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议物理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化利用
【作者】 王海珍
【机构】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五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日益广泛,已成为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和工具,这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服务于物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物理教师必须去探究的课题。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 优化运用
物理课程改革,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加强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物理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信息技术作为物理教学强有力的辅助工具以它的直观性、重现性、交互性、可控性、大容量性等技术特点,表现出了强大的活力,最大程度的优化了物理教学效果,提高了物理教学质量。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才能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性活动的展开与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又可以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活力呢?对此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一、借鉴"生活世界"的信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俗话说:"生活是最好的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细致入微的渗透生活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并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引入"生活世界"中常见的场景和问题,而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问题能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
例如在学完八年级内容《大气压强》后,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先提了一个问题:"你们在打吊针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问题一出,学生们就议论开了,通过了几分钟的讨论、归纳,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们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发现:
(1)输液瓶口插了两根管子。
(2)药瓶要吊在高处。
(3)输液瓶如果挂得太低,或输液瓶里没有了药液,血会倒流
(4)药瓶中的药液是匀速滴注的
对他们的发现我作了高度的评价,并对此原因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可能是受我的影响,学生的探究热情也很高涨。为了更好地解决这几个问题,我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先通过组内讨论共同拿出一个最佳的答案,然后进行组间交流,随着讨论甚至争论的不断展开,他们很快就解决了一个个的疑问。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每个人都争着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整堂课就在学生讨论、探讨中进行着,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个人意义和价值",并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活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积极的思维往往是由疑问开始的,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置疑问情境,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新颖,刺激性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探究的欲望。
在学习八年级《摩擦力》内容时,我首先播放一段录像:"一个清洗工坐在一块仅依靠一根绳子吊着的木板上,他正清洗着高楼模墙,并通过松放绳子的一头使自己能自如地移动。"当看完录像后,马上就有学生问到:"为了不使自己掉下来,他是不是要用很大的力来拉住绳子?"没等我开口说话,就有学生反对说"不对",另一个学生也接着说"我看他的神态的动作,不像是要用很大力的样子"……。
通过同学们七嘴八舌的争论、猜测,大部分同学都有了共识"是不要用很大力",但紧跟着又有同学提出了新的疑问"那他为什么不会往下滑呢?"这时的同学们正处在一种"心求通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都想跃跃欲试,但也都欲言而不能。趁机我展示了本堂课的课题《摩擦力》。
人的思维最活跃是在新的有趣的问题亟待解决之时。我这样把知识和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进行新一轮学习,它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并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使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最浓烈状态。
三、利用最新的科技信息,激起学生的探究活力
目前,我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速度都很快,许多高新技术如通信技术、现代交通技术、纳米技术等的发展都与物理学密不可分,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一个崭新的智能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时代已经来到,随着信息量的日益增多,教师要教学生知道过去,尤其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关心并认清明天。
因此教师在平时除了悉心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外,还应时时注意物理科学的新动向。如在学习"磁现象的应用"时,我先结合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向大家介绍上海磁悬浮列车的建成情况,并把它的快速性、安全性向学生作了简单的介绍。当学生听完介绍后对磁悬浮列车很感兴趣,课后他们还不断向我提出问题,这时我灵机一动,没有马上给出他们所想要的答案,而是趁势引导他们,教他们通过哪些方法、通过哪些途径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还做出一个决定,让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写一篇有关磁悬浮列车的小论文,两个星期后,大部分学生交上了他的作品,我对他们所写的每篇论文都作了肯定,还评出了各种的奖,过后我发觉我的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变得更浓了。用这种设置悬念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究性活动中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把探究内容由书本知识向社会事件延伸,并把探究活动由外在兴趣转化为学生的内动力。
总之,在探究活动中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信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并从中获得学习上独立探究中的成功感,丰富学生成功的体验,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对自我价值得到体认。
参考文献:
[1]李子明.多媒体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2.07
[2]孙忠智.浅议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J].《中国电化教育》,2015.03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 优化运用
物理课程改革,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加强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物理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信息技术作为物理教学强有力的辅助工具以它的直观性、重现性、交互性、可控性、大容量性等技术特点,表现出了强大的活力,最大程度的优化了物理教学效果,提高了物理教学质量。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才能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性活动的展开与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又可以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活力呢?对此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一、借鉴"生活世界"的信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俗话说:"生活是最好的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细致入微的渗透生活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并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引入"生活世界"中常见的场景和问题,而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问题能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
例如在学完八年级内容《大气压强》后,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先提了一个问题:"你们在打吊针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问题一出,学生们就议论开了,通过了几分钟的讨论、归纳,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们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发现:
(1)输液瓶口插了两根管子。
(2)药瓶要吊在高处。
(3)输液瓶如果挂得太低,或输液瓶里没有了药液,血会倒流
(4)药瓶中的药液是匀速滴注的
对他们的发现我作了高度的评价,并对此原因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可能是受我的影响,学生的探究热情也很高涨。为了更好地解决这几个问题,我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先通过组内讨论共同拿出一个最佳的答案,然后进行组间交流,随着讨论甚至争论的不断展开,他们很快就解决了一个个的疑问。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每个人都争着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整堂课就在学生讨论、探讨中进行着,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个人意义和价值",并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活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积极的思维往往是由疑问开始的,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置疑问情境,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新颖,刺激性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探究的欲望。
在学习八年级《摩擦力》内容时,我首先播放一段录像:"一个清洗工坐在一块仅依靠一根绳子吊着的木板上,他正清洗着高楼模墙,并通过松放绳子的一头使自己能自如地移动。"当看完录像后,马上就有学生问到:"为了不使自己掉下来,他是不是要用很大的力来拉住绳子?"没等我开口说话,就有学生反对说"不对",另一个学生也接着说"我看他的神态的动作,不像是要用很大力的样子"……。
通过同学们七嘴八舌的争论、猜测,大部分同学都有了共识"是不要用很大力",但紧跟着又有同学提出了新的疑问"那他为什么不会往下滑呢?"这时的同学们正处在一种"心求通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都想跃跃欲试,但也都欲言而不能。趁机我展示了本堂课的课题《摩擦力》。
人的思维最活跃是在新的有趣的问题亟待解决之时。我这样把知识和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进行新一轮学习,它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并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使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最浓烈状态。
三、利用最新的科技信息,激起学生的探究活力
目前,我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速度都很快,许多高新技术如通信技术、现代交通技术、纳米技术等的发展都与物理学密不可分,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一个崭新的智能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时代已经来到,随着信息量的日益增多,教师要教学生知道过去,尤其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关心并认清明天。
因此教师在平时除了悉心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外,还应时时注意物理科学的新动向。如在学习"磁现象的应用"时,我先结合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向大家介绍上海磁悬浮列车的建成情况,并把它的快速性、安全性向学生作了简单的介绍。当学生听完介绍后对磁悬浮列车很感兴趣,课后他们还不断向我提出问题,这时我灵机一动,没有马上给出他们所想要的答案,而是趁势引导他们,教他们通过哪些方法、通过哪些途径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还做出一个决定,让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写一篇有关磁悬浮列车的小论文,两个星期后,大部分学生交上了他的作品,我对他们所写的每篇论文都作了肯定,还评出了各种的奖,过后我发觉我的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变得更浓了。用这种设置悬念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究性活动中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把探究内容由书本知识向社会事件延伸,并把探究活动由外在兴趣转化为学生的内动力。
总之,在探究活动中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信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并从中获得学习上独立探究中的成功感,丰富学生成功的体验,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对自我价值得到体认。
参考文献:
[1]李子明.多媒体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2.07
[2]孙忠智.浅议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J].《中国电化教育》,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