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课改教师角色转变的认识与思考
【作者】 旦 增
【机构】 西藏萨迦县扎西岗乡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000年我国又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继而又出台了新的《课程标准》。至此,中国教育迎来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指导思想和内容上均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面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的课程标准,笔者想谈谈作为体育教师在教师角色转变的一点认识与思考。
一、“以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系统地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而是启发、诱导学生根据课程目标,自身兴趣爱好,来主动参与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身体练习,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变为实践的主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从教学方法、技术、技能的学习指导,不再是教师统治课堂的模式那样所谓的精讲多练,而是丰富多彩的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组织形式的结合。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练习,不求统一,只求学生练习主动性,不断创新,通过主动求知,创新求趣,发扬学生个性,缩短个性差异,真正做到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因材施教。新课标也强调,教师应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播者转换为参与者,教与学真正的形成为“学习共同体”。教师除参与学生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学习,达到终身从事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目的。帮助学生制定锻炼目标,找到适合学生个性差异的学习锻炼的最佳途径,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建立一个优良的课堂学习环境,确保每个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和锻炼中都有所收益。
二、由单一型向多样型、复合型的转变。
新课标要求,课程要实行三级管理,教师要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者,教师在课中形成了课程的设计者。随着课程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留给教师的空间增大。这样教师不仅成了教学的实施者,同时也成了教学的研究者,在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意识和创新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思维。新课标中包含了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把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掌握体育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要掌握相关的其它学科知识,如化学、物理、生物等等。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善知识结构,使之成为复合型的教师。就新的课改与教学而言,分析与综合是认识事物的两种不同方式,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渊博的知识,有较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用新的教学理念充实教学,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从注入式教学中彻底解脱出来,从而适应新的教育形势的需要。
三、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体育教学要实现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教学方式的转变,由面向全体学生向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的方式的转变。新时代是信息时代,而基础教育改革则要求,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普遍运用。逐渐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而教育的自动化、信息化是教育教学从观念、思维、理论到手段、方式、模式的转变。它进一步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体育知识,而且要掌握信息、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善于将网络上的新知识、新理念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影响和熏陶学生。以新的学科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使体育知识更直观、更生动、更易吸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地从事身体锻炼,进而获得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在现有的班级授课的形式下,教师面对的学生既有共同的身心特点,又有不同的遗传因素、家庭情况、智力水平、人格特征等个性,而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又处于不成熟的发展中,因而,教师在施教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认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拓展。
四、评论体系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们的评价体系过于重身体技能的评价,忽略了教学评价中督促与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及通过反馈改进学习功能,也忽略了学生身体与体能差异,教师与学生只一味的追求分数,致使分数与实际能力脱钩,造成“高分低能”现象比比皆是。这尤其不利于发现与发展学生自身的潜能,而数字式的分值往往又挫伤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掩埋了学生的个性。新课标提出要把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同时又提出了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强调对所学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了解与运用,重视参与性、健康性、娱乐性的统一。既承认差异,又重视能力的发展和进步的幅度,使评价体系最大可能地反映学生的情况,评价更趋合理。而课堂教学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的双边活动的主阵地。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成才的条件,从而体现成功的快乐。而教育过程的现代化在学校教学中的运用,给教学过程课程个性化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创造了条件,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将个别化教学与整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各种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学生提供相适应的课程目标与教材的内容,从而促进教师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提高体育教育的教学质量。
一、“以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系统地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而是启发、诱导学生根据课程目标,自身兴趣爱好,来主动参与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身体练习,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变为实践的主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从教学方法、技术、技能的学习指导,不再是教师统治课堂的模式那样所谓的精讲多练,而是丰富多彩的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组织形式的结合。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练习,不求统一,只求学生练习主动性,不断创新,通过主动求知,创新求趣,发扬学生个性,缩短个性差异,真正做到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因材施教。新课标也强调,教师应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播者转换为参与者,教与学真正的形成为“学习共同体”。教师除参与学生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学习,达到终身从事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目的。帮助学生制定锻炼目标,找到适合学生个性差异的学习锻炼的最佳途径,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建立一个优良的课堂学习环境,确保每个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和锻炼中都有所收益。
二、由单一型向多样型、复合型的转变。
新课标要求,课程要实行三级管理,教师要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者,教师在课中形成了课程的设计者。随着课程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留给教师的空间增大。这样教师不仅成了教学的实施者,同时也成了教学的研究者,在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意识和创新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思维。新课标中包含了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把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掌握体育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要掌握相关的其它学科知识,如化学、物理、生物等等。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善知识结构,使之成为复合型的教师。就新的课改与教学而言,分析与综合是认识事物的两种不同方式,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渊博的知识,有较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用新的教学理念充实教学,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从注入式教学中彻底解脱出来,从而适应新的教育形势的需要。
三、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体育教学要实现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教学方式的转变,由面向全体学生向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的方式的转变。新时代是信息时代,而基础教育改革则要求,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普遍运用。逐渐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而教育的自动化、信息化是教育教学从观念、思维、理论到手段、方式、模式的转变。它进一步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体育知识,而且要掌握信息、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善于将网络上的新知识、新理念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影响和熏陶学生。以新的学科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使体育知识更直观、更生动、更易吸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地从事身体锻炼,进而获得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在现有的班级授课的形式下,教师面对的学生既有共同的身心特点,又有不同的遗传因素、家庭情况、智力水平、人格特征等个性,而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又处于不成熟的发展中,因而,教师在施教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认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拓展。
四、评论体系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们的评价体系过于重身体技能的评价,忽略了教学评价中督促与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及通过反馈改进学习功能,也忽略了学生身体与体能差异,教师与学生只一味的追求分数,致使分数与实际能力脱钩,造成“高分低能”现象比比皆是。这尤其不利于发现与发展学生自身的潜能,而数字式的分值往往又挫伤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掩埋了学生的个性。新课标提出要把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同时又提出了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强调对所学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了解与运用,重视参与性、健康性、娱乐性的统一。既承认差异,又重视能力的发展和进步的幅度,使评价体系最大可能地反映学生的情况,评价更趋合理。而课堂教学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的双边活动的主阵地。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成才的条件,从而体现成功的快乐。而教育过程的现代化在学校教学中的运用,给教学过程课程个性化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创造了条件,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将个别化教学与整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各种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学生提供相适应的课程目标与教材的内容,从而促进教师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提高体育教育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