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能力的培养
【作者】 普 珍
【机构】 西藏定日县中学一校区
【摘要】【关键词】
【正文】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往往与他的语感能力密切相关。大凡具有较高文学修养的人,如作家、诗人总是具有较强的语言感受能力。虽然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一定是培养作家和诗人,但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语感,即对于语言的敏锐感觉,就是感受词、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隐含的丰富意义。以构成文章的最基本单位——词语为例,人们对词义的理解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词的原义的理解,是静态的,可以通过查词典来了解它。掌握词语的静态意义,这是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最起码的要求。但在许多时候,同是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体现的并不是原来的意思,如果用词典的意思去解释,它是不准确的,这就是对词语理解的另一种情况,即词语的动态意义。理解词的动态意义,应该说需要一种能力,就是本文所指的语感能力。如《我的教师》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有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这里“狡猾”一词的意思,虽然不能用词典里的原义“诡计多端,不可信任”去解释理解它。具有一定语感能力的学生,会联系整个语言环境去理解它。原来这“狡猾”表现的是一个小学生受责备时揣测老师的心情,衡量自己过失的心理活动,含有机警、天真的意思。语感能力强的学生还会揣摩出这“狡猾”还把一个小孩当时复杂、纯真的心理表达得极为细腻。在这个语境中“狡猾”的静态意义和动态意义,从感情色彩上说,恰恰贬、褒相反。在这篇文章中,还有两句表现一个小学生对老师真挚感情的句子:“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也急于模仿”。“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着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这两个“默默”在两个不同的句子中感情色彩是一致的,都是表示情状的副词,但表达的感情是有区别的。前者包含着对教师的仰慕的心情,而后者则隐含着一个小学生对一位关心自己的教师的依依不舍的深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语言感受力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但是,当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词语的教学存在着两种有悖于进行语感能力培养的倾向:一种是过分注意静态词语的教学。讲课时花较多的时间去解释词语,而对于词语的动态意义,很少顾及。另一种则是教学中侧重于课文篇章结构的分析,花大量的时间去讨论文章的中心、材料的安排,而对理解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挖掘文章内容的丰富性,则力量使用微薄。这样,长此下去,不仅使学生对文章中的词句缺乏感受力和理解力,甚至会造成学生思想空泛,感情贫乏。当然,解释词语,掌握课文的基础知识,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但是在以理解词语意义,挖掘文章丰富内涵为主体的阅读教学中而弄错主次,实在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从这指弊揭疵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语感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与心理互为转化的结果。既需要一定的接受力作基础,又需要联想、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的共同参与、催化。我的作法如下:
一、品嚼句意,揣摩词义,发现词语的动态意义。
一般来说,词藏句中,句显情境。要发现某一词语在句中的动态意义,必须先从整体上了解句子表现的意义,再发现各个词语在表达意义中充当的角色及其特殊性。这样,通过品嚼句意,琢磨词义,发现其隐义,再挖掘其丰富性所在。比如,上面读到的“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这个句子。压缩后,整个句意是“我察觉到她爱我们”,但“狡猾”与“爱”是褒贬不一的词语,几乎是处理敌对的心理状态,既然持着不可信任的心理,怎么还会觉得她的爱呢?这就说明“狡猾”一词含义丰富,藏有别意,需要启发学生认真挖掘。
二、引导联想,进入情境。
要进入情境,首先必须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提供的信息,在头脑里显情显境,转换成场景或画面,再在场景画面中进入角色,产生情感。如果只停留在文字上,那就很难产生情感,更谈不上语感了。例如:《听潮》一文中这样写道:“它(海水)从我们的脚下扑了过来,响雷般地怒吼着,一阵阵地将满含血腥的浪花泼溅在我们身上”。从表面上看,学生容易从“扑”、“怒吼”、“泼溅”三词体会到海水的凶猛,但对凶猛的程度还很模糊,如果能从“血腥”一词入手,展开联想,进入情境,凶猛的程度就明显得多了。所以教师只要抓住“血腥”一词进行启发、分析,就能收到妙不可言的效果。如:要嗅到血的腥气味,那不是一滴血,一摊血的问题,而是一片。流出了一片血,可想那手段、行为有多残暴。再引导学生联想“血雨腥风”的情境,这样,学生对海浪那几乎要吞没一切的狂暴程度和力量程度就明晰多了。由此,就会对海的力量生发出赞叹之情。
三、展开联想,深化感情。
联想是进入情境,发现词的动态意义的重要手段。要对动态词语的含义作深入挖掘,就必须展开丰富的联想,借助情感的催化作用来实现。例如:《白杨礼赞》中,对白杨树的描写:笔直的枝干,紧紧靠拢的叶子,淡青色的树皮。在作者看来,白杨树笔直的枝干——是力争上游的象征;紧紧靠拢的叶子——是团结的象征;淡青色的树皮——是质朴无华的象征。这只是表象勾勒素描,但作者没有停留于直观的描摹,而是透过其外在特征去揭示她的象征义——正直、伟岸、质朴无华,升华为民族精神、民族气质。这,不正是展开丰富联想,深化感情所至吗?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强化训练,并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悟作者写文章的精妙之处。
语感的训练与培养,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几个词语,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能力——语言感受力、阅读欣赏能力、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产生情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深化情感,强化语感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能力,达到提高阅读水平之目的。
语感,即对于语言的敏锐感觉,就是感受词、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隐含的丰富意义。以构成文章的最基本单位——词语为例,人们对词义的理解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词的原义的理解,是静态的,可以通过查词典来了解它。掌握词语的静态意义,这是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最起码的要求。但在许多时候,同是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体现的并不是原来的意思,如果用词典的意思去解释,它是不准确的,这就是对词语理解的另一种情况,即词语的动态意义。理解词的动态意义,应该说需要一种能力,就是本文所指的语感能力。如《我的教师》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有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这里“狡猾”一词的意思,虽然不能用词典里的原义“诡计多端,不可信任”去解释理解它。具有一定语感能力的学生,会联系整个语言环境去理解它。原来这“狡猾”表现的是一个小学生受责备时揣测老师的心情,衡量自己过失的心理活动,含有机警、天真的意思。语感能力强的学生还会揣摩出这“狡猾”还把一个小孩当时复杂、纯真的心理表达得极为细腻。在这个语境中“狡猾”的静态意义和动态意义,从感情色彩上说,恰恰贬、褒相反。在这篇文章中,还有两句表现一个小学生对老师真挚感情的句子:“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也急于模仿”。“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着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这两个“默默”在两个不同的句子中感情色彩是一致的,都是表示情状的副词,但表达的感情是有区别的。前者包含着对教师的仰慕的心情,而后者则隐含着一个小学生对一位关心自己的教师的依依不舍的深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语言感受力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但是,当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词语的教学存在着两种有悖于进行语感能力培养的倾向:一种是过分注意静态词语的教学。讲课时花较多的时间去解释词语,而对于词语的动态意义,很少顾及。另一种则是教学中侧重于课文篇章结构的分析,花大量的时间去讨论文章的中心、材料的安排,而对理解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挖掘文章内容的丰富性,则力量使用微薄。这样,长此下去,不仅使学生对文章中的词句缺乏感受力和理解力,甚至会造成学生思想空泛,感情贫乏。当然,解释词语,掌握课文的基础知识,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但是在以理解词语意义,挖掘文章丰富内涵为主体的阅读教学中而弄错主次,实在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从这指弊揭疵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语感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与心理互为转化的结果。既需要一定的接受力作基础,又需要联想、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的共同参与、催化。我的作法如下:
一、品嚼句意,揣摩词义,发现词语的动态意义。
一般来说,词藏句中,句显情境。要发现某一词语在句中的动态意义,必须先从整体上了解句子表现的意义,再发现各个词语在表达意义中充当的角色及其特殊性。这样,通过品嚼句意,琢磨词义,发现其隐义,再挖掘其丰富性所在。比如,上面读到的“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这个句子。压缩后,整个句意是“我察觉到她爱我们”,但“狡猾”与“爱”是褒贬不一的词语,几乎是处理敌对的心理状态,既然持着不可信任的心理,怎么还会觉得她的爱呢?这就说明“狡猾”一词含义丰富,藏有别意,需要启发学生认真挖掘。
二、引导联想,进入情境。
要进入情境,首先必须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提供的信息,在头脑里显情显境,转换成场景或画面,再在场景画面中进入角色,产生情感。如果只停留在文字上,那就很难产生情感,更谈不上语感了。例如:《听潮》一文中这样写道:“它(海水)从我们的脚下扑了过来,响雷般地怒吼着,一阵阵地将满含血腥的浪花泼溅在我们身上”。从表面上看,学生容易从“扑”、“怒吼”、“泼溅”三词体会到海水的凶猛,但对凶猛的程度还很模糊,如果能从“血腥”一词入手,展开联想,进入情境,凶猛的程度就明显得多了。所以教师只要抓住“血腥”一词进行启发、分析,就能收到妙不可言的效果。如:要嗅到血的腥气味,那不是一滴血,一摊血的问题,而是一片。流出了一片血,可想那手段、行为有多残暴。再引导学生联想“血雨腥风”的情境,这样,学生对海浪那几乎要吞没一切的狂暴程度和力量程度就明晰多了。由此,就会对海的力量生发出赞叹之情。
三、展开联想,深化感情。
联想是进入情境,发现词的动态意义的重要手段。要对动态词语的含义作深入挖掘,就必须展开丰富的联想,借助情感的催化作用来实现。例如:《白杨礼赞》中,对白杨树的描写:笔直的枝干,紧紧靠拢的叶子,淡青色的树皮。在作者看来,白杨树笔直的枝干——是力争上游的象征;紧紧靠拢的叶子——是团结的象征;淡青色的树皮——是质朴无华的象征。这只是表象勾勒素描,但作者没有停留于直观的描摹,而是透过其外在特征去揭示她的象征义——正直、伟岸、质朴无华,升华为民族精神、民族气质。这,不正是展开丰富联想,深化感情所至吗?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强化训练,并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悟作者写文章的精妙之处。
语感的训练与培养,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几个词语,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能力——语言感受力、阅读欣赏能力、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产生情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深化情感,强化语感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能力,达到提高阅读水平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