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老师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技巧
【作者】 金怀振 陈丽娜
【机构】 山东省临沭县第三初级中学 山东省临沭县店头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案例:李某是我校七年级的一名男生。他很爱动,并且课堂上从来不认真,但在他妈妈眼中,李某却是一个胆小而又不敢和别人交往的孩子腼腆。在上课时,李某经常有意无意地捣乱,并对所有教过他的老师都表现出了一种难以理解的仇恨,他说自己尤其厌恶现在的每个老师的教育方法,这也是他经常在课上故意捣乱的原因。当老师把这个情况如实告诉家长后,但在得知这李某的父母却并没有将他在家的思想情况与老师沟通,还对老师产生了歧视差生的偏见,甚至再一次交流时和老师吵了起来,结果反让老师对李某的异常表现更加反感。
诸如此类的误会,都是由老师和家长间的沟通不到位导致的。笔者对本校的90名老师进行了调查,竟然有72人之多表达了曾与家长之间闹误会的事实。这种调查结果无疑告诉我们------老师们是对家长们做了分析研究的,老师们对学生是用心的,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来家长们确实存在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的情形。这样的情况,也确实给沟通交流带来了困难。
让我们从教育者的角度来分析,俗话说得好:"做箭的望箭直,做弓的望弓弯",老师们希望自己教的学生个个成才,每一名学生都是牛顿,都是爱迪生。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人人成栋梁,每一个孩子都是爱因斯坦,都是霍金。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目标都是一致的。
其实仔细想想,对于孩子而言,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成长路上引导员。 单就引导员这个角色而言,家长和老师应该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彼此之间共同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才是共同的目的,为啥要彼此不信任,为啥要在教育上有所遮掩呢?我想,彼此能在共同教育上敞开心扉是否更有利于家校形成合力,催生出更好的育人效果呢?
同样的道理,为什么老师和家长会在交流中出现分歧,出现所谓的"思想上碰撞的火花"呢?经过与被调研对象交流和深入分析,综合老师们的看法和观点,笔者进行了总结得出,老师如果想和家长们更好的交流,有必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给予尊重。俗话说"人不怕硬怕敬",这里的"敬"即有"尊敬、尊重"之意。这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前提。作为老师,我们要摆正摆好自己与家长的位置。家长与教师一样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家长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光是都肩负着教育好孩子的重任,家长们的资历还比我们老师要深得多。学生在校接受教师的教育,在家接受家长的教育。同为老师,我们理应与家长加强联系,目的是共同的,教师与家长其实是同盟军,家长和教师一样应该对孩子的成长起教育、引导和示范作用。我们尊重家长,实则是为我们赢得在家长和学生心目中的一席之地,交流我们会更有话语权。"敬人者,人恒敬之",即使我们有些许的不当家长们也处于尊重不会计较。
第二、放下架子。宪法中明确规定"全社会都应当尊重老师",且不论人们做得怎样,这或多或少的给老师的称谓上笼上了一道淡淡的光环。也或多或少助长了老师清高的思想意识,往往就会以盛气凌人的架势与家长居高临下的交流,给家长带来威压甚至逆反情绪。要知道自命不凡可不是任何人的专利哟,喧宾夺主对家长来说是易如反掌的事。其实,刘少奇主席早就指出过"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分工不同"。家长与教师之间更不存在身价、地位的高低之分,教师与家长若能够相互信任,相互激励,则会出现友好、愉悦和互相合作的气氛。所以教师要以真诚与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家长,取得他们的信任,争取他们最好的配合,共同探讨对孩子的最佳教育方法,以达到共同的教育目的。
第三、杜绝指责训斥。俗话说:"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绝对不能因为自己上过专门的师范类院校,学过专门的《教育学》《心理学》,拥有国家颁发的教师资格证,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就以为只有自己才懂教育,只有自己才对如何教育学生具有发言权,从而觉得高人一等,与家长谈话的时候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尤其是不能在孩子出了差错时,轻率地对家长采取指责训斥的态度,把孩子的错都怪罪到家长的头上,好像自己没有丝毫的责任似的。比如孩子没完成家庭作业,有些教师会把家长请到学校大批一通,结果就算家长勉强承认自己没管好孩子,面对这样的指责,心里也会觉得别扭,从此对老师敬而远之,于学生的教育工作有百害而无一利。
第四、呵护家长信心。无论就哪一方而言,关注孩子才是最关键的。老师要帮助家长树立起对孩子的信心,尤其是对学习基础比较差、表现不够好的学生的家长。见到学生家长,不能一味只说孩子在学校的负面表现,以免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信心。很难说家长会在孩子辍学就业与继续学业中作何选择。诚如是,家长很容易就会放弃对孩子的教育,那么教师在学校所进行的教育,即使不算是完全失败了,也必然大打折扣。所以,确实因为孩子犯了差错需要与家长联系,尤其是对后进生的家长,要体谅他们的难处。要与家长坐下来,肯定孩子的优点,共同分析、挖掘孩子的潜力,研究出最好的解决办法,以重新激发起他们对教育孩子的信心,从而促进此类学生的逐步转化。
第五、及时引领方法。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老师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我们的调研数据不难看出,家长们确实不在同一起跑线上。有些家长,因为教育程度不高、无教育学方面的修养,或者由于工作繁忙,从而无视对孩子的教育、溺爱、放任或者粗暴打骂。此时,真诚地帮助学生家长改变错误的教育观念、改进不良的教育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交流、建议等形式予以帮助,促其纠正。
总之,无论哪种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老师与家长的有效交流。只要学生家长真正地认识到老师对他们的孩子发自内心真诚的关爱,他们自然也会想方设法与老师配合,共同把孩子教育好。
诸如此类的误会,都是由老师和家长间的沟通不到位导致的。笔者对本校的90名老师进行了调查,竟然有72人之多表达了曾与家长之间闹误会的事实。这种调查结果无疑告诉我们------老师们是对家长们做了分析研究的,老师们对学生是用心的,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来家长们确实存在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的情形。这样的情况,也确实给沟通交流带来了困难。
让我们从教育者的角度来分析,俗话说得好:"做箭的望箭直,做弓的望弓弯",老师们希望自己教的学生个个成才,每一名学生都是牛顿,都是爱迪生。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人人成栋梁,每一个孩子都是爱因斯坦,都是霍金。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目标都是一致的。
其实仔细想想,对于孩子而言,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成长路上引导员。 单就引导员这个角色而言,家长和老师应该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彼此之间共同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才是共同的目的,为啥要彼此不信任,为啥要在教育上有所遮掩呢?我想,彼此能在共同教育上敞开心扉是否更有利于家校形成合力,催生出更好的育人效果呢?
同样的道理,为什么老师和家长会在交流中出现分歧,出现所谓的"思想上碰撞的火花"呢?经过与被调研对象交流和深入分析,综合老师们的看法和观点,笔者进行了总结得出,老师如果想和家长们更好的交流,有必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给予尊重。俗话说"人不怕硬怕敬",这里的"敬"即有"尊敬、尊重"之意。这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前提。作为老师,我们要摆正摆好自己与家长的位置。家长与教师一样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家长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光是都肩负着教育好孩子的重任,家长们的资历还比我们老师要深得多。学生在校接受教师的教育,在家接受家长的教育。同为老师,我们理应与家长加强联系,目的是共同的,教师与家长其实是同盟军,家长和教师一样应该对孩子的成长起教育、引导和示范作用。我们尊重家长,实则是为我们赢得在家长和学生心目中的一席之地,交流我们会更有话语权。"敬人者,人恒敬之",即使我们有些许的不当家长们也处于尊重不会计较。
第二、放下架子。宪法中明确规定"全社会都应当尊重老师",且不论人们做得怎样,这或多或少的给老师的称谓上笼上了一道淡淡的光环。也或多或少助长了老师清高的思想意识,往往就会以盛气凌人的架势与家长居高临下的交流,给家长带来威压甚至逆反情绪。要知道自命不凡可不是任何人的专利哟,喧宾夺主对家长来说是易如反掌的事。其实,刘少奇主席早就指出过"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分工不同"。家长与教师之间更不存在身价、地位的高低之分,教师与家长若能够相互信任,相互激励,则会出现友好、愉悦和互相合作的气氛。所以教师要以真诚与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家长,取得他们的信任,争取他们最好的配合,共同探讨对孩子的最佳教育方法,以达到共同的教育目的。
第三、杜绝指责训斥。俗话说:"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绝对不能因为自己上过专门的师范类院校,学过专门的《教育学》《心理学》,拥有国家颁发的教师资格证,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就以为只有自己才懂教育,只有自己才对如何教育学生具有发言权,从而觉得高人一等,与家长谈话的时候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尤其是不能在孩子出了差错时,轻率地对家长采取指责训斥的态度,把孩子的错都怪罪到家长的头上,好像自己没有丝毫的责任似的。比如孩子没完成家庭作业,有些教师会把家长请到学校大批一通,结果就算家长勉强承认自己没管好孩子,面对这样的指责,心里也会觉得别扭,从此对老师敬而远之,于学生的教育工作有百害而无一利。
第四、呵护家长信心。无论就哪一方而言,关注孩子才是最关键的。老师要帮助家长树立起对孩子的信心,尤其是对学习基础比较差、表现不够好的学生的家长。见到学生家长,不能一味只说孩子在学校的负面表现,以免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信心。很难说家长会在孩子辍学就业与继续学业中作何选择。诚如是,家长很容易就会放弃对孩子的教育,那么教师在学校所进行的教育,即使不算是完全失败了,也必然大打折扣。所以,确实因为孩子犯了差错需要与家长联系,尤其是对后进生的家长,要体谅他们的难处。要与家长坐下来,肯定孩子的优点,共同分析、挖掘孩子的潜力,研究出最好的解决办法,以重新激发起他们对教育孩子的信心,从而促进此类学生的逐步转化。
第五、及时引领方法。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老师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我们的调研数据不难看出,家长们确实不在同一起跑线上。有些家长,因为教育程度不高、无教育学方面的修养,或者由于工作繁忙,从而无视对孩子的教育、溺爱、放任或者粗暴打骂。此时,真诚地帮助学生家长改变错误的教育观念、改进不良的教育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交流、建议等形式予以帮助,促其纠正。
总之,无论哪种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老师与家长的有效交流。只要学生家长真正地认识到老师对他们的孩子发自内心真诚的关爱,他们自然也会想方设法与老师配合,共同把孩子教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