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数学“体验学习”初探
【作者】 于广雷
【机构】 八滩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体验学习”是人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是指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省体察,最终认识到某些可以言说或未必能够言说的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基础是在反复实践中的内省体察,是通过学习者不自觉或自觉的内省积累而把握自己的行为情感,认识外在世界。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在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学生心理认知、成长规律。体验式学习以实践论的思想、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为基本理论,强调注重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全程参与和全力体验。它以对人的发展,对生命的关怀为本,以对知识、生活的体验,智慧的开启为目标,要求教师以组织学生“出乎其外”的实践性学习为基本载体,以追求学生学习“入乎其内”的深刻体验为教学目标。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沐浴着新课程的阳光,我们“豁然开朗”:教师不是“救世主”,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在新课改的提倡下,现在教师们往往致力于改变学生的认识、情感和能力,而忽略了学生学习中必要的体验过程。正因如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只有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生活中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体会到数学的用途。才能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挂上钩,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这对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探索意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例如,在教学生认识钟面时,我在课前,就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仿照自家的钟每人设计一个“钟面”,有不懂的地方可以请家长帮助。学生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结果在正式上钟面这一课时,就显得很轻松了,原本感觉很难讲授的知识,学生对答如流。正是学生有了这些亲身体验,他们上课时思路打开了,热情很高,学习起来特别轻松。再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一个购买圆珠笔的情景:华华带3元去购买圆珠笔,每枝价格是0.9元,他可以买几枝?很显然,3元里面最多可以有3个0.9元?,也就是说只能买3枝,那么余下的0.3元肯定不够买一枝了,因为售货员是不可能将圆珠笔拆开卖的。这样的过程,学生是有生活经验的,有着深刻体验的。因此,通过学习的探索和交流学到的知识也是经过学生自主建构、内化而成,应该说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传统的数学教材之所以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厌学,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教材资源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体会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到学习的需要。
其次,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做”的机会,让他们在操作中体验。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我让学生观察圆柱体的模型,先看整体,再分析圆柱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拿一张长方形的硬纸卷成筒,即为圆柱的侧面,再把侧面展开。这样反复两次,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展开图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圆柱的什么呢?然后引导他们归纳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它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在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得: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即:圆柱侧面积=底面圆周长×高。最终学生很容易形成对圆柱表面积的整体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和推理的数学活动,并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得出了结论。从而验证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所说的“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这个道理。
另外,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因为它是体验学习的动力。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教师在评价时要处处寻找学生的闪光点,适时对他们进行表扬,只要有进步就要肯定。鼓励学生——我能学。“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他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学生学数学是一个由不会到会,由一般理解到能掌握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错。特别是在新课程的数学教学,我们十分希望学生能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探索出别具一格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教学实践证明:成功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主动性。
总之,体验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在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学生心理认知、成长规律。体验式学习以实践论的思想、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为基本理论,强调注重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全程参与和全力体验。它以对人的发展,对生命的关怀为本,以对知识、生活的体验,智慧的开启为目标,要求教师以组织学生“出乎其外”的实践性学习为基本载体,以追求学生学习“入乎其内”的深刻体验为教学目标。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沐浴着新课程的阳光,我们“豁然开朗”:教师不是“救世主”,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在新课改的提倡下,现在教师们往往致力于改变学生的认识、情感和能力,而忽略了学生学习中必要的体验过程。正因如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只有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生活中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体会到数学的用途。才能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挂上钩,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这对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探索意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例如,在教学生认识钟面时,我在课前,就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仿照自家的钟每人设计一个“钟面”,有不懂的地方可以请家长帮助。学生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结果在正式上钟面这一课时,就显得很轻松了,原本感觉很难讲授的知识,学生对答如流。正是学生有了这些亲身体验,他们上课时思路打开了,热情很高,学习起来特别轻松。再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一个购买圆珠笔的情景:华华带3元去购买圆珠笔,每枝价格是0.9元,他可以买几枝?很显然,3元里面最多可以有3个0.9元?,也就是说只能买3枝,那么余下的0.3元肯定不够买一枝了,因为售货员是不可能将圆珠笔拆开卖的。这样的过程,学生是有生活经验的,有着深刻体验的。因此,通过学习的探索和交流学到的知识也是经过学生自主建构、内化而成,应该说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传统的数学教材之所以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厌学,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教材资源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体会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到学习的需要。
其次,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做”的机会,让他们在操作中体验。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我让学生观察圆柱体的模型,先看整体,再分析圆柱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拿一张长方形的硬纸卷成筒,即为圆柱的侧面,再把侧面展开。这样反复两次,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展开图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圆柱的什么呢?然后引导他们归纳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它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在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得: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即:圆柱侧面积=底面圆周长×高。最终学生很容易形成对圆柱表面积的整体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和推理的数学活动,并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得出了结论。从而验证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所说的“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这个道理。
另外,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因为它是体验学习的动力。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教师在评价时要处处寻找学生的闪光点,适时对他们进行表扬,只要有进步就要肯定。鼓励学生——我能学。“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他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学生学数学是一个由不会到会,由一般理解到能掌握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错。特别是在新课程的数学教学,我们十分希望学生能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探索出别具一格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教学实践证明:成功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主动性。
总之,体验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