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数学课堂沉默现象剖析及应对措施
【作者】 冯冰芸
【机构】 博白县水鸣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默对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不利影响,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学生沉默的成因。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历来就有“多做事”,“少说话”,“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等俗语,人人害怕“多言”使自己陷入困境。由此,当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习题时,学生保持“沉默”常被视为礼貌和懂及懂规矩的行为。此外,学生习惯了填鸭式教学,没有养成发言的习惯。
(二)权威环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权威环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教材的权威性。在现有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教材的学习依然是最主要的,占用了学生绝大多数的时间和空间。其次,是教师的权威性。中国传统文化中“师德尊严”的观念根深蒂固。教师的权威性是不容被破坏的。第三,是家长的权威性。千百年来的传统造就了自上而下的家庭成员模式,“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很难建立。孩子只是“被迫”去完成作业,在父母面前也总是“人微言轻”。即使不乐意,也常常还因为慑于父母的威严和地位而去学习。学生在这“三重大山”的压迫下,理所当然要服从、接受。由此,学生主动探索、自我表现、发散思维受到严重的制约。
(三)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尽管现代教学思维手段已逐渐进入课堂,但老师的讲仍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甚至可以说,学生在一堂课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听,而非在讨论:在练习,在探索、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方法。
(四)会话双方的差异,就数学教学而言,倘若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教学速度快,信息量过大,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少,学生难免会出现茫然无措的沉默状态。倘若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出统一的回答,学生出现沉默是再正常不过了。
二.学生沉默的影响。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沉默现象的存在是有成因的,也一定的合理性,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研究这一现象时,要具体情况分析。
(一)一般来说积极沉默对数学是有一定益处的,教师提出问题,即发出信息学生接受信息进行理解、整合、处理,最后进行信息反馈,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智过程。在进行信息反馈时,他们必然要精心组织语言,让别人也能够明了自己表达的观点。此时,学生的沉默是有好处的,这是学生语言、思维精神蜕变的过程。这时候老师对学生沉默的等待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会让人眼前一亮,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想到一种现象:安排学生上台做练习题时,一些思维较好的同学这时变得默不作声,而一些较差的学生却“蠢蠢欲动”了,由此可以说,学生课堂上的沉默并不是说学生一定无知,难以言表,更有可能是学生处于这个时空,环境暂时的“失语”现象,因为当他们处于另外一个特定的时空时,他们往往会灵感突发、言之不尽。所以说,课堂上积极的沉默对教学是没有副作用的。
(二)消极的沉默对教学会产生负面影响,这是我们要充分认识和解决的。第一,小学生沉默没有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新课标教学理念明确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和学生的学为主,以教师和教师的教为陠。一堂课中,若是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老师在教,学生只是在被动地学,那么这堂课无疑是失败的。第二,小学生沉默不利于教学中师生的互动。第三,课堂上学生的消极沉默也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培养。
可见,消极沉默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开展和教学的提高是很不利的。所以,我们应针对不同的沉默现象寻求不同的应对措施。
三.学生消极沉默现象的应对措施。面对学生出现的沉默,我们应分清学生沉默不同的性质,把握不同沉默的类型和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形成良好的的解决学生沉默教学策略和反思能力,将沉默转化为教学的宝贵契机,促使师生的共同发展。
(一)转变思想观念,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一方面匿藏了真实的自我,另一方面同样要求学生对老师的完全尊重。由此,学生探究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被压制了,导致他们在面对自己尊重而又严肃的老师时,不敢敞开心扉说出真实的想法而保持沉默。
如果我们能尊重学生的情绪体验和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和首创精神,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那么,课堂上自由平等的氛围就能建立起来了,学生灵感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展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二)练好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师个人素养。教师个人素质的高低和教学基本功的好坏在很高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这一科目的学习兴趣。
(三)建立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小学数学课若是形式单调,逢课仅是数字,加、减、乘、除,学生就会朦胧欲睡,打不起精神,就更没有兴趣去回答问题中流于“沉默”状态。所以,数学课堂形式的多样化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真正地参与其中。
(四)变“食指教育”为“拇指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拇指教育”法是指由过去的指责,改变为经常性的鼓励、欣赏。教师应尽量不用批评的语气、语句来教育学生。
综合所述,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沉默现象虽是普遍存在的,也对数学课堂教学有负面影响,但是并不可怕,只有正确认识它的性质,找出原因,找准“穴位”“对症下药”,我们就可以变“沉默”为“宝”,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一.学生沉默的成因。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历来就有“多做事”,“少说话”,“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等俗语,人人害怕“多言”使自己陷入困境。由此,当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习题时,学生保持“沉默”常被视为礼貌和懂及懂规矩的行为。此外,学生习惯了填鸭式教学,没有养成发言的习惯。
(二)权威环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权威环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教材的权威性。在现有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教材的学习依然是最主要的,占用了学生绝大多数的时间和空间。其次,是教师的权威性。中国传统文化中“师德尊严”的观念根深蒂固。教师的权威性是不容被破坏的。第三,是家长的权威性。千百年来的传统造就了自上而下的家庭成员模式,“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很难建立。孩子只是“被迫”去完成作业,在父母面前也总是“人微言轻”。即使不乐意,也常常还因为慑于父母的威严和地位而去学习。学生在这“三重大山”的压迫下,理所当然要服从、接受。由此,学生主动探索、自我表现、发散思维受到严重的制约。
(三)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尽管现代教学思维手段已逐渐进入课堂,但老师的讲仍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甚至可以说,学生在一堂课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听,而非在讨论:在练习,在探索、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方法。
(四)会话双方的差异,就数学教学而言,倘若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教学速度快,信息量过大,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少,学生难免会出现茫然无措的沉默状态。倘若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出统一的回答,学生出现沉默是再正常不过了。
二.学生沉默的影响。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沉默现象的存在是有成因的,也一定的合理性,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研究这一现象时,要具体情况分析。
(一)一般来说积极沉默对数学是有一定益处的,教师提出问题,即发出信息学生接受信息进行理解、整合、处理,最后进行信息反馈,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智过程。在进行信息反馈时,他们必然要精心组织语言,让别人也能够明了自己表达的观点。此时,学生的沉默是有好处的,这是学生语言、思维精神蜕变的过程。这时候老师对学生沉默的等待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会让人眼前一亮,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想到一种现象:安排学生上台做练习题时,一些思维较好的同学这时变得默不作声,而一些较差的学生却“蠢蠢欲动”了,由此可以说,学生课堂上的沉默并不是说学生一定无知,难以言表,更有可能是学生处于这个时空,环境暂时的“失语”现象,因为当他们处于另外一个特定的时空时,他们往往会灵感突发、言之不尽。所以说,课堂上积极的沉默对教学是没有副作用的。
(二)消极的沉默对教学会产生负面影响,这是我们要充分认识和解决的。第一,小学生沉默没有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新课标教学理念明确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和学生的学为主,以教师和教师的教为陠。一堂课中,若是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老师在教,学生只是在被动地学,那么这堂课无疑是失败的。第二,小学生沉默不利于教学中师生的互动。第三,课堂上学生的消极沉默也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培养。
可见,消极沉默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开展和教学的提高是很不利的。所以,我们应针对不同的沉默现象寻求不同的应对措施。
三.学生消极沉默现象的应对措施。面对学生出现的沉默,我们应分清学生沉默不同的性质,把握不同沉默的类型和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形成良好的的解决学生沉默教学策略和反思能力,将沉默转化为教学的宝贵契机,促使师生的共同发展。
(一)转变思想观念,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一方面匿藏了真实的自我,另一方面同样要求学生对老师的完全尊重。由此,学生探究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被压制了,导致他们在面对自己尊重而又严肃的老师时,不敢敞开心扉说出真实的想法而保持沉默。
如果我们能尊重学生的情绪体验和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和首创精神,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那么,课堂上自由平等的氛围就能建立起来了,学生灵感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展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二)练好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师个人素养。教师个人素质的高低和教学基本功的好坏在很高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这一科目的学习兴趣。
(三)建立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小学数学课若是形式单调,逢课仅是数字,加、减、乘、除,学生就会朦胧欲睡,打不起精神,就更没有兴趣去回答问题中流于“沉默”状态。所以,数学课堂形式的多样化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真正地参与其中。
(四)变“食指教育”为“拇指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拇指教育”法是指由过去的指责,改变为经常性的鼓励、欣赏。教师应尽量不用批评的语气、语句来教育学生。
综合所述,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沉默现象虽是普遍存在的,也对数学课堂教学有负面影响,但是并不可怕,只有正确认识它的性质,找出原因,找准“穴位”“对症下药”,我们就可以变“沉默”为“宝”,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