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关于初中生阅读习惯培养的一点实践
【作者】 龙蜀萍
【机构】 四川省汶川县七一映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之一。无论是语文试卷中阅读题的比重,还是这几年语文教学从单篇语文教学到群文阅读教学或是一带多阅读教学,再到全阅读的变化;从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到统编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都可以看出阅读的重要性。温儒敏老师坦言:"新教材专治不读书"。现代语文教学对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升要求越来越高。但阅读对学生来讲,又恰是弱点。
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网络的发展,信息来源多样化。造成了阅读习惯的缺失,许多成年人可能一年也读不到一本书。青少年更多的是接受视觉文化或网络文化。对于乡镇农村中学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受周边环境影响,大部分学生从小学开始就缺乏阅读习惯的养成。他们的阅读范围多限于课文的阅读,课外的阅读很少。他们的阅读体验大部分来自课本。要提升语文阅读能力仅有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课外阅读的延伸。但乡镇农村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恰恰相当缺乏。一方面是课外阅读书籍的来源少,另一方面是学生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久而久之,许多同学就不阅读了。在课堂上,我发觉在讲授时提到的许多作品学生都不知道。提到文学名著只知道四大名著,问班上同学看过的,只有二、三人。全班有三十七人。
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绕不开阅读。于是我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从培养阅读兴趣开始。
初一年级:
在课堂讲授时,我喜欢向学生推荐一些文章。让学生课后去看。但发现能完成的同学并不多。主要原因是学生获得文章的路径不畅。于是我改变了方向,先解决文章来源。一方面我将收购的旧书籍、杂志放到班上,让学生阅读;另一方面利用学校图书室,每周固定一节课带学生去阅读。并要求学生带上周记本(摘抄本)摘抄优美的字、词,写一两句读后感受。这一时期主要针对的是单篇文章的阅读。
初二年级:
在初一结束的暑假,我先给学生布置了读书任务。向学生推荐课内名著和适合他们看的作品貝体篇目,同时告知学生这是为下期的推荐书目活动作准备。开学后,我便以小组为单位,让组长负责安排每一个组员的推荐顺序。所有的一切安排(推荐卡片的发放、小组推荐顺序)由学习委员负责。宣传委员负责在教室里做一个推荐榜。语文科代表负责将每天的推荐书目卡片张贴在推荐榜上,与全班同学分享。每天一位同学,每天一本书。每天3分钟。我算了下,到一学期结束,每位同学推荐的书目在2到3本之间。对学生而言,应该可以完成。同时,我考虑到这是学生首次做这活动,内容要求不能过多、过难。所以我只设计了四项:篇目、作者、推荐原因、精采之处(语段或情节)。我的设计目的不在于学生要读出什么深刻内涵,而在于促使学生去阅读,去养成阅读的习惯。我还为学生加了一个附加项:如果有精采的书,他们想深入了解的,我可以补充资料或者电影。如此开展了一学期,学生的兴趣始终比较浓厚。每天的3分钟变成了5分钟、6分钟。学生推荐后,我还为学生做一个简短的点评,或补充,或再拓展推荐。
到本学期结束,学生推荐的书籍有50本左右,都一一张贴在了推荐榜上与全班同学分享。80%的同学对自己推荐的书籍进行了认真地阅读。学生推荐的书目远远超过我在暑假里做的推荐书目。学生的推荐书籍从古到今,例如《西游记》、《狼图腾》;有中国的有外国的,例如:《我们仨》、《巴黎圣母院》;有通俗的有文学的如散文、小说、童话等,例如:《目送》、《马小跳之笑猫日记》、《时代广场的蟋蟀》等等。
痕迹一:
本学期的第一本推荐书目是《福尔摩斯》。由郭秋羽同学推荐。学生反映十分强烈。为此,我做了补充资料张贴在教室墙上与同学分享,还找了同名电视剧放映给学生看。后来,我看见有同学买了书来看。
痕迹二:
《时代广场的蟋蟀》这本书是陈俊崎同学推荐的。当时点评时,我告诉学生,我没看过这本书,能否借给老师看,学生当时的表情很自豪。
痕迹三:
在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朱德的《我的母亲》,在课讲完后,我问学生有没有疑惑之处?(我们有个关于语文预习习惯培养策略的课题研究,其中有个环节就是预习质疑。所以每篇课文讲完后,我都会问学生还有没有疑问)贺露同学激动地站起来说,老师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朱德元帅,我非常敬佩他。原来在课前预习时,贺露同学对作者朱德的生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进而去图书馆找了关于朱德的传记来看,并希望与同学分享。
痕迹四:
贺颖麒同学推荐了兩果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第一次推荐时,我问她你认真看完了吗?因为我认为兩果的作品篇幅长,主题也较深刻,初二学生不一定能耐心看完。贺颖麒同学认真地告诉我,她认真看完了。当时我的内心又高兴又警戒。告诫自己不可小看学生。
痕迹五:
马济坤同学推荐的《小王子》感动了许多人。在他的一篇作文中写到:河中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它们的样子都是普普通通的。但它们的形状是各不相同的,每一个鹅卵石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我自己也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当我读到这段文字时,我想到了他推荐的《小王子》。
痕迹六:
王倩同学推荐了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推荐的原因是练习册上有一篇课外阅读《目送》,做了题后她对作者龙应台的作品产生了兴趣,不仅读了《目送》,还读了《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
值得记忆的片段还有很多。例如:小组之间、小组内成员的踊跃推荐。当一个同学未做好准备时,马上有同学说"我来"。为此,我称赞这是最动听的语言。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我发现:学生到图书室借书的次数多了,看的课外书也越来越有"品味"了,再无初一时看的《少男少女》此类的杂志了。
这就是我在初二上期进行的阅读实践活动,希望下学期能做的更完善。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速成",我希望在这条路上与学生慢慢前进。就像龙应台的作品"孩子你慢慢来"。
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网络的发展,信息来源多样化。造成了阅读习惯的缺失,许多成年人可能一年也读不到一本书。青少年更多的是接受视觉文化或网络文化。对于乡镇农村中学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受周边环境影响,大部分学生从小学开始就缺乏阅读习惯的养成。他们的阅读范围多限于课文的阅读,课外的阅读很少。他们的阅读体验大部分来自课本。要提升语文阅读能力仅有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课外阅读的延伸。但乡镇农村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恰恰相当缺乏。一方面是课外阅读书籍的来源少,另一方面是学生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久而久之,许多同学就不阅读了。在课堂上,我发觉在讲授时提到的许多作品学生都不知道。提到文学名著只知道四大名著,问班上同学看过的,只有二、三人。全班有三十七人。
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绕不开阅读。于是我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从培养阅读兴趣开始。
初一年级:
在课堂讲授时,我喜欢向学生推荐一些文章。让学生课后去看。但发现能完成的同学并不多。主要原因是学生获得文章的路径不畅。于是我改变了方向,先解决文章来源。一方面我将收购的旧书籍、杂志放到班上,让学生阅读;另一方面利用学校图书室,每周固定一节课带学生去阅读。并要求学生带上周记本(摘抄本)摘抄优美的字、词,写一两句读后感受。这一时期主要针对的是单篇文章的阅读。
初二年级:
在初一结束的暑假,我先给学生布置了读书任务。向学生推荐课内名著和适合他们看的作品貝体篇目,同时告知学生这是为下期的推荐书目活动作准备。开学后,我便以小组为单位,让组长负责安排每一个组员的推荐顺序。所有的一切安排(推荐卡片的发放、小组推荐顺序)由学习委员负责。宣传委员负责在教室里做一个推荐榜。语文科代表负责将每天的推荐书目卡片张贴在推荐榜上,与全班同学分享。每天一位同学,每天一本书。每天3分钟。我算了下,到一学期结束,每位同学推荐的书目在2到3本之间。对学生而言,应该可以完成。同时,我考虑到这是学生首次做这活动,内容要求不能过多、过难。所以我只设计了四项:篇目、作者、推荐原因、精采之处(语段或情节)。我的设计目的不在于学生要读出什么深刻内涵,而在于促使学生去阅读,去养成阅读的习惯。我还为学生加了一个附加项:如果有精采的书,他们想深入了解的,我可以补充资料或者电影。如此开展了一学期,学生的兴趣始终比较浓厚。每天的3分钟变成了5分钟、6分钟。学生推荐后,我还为学生做一个简短的点评,或补充,或再拓展推荐。
到本学期结束,学生推荐的书籍有50本左右,都一一张贴在了推荐榜上与全班同学分享。80%的同学对自己推荐的书籍进行了认真地阅读。学生推荐的书目远远超过我在暑假里做的推荐书目。学生的推荐书籍从古到今,例如《西游记》、《狼图腾》;有中国的有外国的,例如:《我们仨》、《巴黎圣母院》;有通俗的有文学的如散文、小说、童话等,例如:《目送》、《马小跳之笑猫日记》、《时代广场的蟋蟀》等等。
痕迹一:
本学期的第一本推荐书目是《福尔摩斯》。由郭秋羽同学推荐。学生反映十分强烈。为此,我做了补充资料张贴在教室墙上与同学分享,还找了同名电视剧放映给学生看。后来,我看见有同学买了书来看。
痕迹二:
《时代广场的蟋蟀》这本书是陈俊崎同学推荐的。当时点评时,我告诉学生,我没看过这本书,能否借给老师看,学生当时的表情很自豪。
痕迹三:
在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朱德的《我的母亲》,在课讲完后,我问学生有没有疑惑之处?(我们有个关于语文预习习惯培养策略的课题研究,其中有个环节就是预习质疑。所以每篇课文讲完后,我都会问学生还有没有疑问)贺露同学激动地站起来说,老师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朱德元帅,我非常敬佩他。原来在课前预习时,贺露同学对作者朱德的生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进而去图书馆找了关于朱德的传记来看,并希望与同学分享。
痕迹四:
贺颖麒同学推荐了兩果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第一次推荐时,我问她你认真看完了吗?因为我认为兩果的作品篇幅长,主题也较深刻,初二学生不一定能耐心看完。贺颖麒同学认真地告诉我,她认真看完了。当时我的内心又高兴又警戒。告诫自己不可小看学生。
痕迹五:
马济坤同学推荐的《小王子》感动了许多人。在他的一篇作文中写到:河中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它们的样子都是普普通通的。但它们的形状是各不相同的,每一个鹅卵石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我自己也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当我读到这段文字时,我想到了他推荐的《小王子》。
痕迹六:
王倩同学推荐了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推荐的原因是练习册上有一篇课外阅读《目送》,做了题后她对作者龙应台的作品产生了兴趣,不仅读了《目送》,还读了《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
值得记忆的片段还有很多。例如:小组之间、小组内成员的踊跃推荐。当一个同学未做好准备时,马上有同学说"我来"。为此,我称赞这是最动听的语言。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我发现:学生到图书室借书的次数多了,看的课外书也越来越有"品味"了,再无初一时看的《少男少女》此类的杂志了。
这就是我在初二上期进行的阅读实践活动,希望下学期能做的更完善。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速成",我希望在这条路上与学生慢慢前进。就像龙应台的作品"孩子你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