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
【作者】 蔡金慧
【机构】 江苏省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数学对一些学生来说变化多端、繁杂抽象,难于学习。其实,入门的同学都会感觉到数学其实很好学习,它有固定的方法、规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一些问题。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
教师要充分学习、理解和正确把握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找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切合点”,打通数学与生活的无形屏障,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
(1)教学导入生活化。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从而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在一节数学活动课上我先用一个故事引入:有两位小青年来到卖螃蟹的李大爷跟前问:"螃蟹多少钱一斤?"李大爷说:"30元一斤。"甲青年说:"我喜欢吃身子,只有一半应按15元一斤算。"乙青年说:"我喜欢吃爪子,也应按15元一斤算。"于是李大爷就把螃蟹分下来卖给了他们,回家的路上,李大爷仔细一算才发觉上了当,请你们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下李大爷为什么上当了?学生被这一情境引发了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了积极思考,这样学生不但加深了对乘法分配率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
(2)例题教学生活化。
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为此,我在教学“10以内各数的认识”时,我设计了一节“数就在身边”的活动课,让学生用第几排第几个来阐述自己的座位;让他们说出家里的电话号码是由哪几个数字组成的;数字在生活中都有哪些用处?你能用10以内各数讲一讲周围的事物吗?(教室里有几扇门,几个窗户;家里有几口人,几个大人,几个小孩;今年几岁了,是几年级几班的小朋友……)我还让住宿生想想自己住在几号房,这一改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练习设计生活化。
教材中有一部分的习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较远,教学中难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例如针对学生爱看世界杯足球赛的心理,可以出示:17届世界杯足球赛中,瑞典队对阿根廷队的比赛异常激烈,下面是场上90分钟内的技术统计,请你根据这些情况,提出问题,编出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并解答。
对于这样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二、数学应用生活化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生活能力低下,出现知识与生活脱节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学会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解释生活现象。
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链接,学生就会产生顿悟,或会对数学现象由朦胧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后,让学生解释“为什么有的顾客买袜子时只要在自己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自己穿?”;“侦探人员只要量出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大约身高?”……
(2)解决生活问题。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中的价值。再如,现代家庭几乎都遇到过装修问题,但学生很少参与这项家庭大事。我设计这样一道习题:要求学生帮助家长测量后计算家里的实际居住面积,如果房高统一为3米,要刷立邦漆多少平方米?每平方米工钱10元,应付多少工钱?每大桶立邦漆约300元,能刷60平方米,刷完整个居室立邦漆大约要花多少元?
三、让生活数学化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数学意识,逐渐掌握数学思想。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积极的创造条件,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创设生活中的数学情境,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组织学生有兴趣地思考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数学之中,感受到数学的真蒂与价值。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
教师要充分学习、理解和正确把握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找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切合点”,打通数学与生活的无形屏障,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
(1)教学导入生活化。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从而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在一节数学活动课上我先用一个故事引入:有两位小青年来到卖螃蟹的李大爷跟前问:"螃蟹多少钱一斤?"李大爷说:"30元一斤。"甲青年说:"我喜欢吃身子,只有一半应按15元一斤算。"乙青年说:"我喜欢吃爪子,也应按15元一斤算。"于是李大爷就把螃蟹分下来卖给了他们,回家的路上,李大爷仔细一算才发觉上了当,请你们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下李大爷为什么上当了?学生被这一情境引发了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了积极思考,这样学生不但加深了对乘法分配率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
(2)例题教学生活化。
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为此,我在教学“10以内各数的认识”时,我设计了一节“数就在身边”的活动课,让学生用第几排第几个来阐述自己的座位;让他们说出家里的电话号码是由哪几个数字组成的;数字在生活中都有哪些用处?你能用10以内各数讲一讲周围的事物吗?(教室里有几扇门,几个窗户;家里有几口人,几个大人,几个小孩;今年几岁了,是几年级几班的小朋友……)我还让住宿生想想自己住在几号房,这一改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练习设计生活化。
教材中有一部分的习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较远,教学中难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例如针对学生爱看世界杯足球赛的心理,可以出示:17届世界杯足球赛中,瑞典队对阿根廷队的比赛异常激烈,下面是场上90分钟内的技术统计,请你根据这些情况,提出问题,编出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并解答。
对于这样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二、数学应用生活化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生活能力低下,出现知识与生活脱节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学会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解释生活现象。
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链接,学生就会产生顿悟,或会对数学现象由朦胧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后,让学生解释“为什么有的顾客买袜子时只要在自己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自己穿?”;“侦探人员只要量出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大约身高?”……
(2)解决生活问题。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中的价值。再如,现代家庭几乎都遇到过装修问题,但学生很少参与这项家庭大事。我设计这样一道习题:要求学生帮助家长测量后计算家里的实际居住面积,如果房高统一为3米,要刷立邦漆多少平方米?每平方米工钱10元,应付多少工钱?每大桶立邦漆约300元,能刷60平方米,刷完整个居室立邦漆大约要花多少元?
三、让生活数学化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数学意识,逐渐掌握数学思想。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积极的创造条件,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创设生活中的数学情境,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组织学生有兴趣地思考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数学之中,感受到数学的真蒂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