法怎样。第一关‘比眼力’。看我们的教室中或周围同学的身上哪些物品可以用1、2、3、4、5表示?比比看,谁发现的多?”这一关重在让学生体验什么是“比眼力”;第二关“比手力”。“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看谁分别用这五个数的物品摆出的花样多?”这一关重在让学生感知怎样做是“比手力”;第三关“比动脑”。“闭上眼睛、闭上嘴巴,想一想:把你看到的、你摆出来的图案,告诉大家是什么,应该怎么说?”这一关就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把自己看到的或看不到的想好了再说就是动脑。第四关“比动口,看谁听仔细”。“看谁说得好,比谁听别人说话听得认真?”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顺利的完成了学习任务。这一个赛效学习过程,将观察、动脑、动口、动手等活动分解开让学生体验,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了数学学习的目的性,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赛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良好的方法能使能使人们更好的发挥天赋的才能”。学生在长期的“赛效”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学习方法,养成了“赛效”学习的习惯。如我在教学一年级教材“10”的认识时,我只告诉学生“今天用我们学数学的方法,自己学“10”的认识好不好?学生纷纷举手,争相回答“第一关比眼力”,接着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自己看到了数量是10的那些物体,其他同学指指自己的耳朵相互提醒听仔细,然后进行补充,接着学生很自然的找到了以后几个教学环节“比手力”“比动脑”“比动口”的学习内容,摆出数量是10的物体并与小于10的物体的个数进行大小比较,还进行了10的组成的操作记忆,又进行了10的书写,掀起了“对又快、好又多、看我和你比”的竞争合作的比赛高潮,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学习的井井有条,非常有兴致,学习效果十分明显。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不断体验“赛效”学习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习能力。我把对学生应具备的这种观察、操作、思考、表达、倾听等行为能力的要求,转化成富有挑战性的感知行为的“赛效”口号,目的就是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用这种学习方法支配自己的行为能力,更好的发挥各自的天赋才能,产生更大的学习效益。
“赛效”教学法的运用,让我的课堂活色生香,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张扬、敢于竞争,并养成了在倾听中表达思想的习惯,具有较高的学习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注入了长盛不衰终生流动的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