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对语文集体备课的几点思考
【作者】 吴耀坤
【机构】 敦义初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备课方式已经不能让教学双方满意了。现在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做好一名增长学生自学能力的促进者,因此集体备课不再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而是备课组成员要从新课程理念出发,落实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落实增强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落实学生们合作学习的能力,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教师集体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下面仅结合我积累的一点教学经验谈谈我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所思考的点滴。
一、教学基础目标和能力训练并重。
传统集体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但新课程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目标设计上要做到“三个并重”。即基础目标和能力训练并重,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并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重。基础目标、显性目标、短期目标可理解为本课和本单元知识、能力点要求,从这个角度说,传统的知识点、能力点要求仍然是教师备课中必须重视的。能力训练、隐性目标、长期目标可理解为:一是必须重视设计每个学生自主思索的平台,必须让每个学生都能用语文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可理解为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
因此在集体备课中应考虑两项内容:一是本课的基础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这里主要考虑的是知识点和能力点的“保底”问题,新教材中的知识点是逐渐渗透而并非像旧教材那样主张系统传授。所以许多教师怕新课程的“放”,担心失去语文的基本。其实一篇课文的学习,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如何定位,怎样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该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读提示、课后练习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决定。
一般来说课文教学方面落实教材安排的思考练习内容就可以了,因为那是经过语文专家研精心编排和筛选,自然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不必要去展开,去拔高。然后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应该首先确定本课语言积累(生难字音形义、词语解释、名家名言)、文化积累(作家作品及文化常识)和用语文的方法(朗读、默读、泛读、精读、语言常识、文体知识、阅读常识)准确解读本课文本问题的目标。二是充分考虑以何种手段或方法来检查学生学习过程的落实和学习方法的运用。三是考虑以何种教学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如每天写一页字、每天记录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预习课文)、积极主动参与合作、积极主动参与交流等开放性、隐蔽性、长期性目标,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改变课堂结构,实现课改要求的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经验,课程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这种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所以,集体备课的第一要务是安排学习活动。
三、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落实合作学习。
要保证学习活动不流于形式,保证课堂学习交流的效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工作非常重要。一要合理分工,以实现合作,尤其是学习内容较丰富的学习活动。二是活动安排要有层次。传统课堂也有师生交流,课堂上教师也提问了大约五六个学生,参与交流的学生太少了,原因是活动层次少,不能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满足不了每一个学生的交流需求,因此新课程小组学习的学习形式应运而生。从小组学习的层次看,第一层次为若干人(四人组可能最为实用),保证每一个学生的交流;第二层次为小组推出的代表向全班交流,目的是交流各组的问题和见解;第三层次视情况需要与否安排教师的讲评,进一步强化正确的信息。有这三个梯度,交流基本实现了“网状”式的覆盖,既保证了每一个学生的交流学习,又保证了这种交流学习的效果。因而在集体备课中,教师一要在分工学习和分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上精心安排,还要在激励每一个学生完成分工的任务、在倾听和选拔优秀学生参与第二层次的交流上下功夫。
四、课前预案与课中记录、调适及课后反思相结合。
传统的集体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整的集体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加教学中的记录、调适加教学后的反思。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只需设计话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只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集体备课的精华在教学中的记录、调适,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
教学后的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可反思诸如如何解决学生主动学习,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个学生活动的机会,如何扩大交流,如何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等微观问题。这种反思,可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行为,可以使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因而是非常可贵的。这些问题都应该在教师的集体备课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总之,在进行集体备课之前要真正思考新课程的精髓所在。既然新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是教师集体备课需要遵循的最终原则。因此形式、方法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思维活动,助长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一、教学基础目标和能力训练并重。
传统集体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但新课程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目标设计上要做到“三个并重”。即基础目标和能力训练并重,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并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重。基础目标、显性目标、短期目标可理解为本课和本单元知识、能力点要求,从这个角度说,传统的知识点、能力点要求仍然是教师备课中必须重视的。能力训练、隐性目标、长期目标可理解为:一是必须重视设计每个学生自主思索的平台,必须让每个学生都能用语文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可理解为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
因此在集体备课中应考虑两项内容:一是本课的基础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这里主要考虑的是知识点和能力点的“保底”问题,新教材中的知识点是逐渐渗透而并非像旧教材那样主张系统传授。所以许多教师怕新课程的“放”,担心失去语文的基本。其实一篇课文的学习,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如何定位,怎样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该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读提示、课后练习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决定。
一般来说课文教学方面落实教材安排的思考练习内容就可以了,因为那是经过语文专家研精心编排和筛选,自然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不必要去展开,去拔高。然后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应该首先确定本课语言积累(生难字音形义、词语解释、名家名言)、文化积累(作家作品及文化常识)和用语文的方法(朗读、默读、泛读、精读、语言常识、文体知识、阅读常识)准确解读本课文本问题的目标。二是充分考虑以何种手段或方法来检查学生学习过程的落实和学习方法的运用。三是考虑以何种教学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如每天写一页字、每天记录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预习课文)、积极主动参与合作、积极主动参与交流等开放性、隐蔽性、长期性目标,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改变课堂结构,实现课改要求的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经验,课程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这种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所以,集体备课的第一要务是安排学习活动。
三、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落实合作学习。
要保证学习活动不流于形式,保证课堂学习交流的效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工作非常重要。一要合理分工,以实现合作,尤其是学习内容较丰富的学习活动。二是活动安排要有层次。传统课堂也有师生交流,课堂上教师也提问了大约五六个学生,参与交流的学生太少了,原因是活动层次少,不能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满足不了每一个学生的交流需求,因此新课程小组学习的学习形式应运而生。从小组学习的层次看,第一层次为若干人(四人组可能最为实用),保证每一个学生的交流;第二层次为小组推出的代表向全班交流,目的是交流各组的问题和见解;第三层次视情况需要与否安排教师的讲评,进一步强化正确的信息。有这三个梯度,交流基本实现了“网状”式的覆盖,既保证了每一个学生的交流学习,又保证了这种交流学习的效果。因而在集体备课中,教师一要在分工学习和分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上精心安排,还要在激励每一个学生完成分工的任务、在倾听和选拔优秀学生参与第二层次的交流上下功夫。
四、课前预案与课中记录、调适及课后反思相结合。
传统的集体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整的集体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加教学中的记录、调适加教学后的反思。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只需设计话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只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集体备课的精华在教学中的记录、调适,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
教学后的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可反思诸如如何解决学生主动学习,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个学生活动的机会,如何扩大交流,如何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等微观问题。这种反思,可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行为,可以使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因而是非常可贵的。这些问题都应该在教师的集体备课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总之,在进行集体备课之前要真正思考新课程的精髓所在。既然新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是教师集体备课需要遵循的最终原则。因此形式、方法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思维活动,助长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预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