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构建创造教育课程促进幼儿个体全面发展

【作者】 房洪丽

【机构】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宝都街道北关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幼儿教育改革也步入了新的阶段,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内在价值的获得"置于首位,更加重视幼儿在自身经验基础上的主动构建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构建了创造教育课程,旨在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中,致力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兴趣,创造思维、创造才能、创造习惯;创设最佳教育环境、条件,加强创造游戏、情景教育,创造性思维训练;开拓实验、启发式、实践探索式教学,让每一个幼儿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和创新道德都得到提升,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人格,为幼儿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激发创造兴趣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倾向,是推动人们寻求知识,从事活动的心理现象和巨大动力。只有对事物有了兴趣,才能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日常生活中,幼儿总是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周围的动物、人物、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以及国际、国内发生的事件,都是引发幼儿创造、拓展孩子知识经验的契机。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兴奋点,利用各种手段来引导幼儿的兴趣,敏感地捕捉教育契机,挖掘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引导幼儿自主进行探索学习,激发探索欲望和创造兴趣。如:一天集体教育还未结束,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吸引了孩子,于是我决定暂时结束活动,改为带孩子去雨中嬉玩(因为是入夏时节,又是小雨)。让孩子亲身感受自然景观的美。孩子们立刻雀跃欢笑,高呼着奔入雨中,与雨做起了游戏,并结合亲身体验,创编了儿歌:"小雨点像珍珠,落在我的手心里,跟我一块做游戏。""小雨点,你真好,帮我洗个快乐澡。"且在玩耍中发现了一系列问题:"天上怎么会有水?""雨从哪儿来?""雨的家在哪儿?"幼儿围绕"雨的秘密"展开了探索活动,可见,兴趣是孩子进行探索学习、主动学习的动力。
  二、挖掘创造潜能
  创造并不神秘,人人都有亟待开发的创造潜能,只是大小程度各异罢了,关键在于开发。研究证明:0-6岁的孩子,无拘无束,好奇好动,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时时会有新奇的想法、非分的举动,保护、引导和发展这与生俱来的创造天性,是幼儿教育的使命。要挖掘创造潜能,首先要进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没有创造性思维就没有创造能力(具体来说创造性思维可以分为两方面:知和情)在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加强对创造性思维训练,充分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1.多提开放性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老师或家长可以就某一问题引导幼儿一题多答。如:"出示一条线"引导幼儿回答若干答案:面条、直尺、绳……让幼儿一定时间说出答案越多越好,如画"○"幼儿回答:如"太阳""气球"……等。有意识地训练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使幼儿打破思维定势,如此促进幼儿思维流畅性的发展。
  2.答案同类不同种
  思维的变通性体现于思维方式的类别与观念,类别的多少标志着思维的灵活性。如:问"什么可以喝?"若幼儿回答:水、奶、啤酒、果汁都是饮料,只是一种类别。若回答:西红柿、大米粥却可以分为:汤类、粥类。这就是幼儿思维变通性的发展。
  3.多提假设性问题
  思维的独创性体现于能够产生不平凡、新颖、独特观念的能力。幼儿在创造过程中,产生不同凡响,独特的想法、作品均属于独创性,为培养独创性,可以常给幼儿提出假设性问题,激发其独特想法。如:"如果天上没有太阳,会怎么样?""如果你是孙悟空,你会做什么?"这些假象的问题会激发幼儿的奇思妙想,说出不同的答案,充分发展幼儿的独创性。
  三、培养创造习惯
  培养幼儿的创造兴趣,最终让兴趣转变为幼儿的习惯于爱好是最终目的,然而要将这种兴趣转变为一种习惯于爱好,并非易事,它不是靠几次活动就能完成的,而必须持之以恒、循序渐进,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措施地进行。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都在他的手指尖上。"动手能促进孩子手脑并用,动手操作是培养创造兴趣的关键。为提高幼儿创造兴趣,就要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区,提供探索操作、发展交流的机会,强化孩子的创造欲望,刺激孩子的大脑,锻炼其思维,使不会创造的孩子变得会创造,会创造的孩子变得更会创造。在创造中学会认知、学会创新、学会审美、学会分享,使幼儿的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如:在墙壁设立"创造区"展示幼儿创意作品;在室内投放成品、半成品、原材料、废旧物品、供幼儿操作探索,将成品变形,废旧物品做成玩具等,在探索活动中体验创造的乐趣;结合教学活动,激发创造潜能。如学习《弹性》时,教师投放了大量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自己去寻找,发现秘密探索,结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幼儿不仅通过亲手操作理解了"弹性"这一抽象概念,并由"发现有弹力的物体"探索到"弹力产生于消失"、"弹力的作用""如何保持弹性"等问题。利用日常活动、户外活动等萌发创造热情。让孩子每天在探索、挑战中体验超越自我的成功于快乐,多角度为幼儿搭建展示自我进步、自我成功的平台,使幼儿在活动中充满自信、成功、快乐,使创造兴趣有增无减,自发地探究新问题。
  构建创造教育课程体系,使教师由关注课程变为关注幼儿的实际需要,变追随计划为追随儿童,彻底做到了陶行知先生主张给孩子的"6"解放;(1、解放儿童的头脑2、解放儿童的双手3、解放儿童的眼睛4、解放儿童的嘴巴5、解放儿童的空间6、解放儿童的时间)幼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学习和发展,创造潜能得以自由挥洒,个性得以自由张扬。
  创造教育课程方案是集系统性、科学性、发展行为一体的创造教育特色课程,最终目标为把幼儿培养成健康、自主、合作、创新独立的人。我们将认真学习借鉴"瑞吉欧教育""方案教学"等优秀教育理论方法,以皮亚杰的"认识论"陶行知的"六解放",加德纲的"多元智能论"为理论支柱,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