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幼儿在数学教学中主体地位的体现
【作者】 陈叶莹
【机构】 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数学内容枯燥乏味,幼儿时期学数学,主要是依靠兴趣。我们在进行数学教育活动时,应尽量让幼儿在教学中占有一定的主体地位,以便使他们的思维充分得到发展,使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主动去学习和掌握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数学知识,充分体现出幼儿在数学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幼儿数学 主体地位 学具操作 游戏教学
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倡我们学习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幼儿。因此,我认为应当把展示给幼儿的思维过程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让幼儿主动的去推理、思维,直至解决问题,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这样,教师的思维过程占主体,幼儿的思维过程则展示不足。那么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应该如何体现,如何运用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故事让幼儿形成数的概念
幼儿一般都喜欢听故事,利用故事激发儿童的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如:小班学数字"4"。我讲了《4的故事》:小白兔问妈妈:"妈妈,今天我们认什么字呢?"兔妈妈拿起一张写有"4"的卡片,说:"教你认'4',1、2、3、4的4"。小白兔看了看卡片,说:"妈妈,我会认4了。"兔妈妈说:"你去找一找4的朋友吧!"小白兔走呀走,遇到一张桌子。桌子问:"小白兔,到哪儿去?""我去找4的朋友。""我就是呀,你数一数我的腿吧!"小白兔钻到桌下数起来:"1、2、3、4,你有4条腿,对,你是4的朋友。"讲到这里,我开始问:谁还是4的朋友?小朋友很自然地就回答出:椅子、床、小狗、小兔……4条腿,都是4的朋友。这样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在《帮我学数学》教材的编导中,有一位大学教授曾这样写到,"不爱数学的幼儿到处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幼儿却很少找到",这句话给我一个很深的启示,我在教学中试着应用故事教学,受益非浅。幼儿则通过听故事、阅读欣赏故事、表演故事等方式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去主动理解与之相关的数学知识。这样,对孩子来说学起来轻松愉快,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充分调动起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设计开放式的提问
听完故事或看完故事表演后,下一步就需要教师设计提问引导幼儿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提问直接影响幼儿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但在以往的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大部分教师提问往往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如"他们是什么颜色的?""数一数小鸡有几只?"等等,活动的主动权完全控制在教师的手里。而开放式的提问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打破这些条框束缚,引导幼儿主动的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
设计开放式的提问。首先,应从结果入手,结果往往是幼儿最感兴趣、最想知道的。常规思维中,我们常常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正向思维,若反道而行之,效果会怎么样呢?经过实验,我认为从结果入手,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如在小班数学课《按长短分类》的教学中,我们让幼儿观察场景的布置,设置提问:"森林王国里草地上有什么?""小松鼠、小猴准备干什么呢?"在《按高矮分类中》让幼儿观察图片,"狮子为什么要抓猴子呢?"这些问题从结果入手,引导幼儿寻求事情发展的原因,使幼儿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再次,从对比入手。对比是一种让幼儿发现所观察事物之间的异同,从而从中找出正确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按大小分类》的教学中,"为什么大书要放在大筐子里,小书要放在小筐子里呢?""为什么小松鼠摘樱桃,小猴子摘苹果呢?"这些问题的设计,都是从两物间的对比入手,从而激发了幼儿主动思维的积极性。
最后,从难点入手。如"大象上不去小汽车怎么办?""大小积木混在一起怎么办?""小动物门去看电影不知道按什么顺序坐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虽有些难度,但答案不止一个,具有更广阔的开放性,从而使幼儿的思维向纵深层次发展,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三、采用直观式教学,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
数是抽象、概括的。幼儿处在直觉行动思维阶段,逻辑思维能力差,他们只有在摆弄物体时,才能很好地进行思维。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运用各种教具外,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比如学5的分成时,我准备了红、绿、蓝小圆片、火柴棒、钮扣等多种材料,每人分给他们五个,再让他们分两份,看有几种分法。然后,我让小朋友分别回答他是怎样分的,根据回答按递增关系列出,根据互换列出。随时对幼儿的回答进行表扬,其他幼儿的兴趣也提高了,争着回答问题,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把数学教学融于游戏中去,让幼儿在玩中学
爱活动、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了多种游戏。比如:学习单双数时,我让10个小朋友排好队,并给他们编上号,让他们单号或双号出队;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我请10个小朋友表演乘车,上去几个人,车下还剩几个人,合起来一共几个人;学习比较数的大小和找相邻数,我就让他们玩扑克牌。实践证明,幼儿对这种教学方法很感兴趣,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很多东西。
五、操作学具
首先通过学具操作,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数学里的很多概念,如"数"的概念对幼儿来讲是非常抽象的,幼儿理解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往往很难找到与之有适当联系的已知概念作为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学具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
其次通过学具操作,帮助幼儿理解几何知识,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幼儿通过剪、拼、折、摆等动手操作活动,不仅理解了形体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概念,而且有助于形成幼儿的初步的空间观念。
总之,我们在进行数学教育活动时,应尽量让幼儿在教学中占有一定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的思维充分得到发展,使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主动去学习和掌握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数学知识,充分体现出幼儿在数学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薛辉.幼儿园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策略[J].《幼教博览》,2012.05
[2]康丹.试析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策略[J].《教育研究》,2013.11
关键词:幼儿数学 主体地位 学具操作 游戏教学
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倡我们学习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幼儿。因此,我认为应当把展示给幼儿的思维过程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让幼儿主动的去推理、思维,直至解决问题,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这样,教师的思维过程占主体,幼儿的思维过程则展示不足。那么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应该如何体现,如何运用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故事让幼儿形成数的概念
幼儿一般都喜欢听故事,利用故事激发儿童的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如:小班学数字"4"。我讲了《4的故事》:小白兔问妈妈:"妈妈,今天我们认什么字呢?"兔妈妈拿起一张写有"4"的卡片,说:"教你认'4',1、2、3、4的4"。小白兔看了看卡片,说:"妈妈,我会认4了。"兔妈妈说:"你去找一找4的朋友吧!"小白兔走呀走,遇到一张桌子。桌子问:"小白兔,到哪儿去?""我去找4的朋友。""我就是呀,你数一数我的腿吧!"小白兔钻到桌下数起来:"1、2、3、4,你有4条腿,对,你是4的朋友。"讲到这里,我开始问:谁还是4的朋友?小朋友很自然地就回答出:椅子、床、小狗、小兔……4条腿,都是4的朋友。这样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在《帮我学数学》教材的编导中,有一位大学教授曾这样写到,"不爱数学的幼儿到处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幼儿却很少找到",这句话给我一个很深的启示,我在教学中试着应用故事教学,受益非浅。幼儿则通过听故事、阅读欣赏故事、表演故事等方式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去主动理解与之相关的数学知识。这样,对孩子来说学起来轻松愉快,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充分调动起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设计开放式的提问
听完故事或看完故事表演后,下一步就需要教师设计提问引导幼儿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提问直接影响幼儿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但在以往的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大部分教师提问往往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如"他们是什么颜色的?""数一数小鸡有几只?"等等,活动的主动权完全控制在教师的手里。而开放式的提问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打破这些条框束缚,引导幼儿主动的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
设计开放式的提问。首先,应从结果入手,结果往往是幼儿最感兴趣、最想知道的。常规思维中,我们常常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正向思维,若反道而行之,效果会怎么样呢?经过实验,我认为从结果入手,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如在小班数学课《按长短分类》的教学中,我们让幼儿观察场景的布置,设置提问:"森林王国里草地上有什么?""小松鼠、小猴准备干什么呢?"在《按高矮分类中》让幼儿观察图片,"狮子为什么要抓猴子呢?"这些问题从结果入手,引导幼儿寻求事情发展的原因,使幼儿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再次,从对比入手。对比是一种让幼儿发现所观察事物之间的异同,从而从中找出正确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按大小分类》的教学中,"为什么大书要放在大筐子里,小书要放在小筐子里呢?""为什么小松鼠摘樱桃,小猴子摘苹果呢?"这些问题的设计,都是从两物间的对比入手,从而激发了幼儿主动思维的积极性。
最后,从难点入手。如"大象上不去小汽车怎么办?""大小积木混在一起怎么办?""小动物门去看电影不知道按什么顺序坐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虽有些难度,但答案不止一个,具有更广阔的开放性,从而使幼儿的思维向纵深层次发展,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三、采用直观式教学,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
数是抽象、概括的。幼儿处在直觉行动思维阶段,逻辑思维能力差,他们只有在摆弄物体时,才能很好地进行思维。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运用各种教具外,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比如学5的分成时,我准备了红、绿、蓝小圆片、火柴棒、钮扣等多种材料,每人分给他们五个,再让他们分两份,看有几种分法。然后,我让小朋友分别回答他是怎样分的,根据回答按递增关系列出,根据互换列出。随时对幼儿的回答进行表扬,其他幼儿的兴趣也提高了,争着回答问题,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把数学教学融于游戏中去,让幼儿在玩中学
爱活动、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了多种游戏。比如:学习单双数时,我让10个小朋友排好队,并给他们编上号,让他们单号或双号出队;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我请10个小朋友表演乘车,上去几个人,车下还剩几个人,合起来一共几个人;学习比较数的大小和找相邻数,我就让他们玩扑克牌。实践证明,幼儿对这种教学方法很感兴趣,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很多东西。
五、操作学具
首先通过学具操作,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数学里的很多概念,如"数"的概念对幼儿来讲是非常抽象的,幼儿理解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往往很难找到与之有适当联系的已知概念作为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学具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
其次通过学具操作,帮助幼儿理解几何知识,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幼儿通过剪、拼、折、摆等动手操作活动,不仅理解了形体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概念,而且有助于形成幼儿的初步的空间观念。
总之,我们在进行数学教育活动时,应尽量让幼儿在教学中占有一定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的思维充分得到发展,使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主动去学习和掌握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数学知识,充分体现出幼儿在数学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薛辉.幼儿园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策略[J].《幼教博览》,2012.05
[2]康丹.试析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策略[J].《教育研究》,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