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作者】 马秀娟
【机构】 西宁市育才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数学是我国教育教学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而数学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学习的习惯,以此改善课堂的教学质量。此次论文主要探讨的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是一门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大量训练才能扎实掌握的基础性学科,其中包含了大量基础性的运算技巧和运算方法。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合理引导,更需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引路人的作用,是教学过程中的客体,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独立思考的方法,这才是学生全面发展并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
一、课前预习,布置问题
小学数学是一门理性化的科目,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才能领会其中的原理和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将问题抛给学生,当然这里并不是指教师要懈怠工作推卸责任,而是指将数学学习中的知识原理抛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为了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教师应当在课前精心设计预习环节。课前预习可以采用"导学案"的形式,教师将本课将要学习到的知识列为一张学案,并在关键地方留出空白,让学生进行思考,独立完成。在导学案中可以相应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在完成导学案中的知识点后通过题目进行巩固练习,进一步加强学习效果。"导学案"作为学生预习过程中的指导,教师应当精心设计,将本课的知识点融于其中,并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导学案"中的相应内容。
二、课中提问,引导思考
通过合理的课前预习,学生可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思考,对于整个课堂中的知识点做到心里有数,清楚自己长处和短处,在课堂中就可以有的放矢。但是,学生只是对知识进行了初步思考,还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设置提问环节,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再次进行思考,深化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在课堂的提问环节中,教师应当在讲课过程中提前布置,并留下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在全班进行随机提问,考查学生的思考和理解能力。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教师可以决定课堂教学中下一步如何进行,如果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教师所布置的问题,那么教师可以对答案进行简单分析,就可以讲解下一个内容。如果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无法理解,说明这个问题是全班学生的共性问题,这时就要对这个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结合生活例子,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所以,对于新奇的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知欲望,为此,教师应当根据孩子的天性,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的知识点。同时,结合生活的实际例子,帮助学生懂得如何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学习的作用。
四、以和谐的氛围诱导独立思考
学生的独立思考离不开相应的思考空间,或者说,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的环境与氛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石。在传统的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师生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不对等的,教师垄断了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学生仅仅是教师的倾听者以及知识的接受者而已,自主思考的空间极为狭小,很多时候,教师虽然要求学生思考,但并没有预留足够的时间,且过于压抑的课堂氛围也削弱了学生的思考欲望。对此,教师要从调整师生关系的角度着手,以民主的氛围诱导学生独立思考。师生关系是教学实践中最为主要的矛盾关系,教师要彻底转变以往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不平等、不协调现象,重塑一种以包容、交流为核心的师生关系,允许并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及课后大胆质疑、提问,这对于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的提升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都有着非常不错的效果。
五、以有趣的案例调动独立思考
生活化教学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趋势,对数学课程教学资源的丰富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都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数学案例、数学问题不胜枚举,巧妙地运用这些生活资源既可以消除学生与数学知识间的隔膜,又能够调动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不错的作用。就以四年级上册"生活中的负数"教学为例,负数作为一个新的知识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早已接触过,只是习为不察罢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负数,教师可以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负数案例,比如冬天的时候,天气经常零下好几度,这里的零下其实就是负数。
六、激发探究兴趣,引发独立思考的关注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实现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兴趣的激发入手,在激发小学生数学探究思考的兴趣上,鼓励引导小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兴趣的激发要求教师将兴趣引导的主动性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巧妙提问。提出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让小学生独立思考可以用哪种方式解题,学生探讨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在解题探究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做好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引导,必须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用典型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欲望,在问题的诱导上要尽量增加问题的延展性,取得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初看与旧知识有关联,具备解题的熟悉感,而仔细看却发现有一定的解题难度,这就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将新旧知识关联起来。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以学生为主导,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课本知识,并建立学习小组,通过趣味性和竞争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相关的知识,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冯琪.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路径[J].学周刊,2017(18):102-103.
[2]丰化清.浅析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J].现代交际,2016(06):204.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是一门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大量训练才能扎实掌握的基础性学科,其中包含了大量基础性的运算技巧和运算方法。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合理引导,更需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引路人的作用,是教学过程中的客体,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独立思考的方法,这才是学生全面发展并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
一、课前预习,布置问题
小学数学是一门理性化的科目,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才能领会其中的原理和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将问题抛给学生,当然这里并不是指教师要懈怠工作推卸责任,而是指将数学学习中的知识原理抛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为了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教师应当在课前精心设计预习环节。课前预习可以采用"导学案"的形式,教师将本课将要学习到的知识列为一张学案,并在关键地方留出空白,让学生进行思考,独立完成。在导学案中可以相应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在完成导学案中的知识点后通过题目进行巩固练习,进一步加强学习效果。"导学案"作为学生预习过程中的指导,教师应当精心设计,将本课的知识点融于其中,并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导学案"中的相应内容。
二、课中提问,引导思考
通过合理的课前预习,学生可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思考,对于整个课堂中的知识点做到心里有数,清楚自己长处和短处,在课堂中就可以有的放矢。但是,学生只是对知识进行了初步思考,还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设置提问环节,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再次进行思考,深化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在课堂的提问环节中,教师应当在讲课过程中提前布置,并留下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在全班进行随机提问,考查学生的思考和理解能力。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教师可以决定课堂教学中下一步如何进行,如果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教师所布置的问题,那么教师可以对答案进行简单分析,就可以讲解下一个内容。如果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无法理解,说明这个问题是全班学生的共性问题,这时就要对这个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结合生活例子,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所以,对于新奇的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知欲望,为此,教师应当根据孩子的天性,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的知识点。同时,结合生活的实际例子,帮助学生懂得如何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学习的作用。
四、以和谐的氛围诱导独立思考
学生的独立思考离不开相应的思考空间,或者说,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的环境与氛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石。在传统的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师生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不对等的,教师垄断了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学生仅仅是教师的倾听者以及知识的接受者而已,自主思考的空间极为狭小,很多时候,教师虽然要求学生思考,但并没有预留足够的时间,且过于压抑的课堂氛围也削弱了学生的思考欲望。对此,教师要从调整师生关系的角度着手,以民主的氛围诱导学生独立思考。师生关系是教学实践中最为主要的矛盾关系,教师要彻底转变以往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不平等、不协调现象,重塑一种以包容、交流为核心的师生关系,允许并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及课后大胆质疑、提问,这对于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的提升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都有着非常不错的效果。
五、以有趣的案例调动独立思考
生活化教学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趋势,对数学课程教学资源的丰富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都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数学案例、数学问题不胜枚举,巧妙地运用这些生活资源既可以消除学生与数学知识间的隔膜,又能够调动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不错的作用。就以四年级上册"生活中的负数"教学为例,负数作为一个新的知识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早已接触过,只是习为不察罢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负数,教师可以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负数案例,比如冬天的时候,天气经常零下好几度,这里的零下其实就是负数。
六、激发探究兴趣,引发独立思考的关注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实现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兴趣的激发入手,在激发小学生数学探究思考的兴趣上,鼓励引导小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兴趣的激发要求教师将兴趣引导的主动性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巧妙提问。提出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让小学生独立思考可以用哪种方式解题,学生探讨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在解题探究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做好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引导,必须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用典型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欲望,在问题的诱导上要尽量增加问题的延展性,取得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初看与旧知识有关联,具备解题的熟悉感,而仔细看却发现有一定的解题难度,这就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将新旧知识关联起来。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以学生为主导,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课本知识,并建立学习小组,通过趣味性和竞争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相关的知识,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冯琪.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路径[J].学周刊,2017(18):102-103.
[2]丰化清.浅析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J].现代交际,2016(0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