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课标下的音乐课堂教学初探
【作者】 张俊芬
【机构】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有其独特的魅力,而音乐教育,尤其是儿童音乐教育,更是一门教育的艺术,她对孩子情感的陶冶、智力的开发、个性的张扬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实践《音乐课程标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近年来我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对音乐课堂教学做了一些探索。
一、运用灵活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音乐教师要特别注重教育手段、方法的艺术性。教师要营造大的艺术氛围,布置教室与教学相关的艺术气氛,采用启发式教育方法,多变的教学导入方式:如采用唱游、律动、伴舞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尝试给歌曲填词等。在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首先音乐教学应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不能脱离实践活动。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且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因此,新课标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在音乐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收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等。比如:在初一第二单元的《走进大自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网络等手段收集相关资料、在大自然中找音乐中表现内容、也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音乐素养表现自己生活中的音乐。
其次从本学科到跨学科教学。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如在中小学各门课程中: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等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环境便都成为,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沟通等。
二、抓住教学重心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表现能力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在音乐教学中,其实每节课、每个音乐知识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启发和导向工作,让学生在每次音乐课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
2.强调创造探索精神
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要树立学生主体地位,首先要转换教学角色,把原来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转换成以学生学为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
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如果仅仅把音乐创造融在其他音乐教学内容中,就不可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的作用,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中小学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教益。比如:为了指导学生的创造探索精神,我给学生欣赏了谭盾的《水》、《破铜烂铁敲起来》等“另类音乐”,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些看似不可能发出乐音的,不是常规乐器的东西居然也能奏出这么美妙的音乐。
3.体现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科学的发现,艺术的创作,都需要有创新求异的思维,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倾向,创造性的人格品质。音乐形象通常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使音乐情感的表现往往不具有特定的语义内涵,而是人类某种普遍体验过的感情的传达,也是人类心灵最深处的一种本质力量的揭示。
另外,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尤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在艺术作品的排练中陶冶这种情操。如:在排练合唱时,使学生明确自己声部所处的地位、应负的责任、声部进入与退出的时间、力度的把握、音色的调节……等等,只有各自把握好自己的分寸,才有可能创造出美好的合唱效果。还有在准备服装、道具、化装、后勤等环节上都可以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新课标要求“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新课标的评价是包括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全面的评价。
音乐课并非“唱歌课”,若简单的以一曲来断定学生的音乐成绩,必定要挫伤那些因嗓子条件不佳学生的积极性。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可以用嗓门演唱,也可以借乐器演奏,既可以尽情的表演,也可以静静的感受,不同特长的学生可以不同的形式来表达。教师应采用平时和期末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演唱与演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特别要注意学生创造意识的体现。如平时的提问、回答、讨论情况,对音乐作品的想象、理解、领悟情况,参加艺术实践的合作、组织情况等等。另外,学校对音乐教师的评价也应注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育过程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总之,我们音乐教师只有重新审视音乐课程的标准、理念,在研究和思考状态下认真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取,认识到音乐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做到生活化、社会化、多元化与个性化,才能做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
一、运用灵活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音乐教师要特别注重教育手段、方法的艺术性。教师要营造大的艺术氛围,布置教室与教学相关的艺术气氛,采用启发式教育方法,多变的教学导入方式:如采用唱游、律动、伴舞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尝试给歌曲填词等。在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首先音乐教学应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不能脱离实践活动。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且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因此,新课标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在音乐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收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等。比如:在初一第二单元的《走进大自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网络等手段收集相关资料、在大自然中找音乐中表现内容、也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音乐素养表现自己生活中的音乐。
其次从本学科到跨学科教学。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如在中小学各门课程中: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等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环境便都成为,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沟通等。
二、抓住教学重心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表现能力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在音乐教学中,其实每节课、每个音乐知识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启发和导向工作,让学生在每次音乐课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
2.强调创造探索精神
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要树立学生主体地位,首先要转换教学角色,把原来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转换成以学生学为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
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如果仅仅把音乐创造融在其他音乐教学内容中,就不可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的作用,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中小学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教益。比如:为了指导学生的创造探索精神,我给学生欣赏了谭盾的《水》、《破铜烂铁敲起来》等“另类音乐”,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些看似不可能发出乐音的,不是常规乐器的东西居然也能奏出这么美妙的音乐。
3.体现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科学的发现,艺术的创作,都需要有创新求异的思维,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倾向,创造性的人格品质。音乐形象通常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使音乐情感的表现往往不具有特定的语义内涵,而是人类某种普遍体验过的感情的传达,也是人类心灵最深处的一种本质力量的揭示。
另外,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尤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在艺术作品的排练中陶冶这种情操。如:在排练合唱时,使学生明确自己声部所处的地位、应负的责任、声部进入与退出的时间、力度的把握、音色的调节……等等,只有各自把握好自己的分寸,才有可能创造出美好的合唱效果。还有在准备服装、道具、化装、后勤等环节上都可以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新课标要求“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新课标的评价是包括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全面的评价。
音乐课并非“唱歌课”,若简单的以一曲来断定学生的音乐成绩,必定要挫伤那些因嗓子条件不佳学生的积极性。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可以用嗓门演唱,也可以借乐器演奏,既可以尽情的表演,也可以静静的感受,不同特长的学生可以不同的形式来表达。教师应采用平时和期末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演唱与演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特别要注意学生创造意识的体现。如平时的提问、回答、讨论情况,对音乐作品的想象、理解、领悟情况,参加艺术实践的合作、组织情况等等。另外,学校对音乐教师的评价也应注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育过程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总之,我们音乐教师只有重新审视音乐课程的标准、理念,在研究和思考状态下认真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取,认识到音乐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做到生活化、社会化、多元化与个性化,才能做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