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

【作者】 商玉建

【机构】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第四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它既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对知识的探求,又承载培养学生人格的重任。历史教学是整个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应该遵循“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这个总目标开展工作。初中历史学科,不仅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历史知识,而且思想教育也是历史教育的四大任务之一。因此,本人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加强思想教育至关重要。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想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例如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回忆七年级上期所学过的有关造纸术的知识,再向学生详细介绍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及传播情况,然后启发学生分析四大发明的重大意义。使学生了解: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到欧洲以后,改变了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火药和火器的使用,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城堡,战胜了封建贵族;指南针的使用,对欧洲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和麦哲伦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奠定了资产阶级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所以,西方近代科学之父培根说它“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伟大导师马克思则称之为“欧洲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最后认识到:四大发明是我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居于世界前列,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又如,在上复习课时,我让学生回顾并举出曾经学过的一些反映名人爱国思想和优秀品质的名言,学生们举出了很多,如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戚继光的“封侯非所愿,但愿海波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觉民的“为天下谋永福”;孙中山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等,并以他们的故事和名言来激励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育。
        二、认真钻研教材,发掘蕴含在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名人故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喜欢听故事,好奇心特别强的心理和可塑性大的特点,我在历史课堂上,根据教材的需要给他们讲一些历史名人的故事,有针对性的去引导他们的思想,在他们心中树立名人的榜样形象。俗语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人可以成为孩子的人生导师,成为孩子的人生楷模,可以给孩子以奋斗的动力。例如在学习《张骞通西域》这部分内容时,通过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开拓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的故事,引导学生讨论你感悟到了张骞的哪些优秀品质?应该向张骞学习什么?通过讨论有的同学说张骞忠诚,有的同学说张骞坚毅,有的同学说张骞勇敢,还有的同学说张骞智慧,感悟到了应该像张骞那样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勇敢面对,奋力拼搏,永不放弃。又如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朗读马克思的中学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片段:“如果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如果我们选择了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做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再给学生们讲马克思的故事,使学生明白:作为思想家的马克思,虽然终生流亡,但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虽然饱受磨难,但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理想。感悟到作为青少年,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学习马克思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直面困难的勇敢精神。
        三、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初中学生处于青春萌动期,生理、心理、思想上处于半成熟、半独立阶段,喜欢表现自我,情绪容易波动,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历史教学中,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要避免生硬的、空洞的说教。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决不能脱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而与学生大谈、空谈思想品德,否则学生会认为老师是在进行的空洞的说教,在说假话,这样也使我们的思想教育变得毫无意义了,无法达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的目的。因此我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抓住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思想教育资源,结合历史教学实际,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思想教育内容更加充实,达到有的放矢之效果。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教育真实而不虚假,丰满而不空洞,才能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才能做到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不断的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做法,也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教育真实有效。
  总之,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进行基础的历史知识教育,更要充分发掘教学资源中的相关素材,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经常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工作贯穿于教学之中,见缝插针,积少成多,就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我们的学生能正确认识、体验、适应、参与社会、学会辨证地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丰富的社会情感,全面提高素质,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