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地域民间艺术融入中学美术课堂的思考

【作者】 贾洪明

【机构】 新疆巴州和硕县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有着灿烂的民间艺术,这些民间艺术富有地域特色和乡土人文气息,经过几百年的沉淀成为中国艺术的瑰宝。但是不少中学生对于民间艺术都是非常陌生的,信息化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很少有机会可以接触。如何将地域民间艺术与中学美术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就成为美术教师的重要议题之一。
  关键词:民间艺术;艺术教育;中学美术
  艺术教育应该从孩子抓起,让学生尽早体会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但是中学美术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理论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兴趣。如果将民间艺术和美术教学结合起来,不仅能够让美术教学更加生动和丰富,而且有助于学生了解民间艺术,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和审美能力。
  一、地域民间艺术融入中学美术教学的作用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素质。地域民间艺术中有很多都是我们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例如刺绣、剪纸、年画、编织等。一直以来,中学美术教学采取的都是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形式长期未改变,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少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心理。如果教师能够革新教育观念,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将地域民间艺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不仅能够改变美术教学长期侧重技法、技巧的教学模式,还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民间艺术中的美术作品往往是淳朴的、乐观的、生机勃勃的,在教学中能够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用更大的激情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和成长。
  2.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学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中坚力量,而中学美术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课程。让学生承担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要比将传统文化放在博物馆中供人瞻仰要好得多。由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民族文化失去自信,哈韩、哈日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因为民族文化而产生了自卑感,这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非常不利的。教育一直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每一位教师应当担负的责任。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优秀民族文化,让学生认识到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基础,西方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学生应该选择性吸收而不是全盘接受,同时要对那些对自己人生发展不利的外来文化表明拒绝态度,对不同文化的价值要有正确认识。
  二、地域民间艺术融入中学美术课堂的方法
  1.结合学生实际设计课程。美术教学不应该限制在在纸上写写画画,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多参加艺术活动,例如平时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上山下乡,在捡来的树皮、鹅卵石上刻画,展现出生动有趣的画面;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当地旅游资源来开发美术作品,例如将景点的优美景色做成刺绣等,还可以废物利用,例如用谷物脱下来的外壳做粘贴画等。这些方式不仅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了当地特色艺术和文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创新课堂教学形式,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教师可以结合地域民间艺术来创新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地域民间艺术能够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血液,让美术教学也具有更加丰富的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材料拼贴、粘贴、编织等,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特产有全面了解,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当地特产容易取得,有的学生在生活中也经常能够看到,在教学中使用这些材料,可以给学生带来亲切感,消除传统教学的紧张课堂氛围。这些创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耳目一新,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也有重要帮助,逐渐改变学生以应试为主的思想。同时,学校可以适当增加美术课的课时数,例如增加到每周两节课,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打下基础。
  3.采用竞赛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近年来美术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是面对着应试的压力,在大部分学校,美术仍然是一门“副科”,得不到教师和家长的重视,在乡镇学校这种问题尤为明显,美术教学的普及度很低。地域民间艺术要发挥其教育作用,还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梳理,一些内容不可能直接在课堂上向学生呈现,而是需要教师在课下进行整理和加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艺术文化资源,举办艺术竞赛等活动,例如“民间手工大赛”、“民间艺术黑板报比赛”等,鼓励学生多了解当地特色文化和艺术形式,成为推动美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途径。
  4.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美术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素质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美术教学的兴趣,因此,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主动学习和了解地域民间文化有关的知识,同时要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为了让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教师可以定期邀请当地民间艺人来到学校,向学生传授关于地域民间艺术的知识。同时,家长和学校也要重视美术教学,不能一味认为美术是“副科”,要重视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对于课程的开发,教师应该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用多媒体等方式进行教学,从应试教育逐步转向素质教育。
  5.搜集民间素材助力美术教学。由于学生对地域民间艺术的了解不多,因此教师可以适当搜集民间素材,也可以号召学生去搜集,将搜集到的素材作为美术教学的材料。在搜集素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当地民间艺术有一定了解。例如在讲解关于皮影戏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搜集陕西、河南等地的与皮影戏有关的故事,或者自己搜集素材尝试制作皮影戏并在班里表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帮助,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富有趣味。
  结束语:综上所述,美术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重要工具。教师要充分利用地域民间艺术,发掘地域民间艺术的教育作用,让学生能够亲身接触民间艺术,改变传统美术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薄清江. 山西布老虎:地域民间文化的寓意探析与传承保护[J].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9(5):137-139.
  [2]李峻峰.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潍坊传统民间艺术研究[D]. 江南大学, 2009.
  [3]李峻峰. 潍坊传统民间艺术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研究[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08(12):22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