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
【作者】 张智东
【机构】 龙南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一段时期以来,任务型英语教学已成为英语教学研究的热点。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撰文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我国英语新课标也倡导以任务为主的英语教学模式。但笔者认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应用任务型教学时既要注意吸取其优点又要意识到其局限性,要批判地吸收、创新地应用,避免产生误区和偏差,这是英语教师面临的不容忽视的研究课题。
一、任务型英语教学及对其认识上的误区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一些地区(如广州等地)已试行以任务为主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目前仍处于该理论实践的初级阶段,在推广过程中受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的影响,人们对该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着一些主观上的误区和偏差:
(1)“倡导任务型英语教学,意味着在每次英语课堂上都必须采用这种方式。”不少教师认为任务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唯一,无视具体课型和教学环境。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和方法上的一点论,否定了其它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2)“任务型教学必须按照某种套式去操作。”一些教师认为任务型教学只有符合他们接受的培训中演示的套路才能被认可,因此,他们机械照搬,不考虑学情,把原本生动的课堂教学变得索然无味,削弱了新课改的创新意义。
(3)“任务与练习活动等同。”一些教师把复杂任务的设计过程简单化,用机械的语言训练代替完成任务的能力和策略的培养;没能认识到学生只有通过完成任务,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技能才能转化成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抹杀了任务型英语教学的魅力。
二、走出任务型英语教学的误区
1.把握任务型英语教学理论本质,走出认识误区
任务型英语教学的理念认为,仅靠英语知识的传授(学得)不会导致真正的语言习得,语言学习应强调“做中学”,使学生通过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来习得语言,完成交际任务的过程就是语言习得的过程。这一教学思想的提出,并不意味着以前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都应该淘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教学方式只要符合认知规律,只要能给课堂带来活力,就有其合理性。任务型教学模式并不是课堂唯一有效的方式,应根据具体的课型来确定和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也不必按照某种套路去操作。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是一种创新,而创新是一个心智活动,是个体依据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对事物重新建构的过程。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施应视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如任务的设计必须依据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可开发的潜能,任务的实施也要依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没有任何固定的模式或现成的方式。
2.重视任务设计理念,重塑教师知识结构,克服实施困难
克拉申(Krashen)的“监控模式”(the monitor model)强调语言环境(自然环境和课堂环境)对外语学习的重要作用时指出:在课堂环境中的学习是有意识的,对语言习得的作用并不大,只有在自然环境和语言社区中的无意识学习才能学好外语。同样,桂诗春先生在《应用语言学》一书中指出,单靠课堂教学不能真正培养出外语交际能力,语言学习必须经过社会化的过程,即使所学知识、技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所以设计任务时要提供给学生一种自然、相对真实、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语言信息(材料)要明确、真实,语言情景和语言形式要符合语言实际功能和语言规律,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完成任务和习得语言。任务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认真考虑学生的实际,把握任务的难度分级与排序,注意任务之间的衔接。任务的设计要多元化,如:对简单的输人材料,可以适当增加活动的复杂性;对难度稍高的输入材料,可以设计成由易到难、呈阶梯式层层推进的任务链;对能力要求较高的任务,可以要求学生集体完成;对能力要求一般的任务可以要求学生单独完成;等等。
三、应用发展性教学策略子任务型英语教学中,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学策略
l. 主体参与策略
用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置身于教师精心创设的各种真实有趣的任务情景之中,提高他们的主体参与性。如在《我来给Sports Daily当记者》的任务中,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分别承担着查找阅读资料、与全班进行口语交流、撰写体育报道等不同的任务,这就区别于传统教学的课前、课堂、课后仅仅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而学生做旁观者的做法,使学生真正作为活动的主体参与到活动中,发挥个体的能动性,激发了对活动的兴趣,提高了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
2.合作学习策略
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任务应强调课堂中师生、生生的多边互动,通过互动进行人际交往、信息交流,以此完成任务。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任务能满足个体内部需要(个体归属感和影响力),习得语言的同时实现任务、认知和情感的均衡达成。对于一些学习任务,教师要有意识地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完成,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如在“Interviewing the Rich”的任务中,小组成员事先要确定好各自的角色:记者、记录员、听众、汇报员等,在活动中他们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责:采访、记录、整理、向全班汇报,然后各小组共同合作完成一篇人物报道。这项活动既要有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小组之间的合作,又要有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才能共同完成任务。
3.自我调控策略
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或鼓励学生自己反思活动过程和完成任务效果,这本身也是一种学习策略。不断总结并互相鼓励和帮助,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如在实施《我来给Sports Daily当记者》的任务前,以自我提问或教师、其他同学提问的形式规划完成任务的途径及步骤;在实施任务中,以自我内部语言的形式不断监控自己的行为及语言,以确保任务方向;在实施活动后,通过他人评价及自我评价的途径总结本次任务的经验及不足之处,以供借鉴。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才真正能够在互动中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及自我学习英语语言的能力。
一、任务型英语教学及对其认识上的误区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一些地区(如广州等地)已试行以任务为主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目前仍处于该理论实践的初级阶段,在推广过程中受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的影响,人们对该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着一些主观上的误区和偏差:
(1)“倡导任务型英语教学,意味着在每次英语课堂上都必须采用这种方式。”不少教师认为任务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唯一,无视具体课型和教学环境。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和方法上的一点论,否定了其它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2)“任务型教学必须按照某种套式去操作。”一些教师认为任务型教学只有符合他们接受的培训中演示的套路才能被认可,因此,他们机械照搬,不考虑学情,把原本生动的课堂教学变得索然无味,削弱了新课改的创新意义。
(3)“任务与练习活动等同。”一些教师把复杂任务的设计过程简单化,用机械的语言训练代替完成任务的能力和策略的培养;没能认识到学生只有通过完成任务,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技能才能转化成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抹杀了任务型英语教学的魅力。
二、走出任务型英语教学的误区
1.把握任务型英语教学理论本质,走出认识误区
任务型英语教学的理念认为,仅靠英语知识的传授(学得)不会导致真正的语言习得,语言学习应强调“做中学”,使学生通过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来习得语言,完成交际任务的过程就是语言习得的过程。这一教学思想的提出,并不意味着以前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都应该淘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教学方式只要符合认知规律,只要能给课堂带来活力,就有其合理性。任务型教学模式并不是课堂唯一有效的方式,应根据具体的课型来确定和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也不必按照某种套路去操作。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是一种创新,而创新是一个心智活动,是个体依据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对事物重新建构的过程。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施应视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如任务的设计必须依据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可开发的潜能,任务的实施也要依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没有任何固定的模式或现成的方式。
2.重视任务设计理念,重塑教师知识结构,克服实施困难
克拉申(Krashen)的“监控模式”(the monitor model)强调语言环境(自然环境和课堂环境)对外语学习的重要作用时指出:在课堂环境中的学习是有意识的,对语言习得的作用并不大,只有在自然环境和语言社区中的无意识学习才能学好外语。同样,桂诗春先生在《应用语言学》一书中指出,单靠课堂教学不能真正培养出外语交际能力,语言学习必须经过社会化的过程,即使所学知识、技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所以设计任务时要提供给学生一种自然、相对真实、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语言信息(材料)要明确、真实,语言情景和语言形式要符合语言实际功能和语言规律,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完成任务和习得语言。任务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认真考虑学生的实际,把握任务的难度分级与排序,注意任务之间的衔接。任务的设计要多元化,如:对简单的输人材料,可以适当增加活动的复杂性;对难度稍高的输入材料,可以设计成由易到难、呈阶梯式层层推进的任务链;对能力要求较高的任务,可以要求学生集体完成;对能力要求一般的任务可以要求学生单独完成;等等。
三、应用发展性教学策略子任务型英语教学中,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学策略
l. 主体参与策略
用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置身于教师精心创设的各种真实有趣的任务情景之中,提高他们的主体参与性。如在《我来给Sports Daily当记者》的任务中,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分别承担着查找阅读资料、与全班进行口语交流、撰写体育报道等不同的任务,这就区别于传统教学的课前、课堂、课后仅仅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而学生做旁观者的做法,使学生真正作为活动的主体参与到活动中,发挥个体的能动性,激发了对活动的兴趣,提高了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
2.合作学习策略
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任务应强调课堂中师生、生生的多边互动,通过互动进行人际交往、信息交流,以此完成任务。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任务能满足个体内部需要(个体归属感和影响力),习得语言的同时实现任务、认知和情感的均衡达成。对于一些学习任务,教师要有意识地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完成,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如在“Interviewing the Rich”的任务中,小组成员事先要确定好各自的角色:记者、记录员、听众、汇报员等,在活动中他们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责:采访、记录、整理、向全班汇报,然后各小组共同合作完成一篇人物报道。这项活动既要有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小组之间的合作,又要有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才能共同完成任务。
3.自我调控策略
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或鼓励学生自己反思活动过程和完成任务效果,这本身也是一种学习策略。不断总结并互相鼓励和帮助,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如在实施《我来给Sports Daily当记者》的任务前,以自我提问或教师、其他同学提问的形式规划完成任务的途径及步骤;在实施任务中,以自我内部语言的形式不断监控自己的行为及语言,以确保任务方向;在实施活动后,通过他人评价及自我评价的途径总结本次任务的经验及不足之处,以供借鉴。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才真正能够在互动中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及自我学习英语语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