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美术新课程实施后的几点体会
【作者】 郭 才
【机构】 古浪一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高中美术新课程实施以来,美术老师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的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评价的变化,有着太多的疑问和困惑。
一、新课程实施后的可喜变化:
1.新课程使用的新教材和原来的旧教材相比,图片清晰、内容新颖丰富,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特别注重学生活动,探究气氛浓郁,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扩大了教学的空间和自由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欲望。
2.从根本上改变了以“书本为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让教学内容尽可能取材于生活实际,让教学更多的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更好的美化我们的生活,让学生体会学习美术的价值和乐趣。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新课程理念的教材为老师创造性的发挥自己的才能提供了空间。
3.新课程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性差异,强调参与互动,自评和他评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改变了过去分数决定成败的评价体系,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激活了课堂,使学生由原来的“逼我学”为“我要学”。
4.新课程强调教学的有效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传统教学压抑学生兴趣和热情,影响学生发展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习能够深入到学生的认识世界,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二、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与思考
1.来自教师本身的困惑。新课程实施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如今一下子改变了,又没有现成的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教学中是新鞋走老路,探究内容被教师讲解所代替,让教学茫然被动。
2.来自教材的困惑。新教材所包括的内容多,知识面宽,有些知识介绍的又非常粗浅,要想完成教学任务还需要教师和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课堂教学任务就会加重,讲多了成了“一言堂”少了则学生不理解。
3.来自教学的困惑。长期以来,学生所养成的习惯在鉴赏美术作品时让老师总结体会,而自己不主动去感知、理解、想象,尤其是学生不主动想象、不发挥,只停留在“好看与不好看”“喜欢与不喜欢”“漂亮与不漂亮”的“简单轻松”的欣赏层面之上,不努力去探究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多样的审美内涵。
4.学校的教育资源的紧缺与教学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学校的教育资源的紧缺与教学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大量运用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实现学生的直观性的了解、表现性的观察、多通道的思考,多信息的组合。但是随着高中的班级增多,学校资源的结构性的矛盾就越发突出,多媒体、计算机以及其他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供应量就显得捉襟见肘,限制了教师大量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可能性。师资力量贫乏,限制了美术新课程实施的力度。
三、美术课堂的实施策略
1.美术这门学科中的许多知识内容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实践去学习。它的抽象思维方式很难让学生在单一的思维活动中理解,而过强的专业化实践又很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课后很少有同学去专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用浅显易懂的概述表达美术的理论知识,又要让学生在短暂的操作中去理解知识。这样,美术课的教学策略就成了所有美术教师专研的重点。
我所说的“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中小学进行的美术教育是一种国民素质的教育。教育的对象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美术学科的学习上,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作为职业。所以,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是“生活型”的美术教育,而不能也不应该是“专业化”的美术教育。这就决定了我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有帮助的,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因而,我们需要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课程,而不是从美术专业的角度来看待美术教育。
2.学生在校内外的生活是学好艺术的丰富资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地走进现实生活,在观察中抒发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情感,从中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使他们按自己的个性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罗思菲德在说到美术的精神价值时认为:“在艺术教育中,艺术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们长大了,他能用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学校、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参与探索。在求知中,激活先前已有的经验,从而发现知识对个人的意义,感受学习和生活中的乐趣,这个时候需要更加关注师生的双力活动,关注这些活动中各种有效的教学因素。这个活动中的环境、背景、设施、教具、范画、媒体、事例、文化背景、地域风情、时代精神等都会影响整个教学过程。
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感觉到,新课程的最大的变化是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而模块化带来的最大问题是教材的内容增量、教学活动增时,与之相反的是教学单位内容的实际使用的课时量却大量压缩。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大家认为解决这样的问题,最好是构建大容量的课时教学内容,增加课时教学的信息量,增加教学的基本环节,增加一专多能的美术教师。新课程理念改变了我们的课堂行为,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也是研究者,更应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在课堂中引领学生主动去探索,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新课程实施后的可喜变化:
1.新课程使用的新教材和原来的旧教材相比,图片清晰、内容新颖丰富,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特别注重学生活动,探究气氛浓郁,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扩大了教学的空间和自由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欲望。
2.从根本上改变了以“书本为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让教学内容尽可能取材于生活实际,让教学更多的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更好的美化我们的生活,让学生体会学习美术的价值和乐趣。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新课程理念的教材为老师创造性的发挥自己的才能提供了空间。
3.新课程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性差异,强调参与互动,自评和他评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改变了过去分数决定成败的评价体系,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激活了课堂,使学生由原来的“逼我学”为“我要学”。
4.新课程强调教学的有效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传统教学压抑学生兴趣和热情,影响学生发展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习能够深入到学生的认识世界,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二、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与思考
1.来自教师本身的困惑。新课程实施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如今一下子改变了,又没有现成的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教学中是新鞋走老路,探究内容被教师讲解所代替,让教学茫然被动。
2.来自教材的困惑。新教材所包括的内容多,知识面宽,有些知识介绍的又非常粗浅,要想完成教学任务还需要教师和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课堂教学任务就会加重,讲多了成了“一言堂”少了则学生不理解。
3.来自教学的困惑。长期以来,学生所养成的习惯在鉴赏美术作品时让老师总结体会,而自己不主动去感知、理解、想象,尤其是学生不主动想象、不发挥,只停留在“好看与不好看”“喜欢与不喜欢”“漂亮与不漂亮”的“简单轻松”的欣赏层面之上,不努力去探究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多样的审美内涵。
4.学校的教育资源的紧缺与教学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学校的教育资源的紧缺与教学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大量运用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实现学生的直观性的了解、表现性的观察、多通道的思考,多信息的组合。但是随着高中的班级增多,学校资源的结构性的矛盾就越发突出,多媒体、计算机以及其他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供应量就显得捉襟见肘,限制了教师大量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可能性。师资力量贫乏,限制了美术新课程实施的力度。
三、美术课堂的实施策略
1.美术这门学科中的许多知识内容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实践去学习。它的抽象思维方式很难让学生在单一的思维活动中理解,而过强的专业化实践又很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课后很少有同学去专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用浅显易懂的概述表达美术的理论知识,又要让学生在短暂的操作中去理解知识。这样,美术课的教学策略就成了所有美术教师专研的重点。
我所说的“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中小学进行的美术教育是一种国民素质的教育。教育的对象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美术学科的学习上,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作为职业。所以,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是“生活型”的美术教育,而不能也不应该是“专业化”的美术教育。这就决定了我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有帮助的,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因而,我们需要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课程,而不是从美术专业的角度来看待美术教育。
2.学生在校内外的生活是学好艺术的丰富资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地走进现实生活,在观察中抒发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情感,从中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使他们按自己的个性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罗思菲德在说到美术的精神价值时认为:“在艺术教育中,艺术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们长大了,他能用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学校、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参与探索。在求知中,激活先前已有的经验,从而发现知识对个人的意义,感受学习和生活中的乐趣,这个时候需要更加关注师生的双力活动,关注这些活动中各种有效的教学因素。这个活动中的环境、背景、设施、教具、范画、媒体、事例、文化背景、地域风情、时代精神等都会影响整个教学过程。
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感觉到,新课程的最大的变化是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而模块化带来的最大问题是教材的内容增量、教学活动增时,与之相反的是教学单位内容的实际使用的课时量却大量压缩。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大家认为解决这样的问题,最好是构建大容量的课时教学内容,增加课时教学的信息量,增加教学的基本环节,增加一专多能的美术教师。新课程理念改变了我们的课堂行为,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也是研究者,更应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在课堂中引领学生主动去探索,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