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学科教学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 苏天云 贺桂贞

【机构】 安丘市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条最经济、最基本的途径。学科教学无论从时间、空间、容量上看都是最大、最广泛的教育途径。要把德育落实到学校工作的首位凡必须抓好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问题,德育工作的改革也必须以学科教学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扩展、延伸,从而使德育工作发挥其整体功能。
        一、影响学科渗透德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影响实现这个有机结合并收到良好效益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科渗透德育认识的不正确,学科渗透德育能否搞好的主要因素中教师。教师认识不正确。不具有育人的意识,是不可能收良好效果的,归纳起来教师认识不正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材内容本身包含了德育的内容,我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就是渗透了德育,就能收到成效。
        2、对德育大纲和学科教学大纲钻研不够,不能很好地把握大纲和学科教学大纲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3、没有认真地的发掘教材中所涉及的德育因素。
任何一个学科的教材中都包含了德育因素,而这些德育因素是融合在教材之中,有些德育因素并不是让人一看就能知道的,这就需要一个发掘过程,没有对教材内容中德育因素的发掘,是很难在教学中了以得良好效果的。
        4、选择与德育方法不适当。
        在一定意义上,正确地选择与应用德育方法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关键同“好的德育内容只有通过有效的方法才能为受教育者所接受,进而转化为他们的人生准则。”如果我们不适当地或者是错误地选择、运用了德育方法,即是再好的德育内容,受教育者也不愿意接受或者拒绝接受,甚至引起他们的反感。
        因此,提高学科渗透德育的实效性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们只有从存在的问题出发,才能找到提高学科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二、提高教师素质,加大提高学科渗透德育的实效性的力度。
        如上所述,学科渗透德育好坏的主要因素在教师,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科德育的效益,“名师出高徒”,这在学科渗透德育工作中也同样毋庸置疑。        
        要做好学科渗透德育这一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准确地理解德育的含义,长期以来,我们常常把德育理解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根据国家颁布的德育大纲,德育的含义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二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三是培养学生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只有从这三个方面去理解,就为我们学科渗透德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培养教师自学性的渗透意识。我们不少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缺少渗透德育的意识,备课时,心里想的只是如何去讲明学科知识,让学生能理解掌握,很少想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讲授教材、做实验、提问学生、设计教学方法时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心理素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个教师有无自觉的渗透意识,对学科渗透德育能否顺利开展,取得成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认真学习德育大纲、教学大纲、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其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
        教师理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科渗透德育的成效,理论素质高的教师能在大纲和教材中很好地发掘出德育因素,掌握德育的内容和要求,能够恰当地选择教育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如,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理论素质差的教师很难做到这些。
        4、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身教重于言教赌珠表率作用是一无形的力量,对学生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一个自身修养高的教师常常是学生崇拜的对象、模仿的对像,很容易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自身素质差,起不到表率作用,学生很难信服其讲述的观点和内容,也就谈不上接受,有些人认为教师的表率作用与学科渗透德育是无关的不属于学科渗透德育的范围。其实不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科渗透德育的效果。
        三、注重实际,加强针对性,增强提高学科渗透教育的实效
        针对性是提高学科渗透德育实效的主要环节。学科渗透德育的针对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针对教材内容,结合国家形势、大政方针,对学生进行待德育。学科渗透德育不能泛泛地进行。一定要针对教材内容所能涉及的德育因素,再结合国家形势、大政方针去渗透德育,脱离了教材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说不是学科渗透德育的问题,而是一般的时事教育,即使取得了成果也不能算为学科渗透德育的成果,只有不脱离教材所进行的德育,并取得成效,才是学科渗透德育的成果。
  2、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反映出来的思想实际、道德品质、个性心理品质的状况进行德育。
  针对学生实际状况进行德育,与不是脱离教材进行的,同样要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去进行,在这里,重要的问题是选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是要在深入研究教材及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才能把握准的,因此,各学科教师除了研究教材外,还应同班主任,密切配合,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同时,还要经常同学生接触,注意观察他们的言行,同他们谈心,交流思想,以便于教学中渗透德育。
  3、针对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各种谅都有其优点与缺点,在学科渗透德育中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德育内容、德育因素及学生的实际,分别采取不同的德育的方法。
  学科的德育功能是综合性的,既有政治方向、思想观点的教育,又有道德修养、审美观念、心理素质的培养。只有准确理解德育的含义,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素质修养,加深教师对德育大纲、教学大纲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加强教师的道德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注重德育方法的综合运用,针对学科渗透德育的基本要素,才能切实提高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效性。希望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虽然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有所不同,但个个都有一颗正义之心、爱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