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巧用随文练笔,为小学生写作插上腾飞的翅膀
【作者】 王荣春
【机构】 科信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近年来,随文练笔越来越受到语文老师的青睐.在语文课堂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谓随文练写,就是指师生在共同学习一篇课文时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或想象结果、续编故事;或添加内容、补充情节;或联想其他、抒发感想的一种练笔形式。这种练笔的最大优点就是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有利的时机,指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进行补白、续写、仿写、扩写,再科学合理地把学到的方法迁移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使作文时有法可循。阅读是由外到内的吸收,写作则是由内到外的表达。阅读和写作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文练笔不失为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文实践的有益之举、得体之法、明智之策。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句段不仅文句优美,而且结构鲜明、写法典型,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仿写的训练,实现学生知能的转换。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如下模式:
一、在典型表达处模仿练笔
1、模仿篇章结构练笔
(1)仿句式。句子是文章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应从最基本的句子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 西沙群岛》一文中有个典型的过渡句:“ 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富饶”这句话承上启下,把文章前后两部分连为一体。在学了这篇课文后,我就鼓励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过渡句的写法。如在进行《珍珠鸟》一课的阅读教学时,文章的结尾:“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学生十分感兴趣,学生认为这一简洁的语言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言简意赅,扣人心弦。于是我引导学生进行仿写,一位学生写到:“诚信,往往构建出和谐的社会。”另一位这样写到:“ 友谊,往往迸射出真挚的情感”,学生的创作令人激动,也激励我在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进行写作训练的探索方面坚持走下去。
(2)仿顺序。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如事情发展顺序、时间先后顺序、地点顺序、方位顺序等,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训练。
(3)仿结构。可以是段落结构仿写,也可以是文章结构仿写。学生接触较多的结构是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我们可以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仿写。如《桂林山水》一课,全文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安排材料,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仿写自己熟悉的景点。
2、模仿修辞手法练笔。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增色不少,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等。教学中,就可引导学生运用这些修辞手法练笔,使文章生动形象。
《 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这段话连用四个暗喻构成了排比式句段,具体描绘了大自然的伟大与奇妙,读起来琅琅上口,意境悠远。教学这段时,我让学生仿照这种句式进行练笔。学生思考后纷纷踊跃发言,妙语佳句不断涌现,如“茫茫的大雾是她神秘的面纱,缤纷的野花是她精致的绣花鞋,起伏的丘陵是她健美的臂膀,奔腾的江河是她流动的血液……”
文章的典型表达处如一根“拐杖”,学生扶着它“走路”, 长期坚持仿写训练,写作时就有法可用,有话可写,在写作之路上也会“走”得稳当一些。
二、在文本空白处想象练笔
小学语文课本的课文本身就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品,而且编者还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进行了改编。因此,课文的部分情节高度浓缩,有些情节甚至出现跳跃。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情节的空白处,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扩写,以补充连缀空白、丰富情节。
1、围绕中心想象练笔。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父亲对儿子说的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在文中反复了多次,达到了强调和前后呼应的作用,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神情的词句去体会父亲的内心活动;抓住作者描写时间的句子,去体会父亲挖废墟的艰辛和父亲心中坚定的信念及浓浓的父爱;通过对描写父亲外貌的语句的感悟,去体会父亲的坚强和伟大的爱。进而让学生领悟到描写人物的特点可以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来体现这一写作方法。
2、围绕故事结局想象练笔。《穷人》一课叙述了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文章结尾耐人寻味。引导学生以“渔夫拉开蚊帐以后……”为开头展开想象写话等。
三、在情境交融处抒情练笔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闪烁着人文光辉、激情澎湃的课文,这些课文的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情感。课堂教学中,教师基于文本创设教学情境,与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时,可引导学生内化情感,享受“我手写我心”的喜悦。
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文中有这样一句: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那么,司马迁在狱中到底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呢?于是,我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展开想象练笔:司马迁在狱中经受了哪些磨难?他又是如何面对困难坚持写作的?学生纷纷发表见解:
生:“在酷暑难熬的盛夏,监狱闷如蒸笼,司马迁忍受着蚊虫的叮咬,奋笔疾书……
生:“在滴水成冰的严冬,监狱冷如冰窖,司马迁仍坚持创作,他呵口热气,搓搓冻僵的手,在冰冷的竹简上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生:“在疾病复发、疼痛难忍时,司马迁咬紧牙关,强忍剧痛,坚持书写……”
就这样,在生动的想像描写中,孩子们的想象力更丰富了,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了,学生对司马迁的理解也就更深了。
四、在读有所悟处自由练笔
我们的教材中很多文章都兼具了文辞优美与思想性强的特点。因此,有些文章教学完后,可指导学生在有所感悟处进行练笔。即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告诉学生:做事应该目标专一而不是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是半途而废,才能够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学了课文后.我鼓励学生搜集古今中外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名人事例,深化对文中“启示”的理解。
生:“在中外历史的长河中,但凡取得辉煌成就的人,没有一个不是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获得成功的。”
生:“诺贝尔经过了无数次失败的考验,但他仍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终于发明了炸药。”
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深入农村,通过大量的反复试验,最终成功培育出优良的杂交水稻。”
可见,在学生读有所悟处引导他们例举练笔,能把课文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外积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起到锤炼思想、锻炼表达的作用。
随文练笔最大的特点就是短小、精练,是情感的爆发点、想象的腾飞点、文本的内化点。如果让学生相互赏析,相互评价,取长补短,会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这种见缝插针又与课文“血肉相连”的随文练笔,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活用表达技巧,吐露自己的心声,并让学生习作有根可寻,有样可照,读得轻松,写得愉快。
随文练习也可以妙笔生花,片段练习也可以文思泉涌!巧用随文练笔,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而且开辟了一片读写结合的“芳草地”,使练笔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为学生写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句段不仅文句优美,而且结构鲜明、写法典型,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仿写的训练,实现学生知能的转换。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如下模式:
一、在典型表达处模仿练笔
1、模仿篇章结构练笔
(1)仿句式。句子是文章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应从最基本的句子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 西沙群岛》一文中有个典型的过渡句:“ 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富饶”这句话承上启下,把文章前后两部分连为一体。在学了这篇课文后,我就鼓励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过渡句的写法。如在进行《珍珠鸟》一课的阅读教学时,文章的结尾:“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学生十分感兴趣,学生认为这一简洁的语言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言简意赅,扣人心弦。于是我引导学生进行仿写,一位学生写到:“诚信,往往构建出和谐的社会。”另一位这样写到:“ 友谊,往往迸射出真挚的情感”,学生的创作令人激动,也激励我在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进行写作训练的探索方面坚持走下去。
(2)仿顺序。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如事情发展顺序、时间先后顺序、地点顺序、方位顺序等,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训练。
(3)仿结构。可以是段落结构仿写,也可以是文章结构仿写。学生接触较多的结构是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我们可以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仿写。如《桂林山水》一课,全文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安排材料,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仿写自己熟悉的景点。
2、模仿修辞手法练笔。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增色不少,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等。教学中,就可引导学生运用这些修辞手法练笔,使文章生动形象。
《 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这段话连用四个暗喻构成了排比式句段,具体描绘了大自然的伟大与奇妙,读起来琅琅上口,意境悠远。教学这段时,我让学生仿照这种句式进行练笔。学生思考后纷纷踊跃发言,妙语佳句不断涌现,如“茫茫的大雾是她神秘的面纱,缤纷的野花是她精致的绣花鞋,起伏的丘陵是她健美的臂膀,奔腾的江河是她流动的血液……”
文章的典型表达处如一根“拐杖”,学生扶着它“走路”, 长期坚持仿写训练,写作时就有法可用,有话可写,在写作之路上也会“走”得稳当一些。
二、在文本空白处想象练笔
小学语文课本的课文本身就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品,而且编者还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进行了改编。因此,课文的部分情节高度浓缩,有些情节甚至出现跳跃。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情节的空白处,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扩写,以补充连缀空白、丰富情节。
1、围绕中心想象练笔。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父亲对儿子说的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在文中反复了多次,达到了强调和前后呼应的作用,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神情的词句去体会父亲的内心活动;抓住作者描写时间的句子,去体会父亲挖废墟的艰辛和父亲心中坚定的信念及浓浓的父爱;通过对描写父亲外貌的语句的感悟,去体会父亲的坚强和伟大的爱。进而让学生领悟到描写人物的特点可以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来体现这一写作方法。
2、围绕故事结局想象练笔。《穷人》一课叙述了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文章结尾耐人寻味。引导学生以“渔夫拉开蚊帐以后……”为开头展开想象写话等。
三、在情境交融处抒情练笔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闪烁着人文光辉、激情澎湃的课文,这些课文的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情感。课堂教学中,教师基于文本创设教学情境,与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时,可引导学生内化情感,享受“我手写我心”的喜悦。
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文中有这样一句: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那么,司马迁在狱中到底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呢?于是,我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展开想象练笔:司马迁在狱中经受了哪些磨难?他又是如何面对困难坚持写作的?学生纷纷发表见解:
生:“在酷暑难熬的盛夏,监狱闷如蒸笼,司马迁忍受着蚊虫的叮咬,奋笔疾书……
生:“在滴水成冰的严冬,监狱冷如冰窖,司马迁仍坚持创作,他呵口热气,搓搓冻僵的手,在冰冷的竹简上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生:“在疾病复发、疼痛难忍时,司马迁咬紧牙关,强忍剧痛,坚持书写……”
就这样,在生动的想像描写中,孩子们的想象力更丰富了,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了,学生对司马迁的理解也就更深了。
四、在读有所悟处自由练笔
我们的教材中很多文章都兼具了文辞优美与思想性强的特点。因此,有些文章教学完后,可指导学生在有所感悟处进行练笔。即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告诉学生:做事应该目标专一而不是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是半途而废,才能够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学了课文后.我鼓励学生搜集古今中外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名人事例,深化对文中“启示”的理解。
生:“在中外历史的长河中,但凡取得辉煌成就的人,没有一个不是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获得成功的。”
生:“诺贝尔经过了无数次失败的考验,但他仍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终于发明了炸药。”
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深入农村,通过大量的反复试验,最终成功培育出优良的杂交水稻。”
可见,在学生读有所悟处引导他们例举练笔,能把课文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外积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起到锤炼思想、锻炼表达的作用。
随文练笔最大的特点就是短小、精练,是情感的爆发点、想象的腾飞点、文本的内化点。如果让学生相互赏析,相互评价,取长补短,会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这种见缝插针又与课文“血肉相连”的随文练笔,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活用表达技巧,吐露自己的心声,并让学生习作有根可寻,有样可照,读得轻松,写得愉快。
随文练习也可以妙笔生花,片段练习也可以文思泉涌!巧用随文练笔,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而且开辟了一片读写结合的“芳草地”,使练笔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为学生写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