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作者】 甘福梅
【机构】 沿山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精神为教育内容和价值取向,实施人文关怀,塑造人文品格,培养“真”、“善”、“美”人格的教育活动。语文教学中应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就必须充分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挖掘教材的人文内蕴、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阅读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展课外的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
中学语文应该贯彻爱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等价值内涵,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对人生有更丰富的体验,了解什么是善,教会他们理解亲人之爱,故乡之爱,给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对道德生活的向往;教会他们用勤劳的手段去获得自己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信念;教会他们用同情、怜悯、爱的眼光看待世界,语文教师应该教学生以爱美之心,对自由、对幸福、对人生现代化的理解,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语文这门学科,去体验大语文的观念……让多彩的语文走进生活,让丰富的生活融入课堂。
一、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凸显人文之范
作为教师要适度地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一批又一批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塑造美丽的教师人格,这是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因为教师的心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好老师就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它也许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却有着丰富的内涵:教师的微笑是学生快乐的表象,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是学生的积极心态的兴奋剂,教师的情绪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教师的友善是学生品格形成的关键因素,教师兴趣广泛直接影响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教师的坦率和宽容更容易使学生也拥有这样的品质。另外,作为教育者,不断自我修炼、自我提高的过程也具有极强的导向性、示范性,本身就是学生身边一部极具说服力的“教科书”。教师强烈的进取意识、良好的学习心态、顽强的学习精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帮助学生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有助于帮助学生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促使他们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二、挖掘教材的人文内蕴,感悟人文之美
1、寻找课文中的自然美
作家在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也表达了作家的审美观点。“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写景的文艺作品,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而且要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生活情趣,提高美的鉴赏能力。
2、体味课文中的社会美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美,社会现象是纷繁复杂的,既包括物质现象,又包括精神现象。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人伟大的品格、崇高思想感情的文章最容易激发学生的美感。真正的美是和高尚的、优美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必须着力挖掘课文中体现美德的底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润物细无声"般的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兴趣和爱好,树立正确审美观念,正确地区别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并"依照美的规律"去生活,去工作
3、开掘课文中的创造美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显示劳动人民伟大创造力的作品,尤其是有关园林、建筑等题材的作品,写得极富魅力。在课堂中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可以从一个方面加强学生对创造美的理解。
三、在感悟中塑造精神之美
语文中丰富的知识,穿越时空的古今名著,引领潮流的中外名人,品行高洁的先哲圣贤,当学生学习并领悟了这些思想精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从而把这些优秀的品质思想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品质。做一个正直诚实,散发着优雅气质,品行高洁的人。学习愚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学习鲁智深疾恶如仇,侠肝义胆的正直;学习学习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赤胆忠诚;学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远大抱负;学习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情怀;学习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慷慨;苏轼的“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这些思想的魂魄,民族的精髓,通过语文这一学科的传承如火炬一样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让这些优秀的思想濡染着学生,浸润着学生。
四、在生活中张扬生命之美
语文与生活同在,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局限在课本中,必然会脱离实践。教师要两手抓,一是课内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主表达,多读多写,千万不可越俎代庖,削弱学生的语文实践;二是抓住课外阵地不放松,课内教在点子上,课外延伸、拓展、深化,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课外写作、课外活动。读写是语文的双翅,读得少,读得不得法,无疑是对语文教学的釜底抽薪。一定要打开学生课外生活的大门,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看到苍松翠柏,心生敬畏之情;看到柔花弱草,心生怜爱之意;听到到动人音乐为之震颤;听到感人事迹为之动容;看到弱者伸出援手,施以帮助,培养学生虽无缘大慈,但能同体大悲的心怀;遇到困难能迎难而上,遭到挫折能不屈不挠;面对生活中的悲喜能坦然应对,面对生活中的得失能荣辱不惊;培养学生上善若水,胸纳万物的襟怀,使他们有远大理想,有宏伟抱负,有坚定信念有不懈追求;培养学生厚德载物,任重道远的志向!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
中学语文应该贯彻爱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等价值内涵,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对人生有更丰富的体验,了解什么是善,教会他们理解亲人之爱,故乡之爱,给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对道德生活的向往;教会他们用勤劳的手段去获得自己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信念;教会他们用同情、怜悯、爱的眼光看待世界,语文教师应该教学生以爱美之心,对自由、对幸福、对人生现代化的理解,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语文这门学科,去体验大语文的观念……让多彩的语文走进生活,让丰富的生活融入课堂。
一、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凸显人文之范
作为教师要适度地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一批又一批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塑造美丽的教师人格,这是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因为教师的心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好老师就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它也许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却有着丰富的内涵:教师的微笑是学生快乐的表象,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是学生的积极心态的兴奋剂,教师的情绪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教师的友善是学生品格形成的关键因素,教师兴趣广泛直接影响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教师的坦率和宽容更容易使学生也拥有这样的品质。另外,作为教育者,不断自我修炼、自我提高的过程也具有极强的导向性、示范性,本身就是学生身边一部极具说服力的“教科书”。教师强烈的进取意识、良好的学习心态、顽强的学习精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帮助学生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有助于帮助学生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促使他们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二、挖掘教材的人文内蕴,感悟人文之美
1、寻找课文中的自然美
作家在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也表达了作家的审美观点。“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写景的文艺作品,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而且要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生活情趣,提高美的鉴赏能力。
2、体味课文中的社会美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美,社会现象是纷繁复杂的,既包括物质现象,又包括精神现象。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人伟大的品格、崇高思想感情的文章最容易激发学生的美感。真正的美是和高尚的、优美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必须着力挖掘课文中体现美德的底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润物细无声"般的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兴趣和爱好,树立正确审美观念,正确地区别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并"依照美的规律"去生活,去工作
3、开掘课文中的创造美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显示劳动人民伟大创造力的作品,尤其是有关园林、建筑等题材的作品,写得极富魅力。在课堂中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可以从一个方面加强学生对创造美的理解。
三、在感悟中塑造精神之美
语文中丰富的知识,穿越时空的古今名著,引领潮流的中外名人,品行高洁的先哲圣贤,当学生学习并领悟了这些思想精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从而把这些优秀的品质思想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品质。做一个正直诚实,散发着优雅气质,品行高洁的人。学习愚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学习鲁智深疾恶如仇,侠肝义胆的正直;学习学习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赤胆忠诚;学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远大抱负;学习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情怀;学习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慷慨;苏轼的“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这些思想的魂魄,民族的精髓,通过语文这一学科的传承如火炬一样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让这些优秀的思想濡染着学生,浸润着学生。
四、在生活中张扬生命之美
语文与生活同在,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局限在课本中,必然会脱离实践。教师要两手抓,一是课内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主表达,多读多写,千万不可越俎代庖,削弱学生的语文实践;二是抓住课外阵地不放松,课内教在点子上,课外延伸、拓展、深化,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课外写作、课外活动。读写是语文的双翅,读得少,读得不得法,无疑是对语文教学的釜底抽薪。一定要打开学生课外生活的大门,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看到苍松翠柏,心生敬畏之情;看到柔花弱草,心生怜爱之意;听到到动人音乐为之震颤;听到感人事迹为之动容;看到弱者伸出援手,施以帮助,培养学生虽无缘大慈,但能同体大悲的心怀;遇到困难能迎难而上,遭到挫折能不屈不挠;面对生活中的悲喜能坦然应对,面对生活中的得失能荣辱不惊;培养学生上善若水,胸纳万物的襟怀,使他们有远大理想,有宏伟抱负,有坚定信念有不懈追求;培养学生厚德载物,任重道远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