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初探

【作者】 陈泽俊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人们对高效课堂的期待越来越强烈,但教学实践远没有达到人们的期待,尤其是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相距人们的期待更远。如何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出实效出高效呢?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高中生由于高考压力的存在,学业负担相当沉重,在数理化的包围下几乎透不过气来,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下,教师如何利用相对较少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利用好教学效率来学好语文写作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秉持新课标的理念,鉴于提高教学效率各方面,给出了具体的策略。
  一、鼓励学生观察生活。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依据现有的生活材料用书面的形式来表达学生的思想观点。因此生活是一切作文教学内容的基本来源,与此同时作文也是生活的真实写照。作文的意义在于将作者的亲身感受通过书面的形式得以表达。因此在进行作文培训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选择好个人与生活之间的关键枢纽,这样才能让作文更具有生命力。根据多年实际工作经验发现,许多学生为了获取高分过分的强调书面语言,而忽略了作文与生活最密切的关系,因此起到了反作用。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写作过程当中大胆地表露自己的心声,写出自己对生活最真实的看法,将自己的真情实感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写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语文作文一旦离开了生活作为铺垫,一切都变得平淡无味,尤其是对于高中生而言,可以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对自己熟悉的生活景物发表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既然创作的来源是生活,因此教师在整个授课过程当中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自己狭隘的生活空间,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采集具有生命力和鲜活力的素材,
  二、仔细选择内容,设置明确的练习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能收集并写出文章的事物可谓浩如烟海,写作信息无可限量。文章所反映的主旨,由于经过艰苦的选材过程及思维方面的沉淀,通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人为创造活动之后,如此无限量的写作信息,却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时代基调,阶级色彩,社会道德意识,民情风俗观念,集个人而成的群体粗线条情感喜恶的规范和影响。准确把握这些有形题材,以此设置习作达标规程并明确达标原则,在实践操作中使之具体化,就会减少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作文教学日趋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科学性。宏观上把握好训练题材内容,使学生对作文训练有一明确的标的。这就要求指导者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
  三、积淀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章写得好不好,虽然据定语构思、动笔、修改那一连串的功夫。但是再往根本上想,就知道那一连串的功夫之前,还有许多功夫,所起的决定作用更大。那许多功夫都是在平时做的,并不是为写东西做准备的,一到写东西的时候却成了极为重要的基础。”这个所谓的平时所做的功夫便是平时的积淀。现在的高中生在高考压力下,负担沉重,许多学生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甚至有的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因而没有深刻的生活体验,缺乏人生应有的阅历。而那些高考作文满分的学生往往是有亲身经历的事情,写的是自己的生活体会等。当然,学生还可以从教材中积累写作素材。许多高中生没有适量的阅读量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如何利用这有限的阅读材料做好自己素材的积淀也是一个技术活。比如学生可以有意识地记忆一些非常励志的、鼓舞人心的实际,名人格言等。通过对教材里素材的积淀,不但能为写作提供材料,同时还能反过来进一步帮助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何乐而不为。
  四、提炼语言
  说到写作,不可避免的会提高语言的提炼,词汇作为语言的物质外壳,最能反映出一个作者自身的水准和定位。首先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每日任务中包含一个读书笔记的任务,或者是一个摘抄的任务,加上笔者平时给学生朗读的一些优美的段子、名人事迹和优秀学者的学习经验等,通过日常训练让学生受到名家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的气质。笔者要求学生在黑板上每日写一句名言,每周还腾出一节课比赛和交流学生之间摘抄的积累,同时板报的材料也是从排名最高的摘抄中选取。笔者认为通过大量这样的训练,不但丰富了全班学生的文学知识,扩展他们的视野,还能锻炼学生的快速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师生之间教育学的积极性。
  五、由“必然王国”至“自由王国”,娴熟运笔 
  由于近几年高考命题走向有远离现实生活热点,命题内容呈现多向化走势的特点,学生往往望题兴叹,无所适从,硬着头皮苦作,其效果不言而喻。笔者认为,作文命题的形式和内容是无形的,虽然我们加强平时积累,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形成块状的知识结构体系,但面对几乎没有规律的命题形式和内容,平时的积累就变得格外疲软。此时,转未知入已领域,娴熟运笔,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所在。面对陌生的命题范围,难以下笔,这是现实,是必然。但我们可在不超出命题范围的情况下巧妙转换拟题,并在文中充斥进我们熟悉的素材,娴熟运笔,写成文章。 
  我们要扎实对学生做好早期作文练习,为作文教学打下一个良好基础;同时加强他们作文想象力的培养,促进作文的写作;精心设计作文教学活动,使他们在快乐中写作;欣赏地评价他们的作文,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点燃他们对写作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