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训练方法
【作者】 文建雄
【机构】 玉林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朗读 作用 训练方法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基础性重要训练项目。所谓朗读,就是用爽朗生动的标准语音,把书面上用文字写出的成段、成篇的文章作品念出来,成为有声的语言,使许多人听见后,了解并接受,得到更深刻的感受。
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读书为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通过朗读,可以把平面的文字化为立体的声音,使文字表达的内容具体可感,不仅如此 ,在朗读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逻辑脉络、语言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加强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发展智力、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更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从而形成健康的心里。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太过于重视“讲”,而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的“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辩证地处理“听、说、写”的内在联系,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出现这样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起点,即学生对课文的“熟读”。一篇课文的学习,总少不了串讲,少不了繁琐的语句分析,学生只是围着老师的问题、讲解在转,“读”则几乎成了一种过场,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甚至连课文都读不通,听记的那些所谓“理解”和“体会”,全都是老师“讲”出来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能力停滞不前,仍然不会“说话”,不会“作文”,根本原因就是学生读得太少了,自己理解体会得太少了,语言积累得太少了,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多让学生去读,真正地发挥朗读的作用,让学生从实践中品尝到朗读的甜头和乐趣,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
综上所述,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不可替代得角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从而形成系统、科学、特色、高效的朗读教学呢?以下是我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加强朗读训练的方法。
一、培养朗读兴趣,感知多彩语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乐意去认真投入地朗读。小学生是培养兴趣爱好的最佳时期,只要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十分专心的去做某件事情,朗读也不例外。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不能很快地领略文章的思想情感,但这个阶段也是人一生中记忆最好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如果只是一味的整齐读、大声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枯燥、乏味、单一,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表面上看起来是朗读,却只是停留在“声音”上,不能声情并茂的表达,因此也达不到朗读的要求和效果。有时学生能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却不能恰如其分的用情景交融去具体感知和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因此提高朗读的表现力、感染力、努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深切感受语言的丰富内涵。
二、丰富朗读形式,形成特色朗读
朗读的表面看起来单一,但是形式却层出不穷。实际教学中要求老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时尽可能的形式多样。我在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古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绿”字的巧妙之处,我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如用“度”、“吹”、“拂”等词替换“绿”朗读,让学生在比较朗读中体会作者遣词的精炼及活用,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课文中总有一些类型比较特别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等,可对这些句子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如《我爱你,中国的汉字》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一样拥有如此美丽而丰富的书法瑰宝?”可以先请同学们换个说法,把句子变成陈述句读一读,再读一读原句,感觉一下他们之间的区别,这样既能使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这些句子的特点,又助于他们领悟到作者骄傲自豪的情感。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文本内涵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难忘的一课》中的 “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的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读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
此外,还有很多朗读形式,如评读、泛读、轻声读、竞赛读等等,教师应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来选择恰当的朗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特色朗读,在浓厚的朗读兴趣支撑下读出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多参与性朗读,多鼓励性评价
朗读是一项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能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刻苦的练习,才能真正实现它的艺术魅力。
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把传统教学中专属老师的讲台让给学生,成为他们表演的舞台,引导学生将生硬的文字变成鲜明、生动、具体的场景,从中受到形象的感染和情意的熏陶。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不能很快的领略文章的情感,但针对他们的模仿力很强的特点,教师何不适时充当演员,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范读,而后进行分角色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迅速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成功的心理体验是保持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朗读作出鼓励性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保持他们参与朗读的激情和动力。因此,教师在指名朗读后,如果能提出“他的朗读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之类的先找优点与进步,再寻差距的问题,不但能给学生比较与鼓励,强化成功的心理体验,还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有了学生的动力,加上平时积累的朗读经验,学生通过朗读去领悟课文内容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阅读教学也因此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强化朗读训练,积累朗读教学经验
通过一些列的朗读训练,在教学实践中确实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在良好、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得到了较快的提高。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同学朗读课文都能读得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对不同类型的课文或不同的角色,能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由于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语感得到了训练,语文整体素质有了较快的提高。因此,有必要长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强化训练,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我们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应始终把朗读教学放在一定高度,不仅要善于汲取和积累成功的朗读教学经验,还要勇于探索、突破和创新,不断丰富朗读教学,提高朗读质量。
关键词:朗读 作用 训练方法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基础性重要训练项目。所谓朗读,就是用爽朗生动的标准语音,把书面上用文字写出的成段、成篇的文章作品念出来,成为有声的语言,使许多人听见后,了解并接受,得到更深刻的感受。
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读书为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通过朗读,可以把平面的文字化为立体的声音,使文字表达的内容具体可感,不仅如此 ,在朗读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逻辑脉络、语言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加强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发展智力、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更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从而形成健康的心里。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太过于重视“讲”,而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的“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辩证地处理“听、说、写”的内在联系,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出现这样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起点,即学生对课文的“熟读”。一篇课文的学习,总少不了串讲,少不了繁琐的语句分析,学生只是围着老师的问题、讲解在转,“读”则几乎成了一种过场,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甚至连课文都读不通,听记的那些所谓“理解”和“体会”,全都是老师“讲”出来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能力停滞不前,仍然不会“说话”,不会“作文”,根本原因就是学生读得太少了,自己理解体会得太少了,语言积累得太少了,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多让学生去读,真正地发挥朗读的作用,让学生从实践中品尝到朗读的甜头和乐趣,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
综上所述,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不可替代得角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从而形成系统、科学、特色、高效的朗读教学呢?以下是我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加强朗读训练的方法。
一、培养朗读兴趣,感知多彩语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乐意去认真投入地朗读。小学生是培养兴趣爱好的最佳时期,只要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十分专心的去做某件事情,朗读也不例外。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不能很快地领略文章的思想情感,但这个阶段也是人一生中记忆最好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如果只是一味的整齐读、大声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枯燥、乏味、单一,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表面上看起来是朗读,却只是停留在“声音”上,不能声情并茂的表达,因此也达不到朗读的要求和效果。有时学生能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却不能恰如其分的用情景交融去具体感知和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因此提高朗读的表现力、感染力、努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深切感受语言的丰富内涵。
二、丰富朗读形式,形成特色朗读
朗读的表面看起来单一,但是形式却层出不穷。实际教学中要求老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时尽可能的形式多样。我在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古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绿”字的巧妙之处,我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如用“度”、“吹”、“拂”等词替换“绿”朗读,让学生在比较朗读中体会作者遣词的精炼及活用,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课文中总有一些类型比较特别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等,可对这些句子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如《我爱你,中国的汉字》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一样拥有如此美丽而丰富的书法瑰宝?”可以先请同学们换个说法,把句子变成陈述句读一读,再读一读原句,感觉一下他们之间的区别,这样既能使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这些句子的特点,又助于他们领悟到作者骄傲自豪的情感。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文本内涵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难忘的一课》中的 “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的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读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
此外,还有很多朗读形式,如评读、泛读、轻声读、竞赛读等等,教师应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来选择恰当的朗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特色朗读,在浓厚的朗读兴趣支撑下读出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多参与性朗读,多鼓励性评价
朗读是一项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能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刻苦的练习,才能真正实现它的艺术魅力。
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把传统教学中专属老师的讲台让给学生,成为他们表演的舞台,引导学生将生硬的文字变成鲜明、生动、具体的场景,从中受到形象的感染和情意的熏陶。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不能很快的领略文章的情感,但针对他们的模仿力很强的特点,教师何不适时充当演员,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范读,而后进行分角色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迅速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成功的心理体验是保持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朗读作出鼓励性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保持他们参与朗读的激情和动力。因此,教师在指名朗读后,如果能提出“他的朗读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之类的先找优点与进步,再寻差距的问题,不但能给学生比较与鼓励,强化成功的心理体验,还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有了学生的动力,加上平时积累的朗读经验,学生通过朗读去领悟课文内容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阅读教学也因此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强化朗读训练,积累朗读教学经验
通过一些列的朗读训练,在教学实践中确实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在良好、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得到了较快的提高。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同学朗读课文都能读得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对不同类型的课文或不同的角色,能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由于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语感得到了训练,语文整体素质有了较快的提高。因此,有必要长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强化训练,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我们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应始终把朗读教学放在一定高度,不仅要善于汲取和积累成功的朗读教学经验,还要勇于探索、突破和创新,不断丰富朗读教学,提高朗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