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化学教学方法初探

【作者】 罗布顿珠

【机构】 西藏日喀则地区定日县中学一校区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初中化学,强调启蒙性和基础性,一方面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未来学习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本人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见多识广、兴趣爱好广泛、网络等社会上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影响很大,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不会喜欢你所教的课程,也就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所以,在教学中,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一)上好第一堂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学的开篇课“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中,教材安排了一些精美的图片展示,但没有安排实验。我觉得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魅力,补充一些趣味性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小猫捉迷藏”等,将学生带入神奇的化学世界中,可唤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学习化学的盎然兴趣。 
   (二)教学中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入具体的情境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教学中注意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是十分有用的,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例如,在上课的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资料介绍身边熟悉的事物。像光纤的发明联系电话的使用;冷冻剂的发明与更新联系冰箱、冰柜、空调;在介绍物质鉴别方法的时候,可以联系到毛制衣服与化纤衣服的鉴别等;在学习水资源污染与保护这一课题的时候,让学生思考导致杏花河水污染的可能原因是否是杏花河两岸的居民、医院及上游的农村、工厂等;在介绍溶洞里石笋、钟乳石的形成时,让学生联系水垢的成分、形成、以及除去方法,并探究滴水穿石的真正原因。多利用这样与生产、生活贴近的资源,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意识,最终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具体落实。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尽量多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分和学生共同学习。 
  例如,在“爱护水资源”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考虑学生对水污染这一内容较熟悉,但对水资源的缺乏体会不深,为此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的课题:1.杏花河水资源的分布及质量调查;2.杏花河水污染与我县的经济发展;3.给县政府的建议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4.给全校师生的倡议书:节约每一滴水。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教给学生方法,而课堂则变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
   二、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综合能力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多学科的协同努力。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有很多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目的的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课题,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认识尽可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1.学习二氧化碳内容时与光合作用联系;2.水的污染与防治内容与地理上的水资源的分布与变迁联系;3.溶液的内容与物理上浮力内容联系;4.水溶液的导电与金属的导电联系;等这些课题的学习中,学生体会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差异发展,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需要教师格外的关注,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让其张扬个性。教学不要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要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线路。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我改变以往给学生设计步骤的方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不担心学生出错。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性质时,会出现过量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不出现浑浊的现象。我事先不告诉学生这一现象,由他们自己去发现。通过观察,我发现各组实验的现象很不一样:有的石灰石取的多,有的盐酸取的多,石灰水取的也很不一样。针对这现象我要求各组互相交流、讨论,由学生得出化学反应的现象与药品的用量多少有直接关系。然后在引导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再进行归纳小结,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每次组织实验教学时我都尝试着这样做,学生逐渐养成了预习实验的习惯,能根据教材的提示自己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探究和创新能力。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一定要加强课堂实验的教学。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或其它直观条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把观察和思维紧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例如在上初三中考复习课讲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时,其中对于气体的收集,同学们认为很简单往往不屑一顾。这时我拿出一个洗气瓶,然后问:1.这个装置能否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如果能收集,气体应从哪个导管口进入?2.若集气瓶中装满水,可以收集哪些气体?气体应从哪个导管口进入?3.在集气瓶中装入某些试剂(如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等)用于洗气,气体应从哪个导管口进入?若去除CO2中的水蒸气,集气瓶内应盛的物质是什么?4.若用此装置证明CO中混有的CO2,集气瓶内应盛的物质是什么?5.若将此装置倒过来,气体从长导管通入,可收集哪些气体?这五个问题使学生兴趣内盎然,从而感到解决问题除常规方法之外,另有蹊径,意识到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并得到一次很好的探究能力训练。
  总之,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应真正领会课改的理念,真正实现理念向行动转化,不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应本着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而努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现”,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化学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