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者】 王明涛

【机构】 灵山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能够“促思”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鼓励他们不断去想象、去探索、去创造,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一、 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过去教师独揽三尺讲台,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包办代替,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的自主实践机会和时间,让学生随着教师精心设计的“圈”钻来转去,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要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到的,决不代替;凡是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教学加、减、乘、除等计算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去解决。教师要更新观念,重新认识自我,转换角色从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认识数学、探索数学。
  二、诱发参与动机,引导创新学习
  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驱力,人的创造力都是在一定的动机下引起的。实践证明,动机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巧设激趣情境,强化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创新意识。
  1、巧设课始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开端就成功了一半。精彩的课堂导语能很快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我们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及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明今年12岁,只过了3个生日,为什么呢?”学生一下子争论开了,在学生急于想知道的情况下,我出示了课题:“年、月、日”,并告诉学生学完这节课,你就知道为什么了。通过创设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炙热的追求和疑问进入新知的探索历程。
   2、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时,就形成了学习内驱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兴趣及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创设情境,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例如:一年级教学完“1”的认识后,在学生认识“1”的基础上,让学生用“1”说一句话,这一下学生兴趣来了,争相说出:一支笔、一本书、一朵花,一个同学竟然说出“在一片绿幽幽的草地上,一只小山羊和一只花公鸡正在捉迷藏,这时又跑来了一只小白兔。”多好的创意,多么丰富的想象啊!我当场对那位同学的创新精神给予了表扬和鼓励,她那稚嫩的脸上顿时绽开了成功的微笑。
  三、数学生活互融,培养创新能力
  以往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造成了学习和应用的脱节,从而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数学即生活”,要求我们要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1、思维训练生活化
  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教学内容要面向生活实践,使学生在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能力创新。如在教学“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52—98=152—100+2”,学生对减100时要加2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妈妈买了一盒式98元的衣服,她付给营业员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所以,多减的2要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支撑,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2、日常生活数学化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的 “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时时处处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例如生活中按比例分配水电费、日常购物打折问题都离不开数学。学生用学过知识来解决,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的数学课堂,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的能力。
  四、采用小组合作,培养协作创新
  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引起老师们的重视和推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互助和竞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提供较为自由的空间和发言、表现机会,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协作创新意识。比如,一年级“量长度”一课,老师让学生用直尺量课本的长度,由于有的学生没有将“0刻度”对准书的一端而与大家答案不同,这时就是难得的讨论机会。又如,学习“化简比”后,一位学生提出:既然比可以化筒,为什么乒乓球比赛时不把比分16比8化成2比1呢?这个问题提得好.就可以组织讨论。
  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巧设情境启发诱导,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