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议地理教学内容的辩证唯物主义
【作者】 白津菡
【机构】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和目的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地观和发展观。在地理教学中,应该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中,并让其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与社会实践观察活动、研究性学习等方法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将传授地理基础知识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相结合,是全面搞好德育渗透教学,贯彻地理教学大纲的重点要求和内容。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地理教学、素质教育
1 引言
科学知识是无穷尽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更加重要和有必要的。在地理教学当中,应该努力发掘地理课堂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教学内容。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学生时期是形成一个人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充分利用地理教学中的内容、辅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无形当中将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教育学生,它是科学世界观的精华,在地理教学中是最重要的思想教育。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界也经历了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在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中,唯物辩证法是唯一正确的方法。地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也经历了相似的过程,地理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生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内容。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物质的,地理教学中的所有事物也是由物质构成的,各个事物们之间不仅存在互相的联系而且是在不断发展、不停的变化。例如,各个天体在宇宙中的运动也是客观存在的,宇宙本身也是物质的。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都在运动和变化,物质的运动和发展是宇宙的普遍特征,天体本身和不同天体之间存在有规律的运动。宇宙存在于有次序的运动状态之中,宇宙是有次序和内在结构的物质的存在。作为一个整体的宇宙,自身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着。因此,人类对宇宙漫长的探索即是人们学习地理的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培养学生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地理教材揭示物质世界的基本特征
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并按照各自的规律运动着,世界是可知的,引导人们积极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一切都有“神”在操纵,人只能听命于“神”的安排,在它的引导下,人们只能消极地等待“神”的安排,被“神”奴役。
地理教材浓缩了整个宏观的世界,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特征。宇宙之中天体的形成和发展是客观存在的,各个天体的存在,也证明了宇宙是物质的,是世界的组成部分。在地理教学中的地球也是这样。比如,大气层主要成分包含氮气、氮气、臭氧、二氧化碳和水汽、固体杂质等等。海洋中含有各种各样的资源,其中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能源等可被利用的多种资源。我们主要生活在陆地上,而它也主要是由地壳、土壤、大气、水、生物等各种物质构成的。在地球上存在着九十多种自然的化学元素,在月球已经都存在并被发现了;在地球上已经探寻到一百多种矿产资源了,同样有六十多种存在于月球之上,更何况在月球上,还存在很多地球上根本不存在的资源和能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和地就是统一的,并且都是存在的物质,宇宙的本质都是物质构成的。
地壳的演化史说明人类是地球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结果。世界上无限多样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运动和发展的结果。宇宙中的一切天体都有其自身的运动、发展规律,如恒星的发展要经历引力收缩阶段、主序星阶级、红巨星阶段、白矮星和中子星阶段。天体之间相互影响,形成有规律的运动,如通过对可观行星的观察,计算出了海王星和冥王星的运动轨道,再通过观察发现了海王星和冥王星。同样地,人们通过对哈雷彗星的观察,计算出了哈雷彗星的运动轨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宇宙天体的物质性不断得到证明。300多年前,伽利略用望远镜就已经发现,月球和地球一样,也有许多崎岖不平的山脉和山谷。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11号登月艇成功登上月球,自古以来关于月球的神秘观念被打破。总之,一切天体都是客观存在,不因人的意志而变化。多种多样的地理事物,千变万化的地理现象,它们都是物质存在的不同形式。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各地不同的区域地理特征,无不说明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是物质存在的不同形态,人们既不能凭空创造,也不能任意消灭。地理科学为人们理解世界是物质的做出了最好的注解。
3 地理教学内容解释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和发展,是所有物质所具有的根本性质,是物质存在于世界上的形式和状态。物质的运动形式是认识物质的根本途径和方法。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也是物体存在的表现。地理教学中,宇宙是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之中的,天体与天体之间存在相互的吸引和相互围绕旋转,形成宇宙的天体系统。例如,地球的周围有月亮围绕其公转,地球自己本身在自转的时候,又围绕着太阳在旋转,太阳作为一颗恒星,又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在旋转。课本中的大气环境和海洋环境指出:全球的近地面存在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这是由于地表纬度不同地方之间的受热不平衡和地转偏向力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全球各个地方天气不同的变化程度,和形成不同气候的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在全球范围内有规律的不断的大气运动造成的。在这之中,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便是由于大气的运动和全球近地面风带所形成的。虽然物质的运动是普遍存在的,并且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无条件的,但是物质又具有是静止的存在形式,即有和其他事物相对静止的事件,在某种情况下表现出的稳定。这种表现存在两种状况:第一是事物之间相对的距离位置维持不动,例如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进行公转有各自的轨道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在特定的时期内是不会发生改变的;黄赤交角的固定大小,在此时期内也是不会发生改变的;第二是事物在特定时间段内的特定性质是不会发生变化的。从相对静止的事物到有显著变化的事物,是从量变发生,到性质完全转变的经历。教学内容中的陆地环境部分之中,例如火山爆发、地震和滑坡等自然灾害,都能够明显的反映出事物运动从量变一直到质变的过程。
4 物质的运动和分布是有规律的
运动规律是所有事物所具有的恒定的、最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不会因为人的思想意志为转移,是根据客观事物本身性质和内容所取决的,再加上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地理教学以及地理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就是探索和发现新的规律并加以认识和总结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去利用。所有事物的运动和其在空间的分布是存在规律的,在地理事物中更是如此。就如同由六个大板块构成的岩石圈一样。每一个板块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并且每个板块的内部较为相对稳定,相邻的板块之间的相互交接的边缘,属于地壳运动相对活跃的地方。就如地球上诸多的火山和地震以及主要一些的山脉,就会分布在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接边缘地带。在地理教学中,事物的运动和分布规律构成了地理教学的重点部分。而且在培养学生地理能力和地理观念之中具有很高的位置,最后在培养学生创新型学习思维中也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总而言之,在学生地理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这些规律和方法。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为我们归结的一个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即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努力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它、利用它、改造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趋利避害,造福人类。而一切从主观出发,忽视客观实际的错误思想方法必将给生活、学习、工作带来麻烦。
5 地理事物相互联系不断发展变化的关系
事物间联系的普遍性及多样性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这个观点在地理事物间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如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高山环绕,海洋水气不易到达,干旱少雨;盆地边缘,高山冰雪,夏日消融,集水成河;砾石堆积,形成戈壁;河水下注,流出山口,形成冲积平原,一般都是绿洲;盆地中部,极端干旱,气温变化剧烈,岩石风化,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广大沙漠;从盆地边缘到中心,依次出现戈壁、冲击平原和沙丘地区,整个盆地呈环状结构。这些都是塔里木盆地的海陆位置、地形、气候、地面水、地下水和植被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它要求人们具体地、全面地分析各种条件,把握事物的本质,如不能正确地把握事物间的关系,则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当我们对每一个具体事物进行认识时,既要看到它的普遍联系,又要在它的普遍联系中找出它的本质联系,去改变某些因素从而促进整个事物的发展。
5.1 地理事物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宇宙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可以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着的、并且会发生相互的渗透。整个宇宙之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然后构成一个整体,每个事物都具有自己独立的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例如地球上的气候,无论是形成还是发展变化,都体现出各个事物相互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影响彼此所表现出的性质。在气候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两个影响的因素,首先就是外部的原因,这些因素可以影响气候但是保持自己不被气候所影响,如火山活动太阳辐射和地球道参数诸如此类的因素。各种各样的因素相互彼此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必然联系,就比如太阳辐射的变化会引起气候产生各种变化,对气压带风带、热带风暴等现象的产生很多的影响。另外一种即为内部因素,这些因素自身影响气候,而且气候会对这些因素产生反作用,二者相互的制约着彼此。就比如大气的环流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变化起到一定的影响,在气候变化以后就会反过来对引起变化的那些因素进行制约和影响。
5.2 各种地理事物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世界上的所有的事物都是一个联系着得整体,并且是有机的联系,地理教学中的地理事物更是如此。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地理事物自身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各种联系。每一个地理事物都存在其两面性,在了解此地理事物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双面的剖析,从两种角度去看待和分析。坚持并围绕两点和重点的相互统一。在地理教学的教材之中,形象的表达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二者相对对立又相互统一,为了寻找一个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点,就必须从二者最根本的联系入手,利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使环境保护做的越来越好,经济与环境的相互制约将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体现的淋漓尽致。
5.3 客观世界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发展变化的
遵循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是能够更好更快发展的必要前提,不仅要求我们坚持解放思想,而且必须在自然面前实事求是的去面对问题,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互利共生之路。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所有的物质来源,在物质的不断变化当中,人类也不断的进步,掌握自然世界发展的规律,对人类自身的发展百利无一害。在最近很多年以来,人口的急剧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资源能源的消耗也付出惨痛的教训,以至于环境的问题发展为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的全球性问题。至此,人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才开始探讨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以往的惨痛教训,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结果,人和自然的和平相处是人类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所做出的一个正确选择。人地关系的重要性直接影响到人类未来的发展,科学协调的人地关系是唯一一条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采取洁净煤的技术和清洁燃烧原料的方法,建立一套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的道路。
沧海桑田,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宇宙如此、地球如此、人类社会如此、人类的认识也是如此。适当地改变条件可以影响事物发展的方向,例如江河泛滥不利生产、危害人民,但可以通过兴修水利、疏通河道使它灌溉农田,蓄水发电,变水害为水利。当然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凭借现有的条件,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展又是渐进的,沙尘暴决不是最近一、二年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结果,而是多少年来不重视生态环境,滥垦滥伐的结果。同样,地震、火山爆发都是地应力长期积累的结果,短暂的爆发只是它的表象,水滴石穿。这些自然现象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哲理: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事物的发展是有条件的、事物的发展是渐近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有远大抱负,又要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务实精神;既不要做满足于微小进步的人,也不要做不务实际,好高骛远的狂想家。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去克服生活中碰到的一切困难。
6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统一的矛盾体,事物内部存在矛盾的运动,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对立,在彼此的相互斗争中暗藏着统一,在不断的统一之中又存在着更多的斗争。自然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也如此,人类和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之间的影响,二者相互反应彼此,牵一发动全身,比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类就要重新去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和挑战,根据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去建设自然环境,开发自然环境。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人类利欲熏心,不断地冲刺着大自然的底线,不断的挑战着大自然的权威,去满足自身欲望的无底洞。这样的后果往往非常的严重,近些年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很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完全按照自己需求去改造自然环境,最后的结果往往都是玩火自焚,洪水泥石流,地震火山爆发,我们当今的社会面对很多的人为之外的困难,所有这些的起因都是人类自己的不断开发超越了大自然所能承受的底线,破坏了人地关系的平衡,长此以往,收到惩罚的必然是人类自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地理环境问题,在很好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前提,使矛盾双方在不断的斗争中向前发展,形成良性的关系,相互依存,为人类和自然的共同发展。
7 小结
地理教学是一门综合的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常识,在知识的学习和常识的掌握的过程中,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和适应自然环境,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地理教学和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在取得知识之外,这种思想是学生在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映射出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用科学的地理知识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载体,在学习中使二者相辅相成。
总而言之,在地理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一要达到让学生掌握地理的知识和常识,充分发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作用,使学生学有所用,并且用到需要的地方。二要使学生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懂得创新,在人生最关键得时段形成属于自己的良好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杜国明.人文地理学、自然辩证法与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
[2]房良钧.《自然辩证法》中的矛盾同一性思想[J].社会科学战线,1985(01).
[3]杨晓雍.关于“自然观”—自然辩证法教材和教学问题新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1).
[4]安静.试论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和体系[J].社科纵横,1991(04).
[5]沈红.如何适应新课标下地理学科的教学工作[J].学苑教育,2011(08).
[6]李贵和.地理教学与素质教育[J].雅安教育学院学报,2000(03).
[7]史娜.《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观及其对当代的启示[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8]袁书琪,郑耀星,刘恭祥.地理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2(12).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地理教学、素质教育
1 引言
科学知识是无穷尽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更加重要和有必要的。在地理教学当中,应该努力发掘地理课堂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教学内容。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学生时期是形成一个人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充分利用地理教学中的内容、辅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无形当中将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教育学生,它是科学世界观的精华,在地理教学中是最重要的思想教育。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界也经历了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在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中,唯物辩证法是唯一正确的方法。地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也经历了相似的过程,地理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生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内容。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物质的,地理教学中的所有事物也是由物质构成的,各个事物们之间不仅存在互相的联系而且是在不断发展、不停的变化。例如,各个天体在宇宙中的运动也是客观存在的,宇宙本身也是物质的。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都在运动和变化,物质的运动和发展是宇宙的普遍特征,天体本身和不同天体之间存在有规律的运动。宇宙存在于有次序的运动状态之中,宇宙是有次序和内在结构的物质的存在。作为一个整体的宇宙,自身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着。因此,人类对宇宙漫长的探索即是人们学习地理的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培养学生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地理教材揭示物质世界的基本特征
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并按照各自的规律运动着,世界是可知的,引导人们积极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一切都有“神”在操纵,人只能听命于“神”的安排,在它的引导下,人们只能消极地等待“神”的安排,被“神”奴役。
地理教材浓缩了整个宏观的世界,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特征。宇宙之中天体的形成和发展是客观存在的,各个天体的存在,也证明了宇宙是物质的,是世界的组成部分。在地理教学中的地球也是这样。比如,大气层主要成分包含氮气、氮气、臭氧、二氧化碳和水汽、固体杂质等等。海洋中含有各种各样的资源,其中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能源等可被利用的多种资源。我们主要生活在陆地上,而它也主要是由地壳、土壤、大气、水、生物等各种物质构成的。在地球上存在着九十多种自然的化学元素,在月球已经都存在并被发现了;在地球上已经探寻到一百多种矿产资源了,同样有六十多种存在于月球之上,更何况在月球上,还存在很多地球上根本不存在的资源和能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和地就是统一的,并且都是存在的物质,宇宙的本质都是物质构成的。
地壳的演化史说明人类是地球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结果。世界上无限多样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运动和发展的结果。宇宙中的一切天体都有其自身的运动、发展规律,如恒星的发展要经历引力收缩阶段、主序星阶级、红巨星阶段、白矮星和中子星阶段。天体之间相互影响,形成有规律的运动,如通过对可观行星的观察,计算出了海王星和冥王星的运动轨道,再通过观察发现了海王星和冥王星。同样地,人们通过对哈雷彗星的观察,计算出了哈雷彗星的运动轨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宇宙天体的物质性不断得到证明。300多年前,伽利略用望远镜就已经发现,月球和地球一样,也有许多崎岖不平的山脉和山谷。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11号登月艇成功登上月球,自古以来关于月球的神秘观念被打破。总之,一切天体都是客观存在,不因人的意志而变化。多种多样的地理事物,千变万化的地理现象,它们都是物质存在的不同形式。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各地不同的区域地理特征,无不说明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是物质存在的不同形态,人们既不能凭空创造,也不能任意消灭。地理科学为人们理解世界是物质的做出了最好的注解。
3 地理教学内容解释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和发展,是所有物质所具有的根本性质,是物质存在于世界上的形式和状态。物质的运动形式是认识物质的根本途径和方法。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也是物体存在的表现。地理教学中,宇宙是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之中的,天体与天体之间存在相互的吸引和相互围绕旋转,形成宇宙的天体系统。例如,地球的周围有月亮围绕其公转,地球自己本身在自转的时候,又围绕着太阳在旋转,太阳作为一颗恒星,又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在旋转。课本中的大气环境和海洋环境指出:全球的近地面存在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这是由于地表纬度不同地方之间的受热不平衡和地转偏向力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全球各个地方天气不同的变化程度,和形成不同气候的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在全球范围内有规律的不断的大气运动造成的。在这之中,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便是由于大气的运动和全球近地面风带所形成的。虽然物质的运动是普遍存在的,并且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无条件的,但是物质又具有是静止的存在形式,即有和其他事物相对静止的事件,在某种情况下表现出的稳定。这种表现存在两种状况:第一是事物之间相对的距离位置维持不动,例如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进行公转有各自的轨道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在特定的时期内是不会发生改变的;黄赤交角的固定大小,在此时期内也是不会发生改变的;第二是事物在特定时间段内的特定性质是不会发生变化的。从相对静止的事物到有显著变化的事物,是从量变发生,到性质完全转变的经历。教学内容中的陆地环境部分之中,例如火山爆发、地震和滑坡等自然灾害,都能够明显的反映出事物运动从量变一直到质变的过程。
4 物质的运动和分布是有规律的
运动规律是所有事物所具有的恒定的、最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不会因为人的思想意志为转移,是根据客观事物本身性质和内容所取决的,再加上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地理教学以及地理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就是探索和发现新的规律并加以认识和总结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去利用。所有事物的运动和其在空间的分布是存在规律的,在地理事物中更是如此。就如同由六个大板块构成的岩石圈一样。每一个板块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并且每个板块的内部较为相对稳定,相邻的板块之间的相互交接的边缘,属于地壳运动相对活跃的地方。就如地球上诸多的火山和地震以及主要一些的山脉,就会分布在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接边缘地带。在地理教学中,事物的运动和分布规律构成了地理教学的重点部分。而且在培养学生地理能力和地理观念之中具有很高的位置,最后在培养学生创新型学习思维中也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总而言之,在学生地理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这些规律和方法。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为我们归结的一个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即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努力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它、利用它、改造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趋利避害,造福人类。而一切从主观出发,忽视客观实际的错误思想方法必将给生活、学习、工作带来麻烦。
5 地理事物相互联系不断发展变化的关系
事物间联系的普遍性及多样性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这个观点在地理事物间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如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高山环绕,海洋水气不易到达,干旱少雨;盆地边缘,高山冰雪,夏日消融,集水成河;砾石堆积,形成戈壁;河水下注,流出山口,形成冲积平原,一般都是绿洲;盆地中部,极端干旱,气温变化剧烈,岩石风化,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广大沙漠;从盆地边缘到中心,依次出现戈壁、冲击平原和沙丘地区,整个盆地呈环状结构。这些都是塔里木盆地的海陆位置、地形、气候、地面水、地下水和植被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它要求人们具体地、全面地分析各种条件,把握事物的本质,如不能正确地把握事物间的关系,则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当我们对每一个具体事物进行认识时,既要看到它的普遍联系,又要在它的普遍联系中找出它的本质联系,去改变某些因素从而促进整个事物的发展。
5.1 地理事物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宇宙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可以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着的、并且会发生相互的渗透。整个宇宙之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然后构成一个整体,每个事物都具有自己独立的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例如地球上的气候,无论是形成还是发展变化,都体现出各个事物相互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影响彼此所表现出的性质。在气候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两个影响的因素,首先就是外部的原因,这些因素可以影响气候但是保持自己不被气候所影响,如火山活动太阳辐射和地球道参数诸如此类的因素。各种各样的因素相互彼此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必然联系,就比如太阳辐射的变化会引起气候产生各种变化,对气压带风带、热带风暴等现象的产生很多的影响。另外一种即为内部因素,这些因素自身影响气候,而且气候会对这些因素产生反作用,二者相互的制约着彼此。就比如大气的环流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变化起到一定的影响,在气候变化以后就会反过来对引起变化的那些因素进行制约和影响。
5.2 各种地理事物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世界上的所有的事物都是一个联系着得整体,并且是有机的联系,地理教学中的地理事物更是如此。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地理事物自身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各种联系。每一个地理事物都存在其两面性,在了解此地理事物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双面的剖析,从两种角度去看待和分析。坚持并围绕两点和重点的相互统一。在地理教学的教材之中,形象的表达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二者相对对立又相互统一,为了寻找一个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点,就必须从二者最根本的联系入手,利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使环境保护做的越来越好,经济与环境的相互制约将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体现的淋漓尽致。
5.3 客观世界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发展变化的
遵循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是能够更好更快发展的必要前提,不仅要求我们坚持解放思想,而且必须在自然面前实事求是的去面对问题,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互利共生之路。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所有的物质来源,在物质的不断变化当中,人类也不断的进步,掌握自然世界发展的规律,对人类自身的发展百利无一害。在最近很多年以来,人口的急剧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资源能源的消耗也付出惨痛的教训,以至于环境的问题发展为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的全球性问题。至此,人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才开始探讨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以往的惨痛教训,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结果,人和自然的和平相处是人类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所做出的一个正确选择。人地关系的重要性直接影响到人类未来的发展,科学协调的人地关系是唯一一条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采取洁净煤的技术和清洁燃烧原料的方法,建立一套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的道路。
沧海桑田,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宇宙如此、地球如此、人类社会如此、人类的认识也是如此。适当地改变条件可以影响事物发展的方向,例如江河泛滥不利生产、危害人民,但可以通过兴修水利、疏通河道使它灌溉农田,蓄水发电,变水害为水利。当然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凭借现有的条件,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展又是渐进的,沙尘暴决不是最近一、二年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结果,而是多少年来不重视生态环境,滥垦滥伐的结果。同样,地震、火山爆发都是地应力长期积累的结果,短暂的爆发只是它的表象,水滴石穿。这些自然现象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哲理: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事物的发展是有条件的、事物的发展是渐近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有远大抱负,又要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务实精神;既不要做满足于微小进步的人,也不要做不务实际,好高骛远的狂想家。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去克服生活中碰到的一切困难。
6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统一的矛盾体,事物内部存在矛盾的运动,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对立,在彼此的相互斗争中暗藏着统一,在不断的统一之中又存在着更多的斗争。自然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也如此,人类和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之间的影响,二者相互反应彼此,牵一发动全身,比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类就要重新去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和挑战,根据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去建设自然环境,开发自然环境。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人类利欲熏心,不断地冲刺着大自然的底线,不断的挑战着大自然的权威,去满足自身欲望的无底洞。这样的后果往往非常的严重,近些年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很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完全按照自己需求去改造自然环境,最后的结果往往都是玩火自焚,洪水泥石流,地震火山爆发,我们当今的社会面对很多的人为之外的困难,所有这些的起因都是人类自己的不断开发超越了大自然所能承受的底线,破坏了人地关系的平衡,长此以往,收到惩罚的必然是人类自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地理环境问题,在很好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前提,使矛盾双方在不断的斗争中向前发展,形成良性的关系,相互依存,为人类和自然的共同发展。
7 小结
地理教学是一门综合的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常识,在知识的学习和常识的掌握的过程中,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和适应自然环境,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地理教学和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在取得知识之外,这种思想是学生在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映射出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用科学的地理知识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载体,在学习中使二者相辅相成。
总而言之,在地理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一要达到让学生掌握地理的知识和常识,充分发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作用,使学生学有所用,并且用到需要的地方。二要使学生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懂得创新,在人生最关键得时段形成属于自己的良好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杜国明.人文地理学、自然辩证法与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
[2]房良钧.《自然辩证法》中的矛盾同一性思想[J].社会科学战线,1985(01).
[3]杨晓雍.关于“自然观”—自然辩证法教材和教学问题新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1).
[4]安静.试论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和体系[J].社科纵横,1991(04).
[5]沈红.如何适应新课标下地理学科的教学工作[J].学苑教育,2011(08).
[6]李贵和.地理教学与素质教育[J].雅安教育学院学报,2000(03).
[7]史娜.《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观及其对当代的启示[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8]袁书琪,郑耀星,刘恭祥.地理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