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议中学音乐课的教学语言
【作者】 王玲玲
【机构】 三穗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一堂成功的音乐课,离不开教师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它是教学的主要工具,运用教学语言的优劣,常常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作为音乐教师,除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认真钻研教材以外,还必须注重语言修养,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韵律美、直观美、意境美、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学;音乐课;教学语言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学内容成功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一、教学语言的逻辑性、科学性
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因此,教学语言必须具有严密的科学性,这也是对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科学文化知识必须借助于精确的语言,才能准确无误的表达其内容,科学的表达方法和严谨的逻辑关系是保证语言精确的重要条件。科学的表达方法即语言周到严密、含义准确、造词用句精当,合乎语法规律。这样才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给人以清晰明澈的正确认识,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应是其科学性的组成部分。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即是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教学论证。这样,这必须注意教材的内在规律,把握教学内容各部分之间的本质联系。若教学语言中用词不准确,表达传递信息就会产生误差。学生在接受信息时,鉴于各自的文化素质差异,很有可能会扩大这种误差。因此,应正确使用教学语言中的词汇和术语、语句通顺。忌用“可能”、“大概”“好像”这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不确切词语。
二、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积极的启发性语言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必须依赖于人的思维活动来进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学语言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合乎逻辑。具有良好思维能力的人才能深刻地掌握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积极的启发性教学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并能开拓思维境界,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这样就有可能使教学效率提高。启发性教学语言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内化、物化,从而转化成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注意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正确领悟知识的内涵,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三、突出教学语言的韵律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的是对着人的心灵谈话的艺术。”在以歌唱为主的音乐课型中,歌唱中的音准、节奏、力度、速度等基本要求是应注重的,然而对歌曲的二度创作——挖掘演唱者对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则更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准确理解歌词内容,进入歌词意境。教师采用朗诵的形式,浸润学生的心灵,朗诵歌词要注重情感的投入,语言的韵律、色彩的明暗、声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从而通过抑扬顿挫的韵律美感取悦于人,从而达到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
四、注重教学语言的形象美
在歌唱中,许多学生五音不全,节奏不准,强弱不分,因而,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要,而在教学中,这往往是薄弱环节,学生也感到抽象难懂,兴趣索然。教师应借助语言的直观性,形象生动的启发引导。如讲音阶,用板书,画成级高不等的阶梯形,醒目标出半音关系的音级,并说明半音的阶梯与普通阶梯的区别,再强调音高的顺序排列及mi、fa、ti、to间的半音关系,然后教师在琴上弹奏音阶,用这种直观的教学语言增添了学生兴趣,易于记忆。
五、讲究教学语言的意境美
在欣赏课教学中,讲究语言对意境的营造极为重要,从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各种场景,人物情感,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寻找音乐形象进入意境。管弦乐曲“春乐序曲”这一作品展现了我国人民在节日里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喜庆欢腾场面,欣赏这一作品,教师先播放春节序曲的音乐,然后在这轻快动人的旋律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驰骋在节日的欢乐场面中,兴奋陶醉,使他们仿佛看到多姿多彩的秧歌舞、优美潇洒的红绸舞,滑稽活泼的民间杂耍,看到人们尽情地歌唱幸福的新生活,憧憬美妙的未来。教师再有意识的作意境的描绘,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紧接着欣赏全曲,听完后再要求进行简短的讨论,描述节目中各种喜人热闹的场面,情景交融。
总之,教学语言是完成音乐课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语言应既包含有强大的科学文化的物质力量,也应包含强大的精神吸引力量,这二者兼备是教学语言的典型特征。音乐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修养水平,随时注意吸收那些简洁生动、幽默风趣、富有哲理的精炼语言,不断积累、加工储存,使自己的语汇丰富起来。“语言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因此,研究教学语言的发展规律和基础原则是当前音乐新课程下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中学;音乐课;教学语言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学内容成功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一、教学语言的逻辑性、科学性
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因此,教学语言必须具有严密的科学性,这也是对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科学文化知识必须借助于精确的语言,才能准确无误的表达其内容,科学的表达方法和严谨的逻辑关系是保证语言精确的重要条件。科学的表达方法即语言周到严密、含义准确、造词用句精当,合乎语法规律。这样才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给人以清晰明澈的正确认识,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应是其科学性的组成部分。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即是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教学论证。这样,这必须注意教材的内在规律,把握教学内容各部分之间的本质联系。若教学语言中用词不准确,表达传递信息就会产生误差。学生在接受信息时,鉴于各自的文化素质差异,很有可能会扩大这种误差。因此,应正确使用教学语言中的词汇和术语、语句通顺。忌用“可能”、“大概”“好像”这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不确切词语。
二、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积极的启发性语言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必须依赖于人的思维活动来进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学语言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合乎逻辑。具有良好思维能力的人才能深刻地掌握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积极的启发性教学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并能开拓思维境界,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这样就有可能使教学效率提高。启发性教学语言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内化、物化,从而转化成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注意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正确领悟知识的内涵,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三、突出教学语言的韵律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的是对着人的心灵谈话的艺术。”在以歌唱为主的音乐课型中,歌唱中的音准、节奏、力度、速度等基本要求是应注重的,然而对歌曲的二度创作——挖掘演唱者对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则更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准确理解歌词内容,进入歌词意境。教师采用朗诵的形式,浸润学生的心灵,朗诵歌词要注重情感的投入,语言的韵律、色彩的明暗、声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从而通过抑扬顿挫的韵律美感取悦于人,从而达到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
四、注重教学语言的形象美
在歌唱中,许多学生五音不全,节奏不准,强弱不分,因而,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要,而在教学中,这往往是薄弱环节,学生也感到抽象难懂,兴趣索然。教师应借助语言的直观性,形象生动的启发引导。如讲音阶,用板书,画成级高不等的阶梯形,醒目标出半音关系的音级,并说明半音的阶梯与普通阶梯的区别,再强调音高的顺序排列及mi、fa、ti、to间的半音关系,然后教师在琴上弹奏音阶,用这种直观的教学语言增添了学生兴趣,易于记忆。
五、讲究教学语言的意境美
在欣赏课教学中,讲究语言对意境的营造极为重要,从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各种场景,人物情感,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寻找音乐形象进入意境。管弦乐曲“春乐序曲”这一作品展现了我国人民在节日里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喜庆欢腾场面,欣赏这一作品,教师先播放春节序曲的音乐,然后在这轻快动人的旋律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驰骋在节日的欢乐场面中,兴奋陶醉,使他们仿佛看到多姿多彩的秧歌舞、优美潇洒的红绸舞,滑稽活泼的民间杂耍,看到人们尽情地歌唱幸福的新生活,憧憬美妙的未来。教师再有意识的作意境的描绘,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紧接着欣赏全曲,听完后再要求进行简短的讨论,描述节目中各种喜人热闹的场面,情景交融。
总之,教学语言是完成音乐课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语言应既包含有强大的科学文化的物质力量,也应包含强大的精神吸引力量,这二者兼备是教学语言的典型特征。音乐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修养水平,随时注意吸收那些简洁生动、幽默风趣、富有哲理的精炼语言,不断积累、加工储存,使自己的语汇丰富起来。“语言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因此,研究教学语言的发展规律和基础原则是当前音乐新课程下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