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以趣引智 其乐无穷
【作者】 白建娟
【机构】 贺州市八步区第一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语文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学科,要想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语文课堂精彩纷呈、妙趣横生,我们教师就必须博采众长,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可以导入激趣,活动引趣,对话生趣。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导入激趣 活动引趣 对话生趣
语文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学科,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经常听到“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感慨,为何会有这样的情况呢?究其原因就是语文教师习惯给学生肢解课文、硬塞概念,致使学生学无兴味如同嚼蜡。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我们教师就必须博采众长,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
一、导入激趣
课文课的导入很重要,它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课前几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常常是分散的。如果教师上课时导入新颖别致,能让学生动心触情,就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就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课文课导入方法很多,可以设悬念、讲故事、背诗词、播音乐等等。
如讲授王充《订鬼》这一课时,因是文言文,而且文中许多字词佶屈难懂,学生学起来会觉得枯燥乏味,于是上课前我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世上有鬼吗?”问题一出,满堂哗然,某一同学举“鬼火”实为“磷火”的例子论说世上无鬼,另一同学举课外书中读到的奇闻逸事论说世上有鬼,争论越来越激烈,看着同学们兴趣盎然的样子,我顺势引出课文:“世上到底有没有鬼,请大家来看看古代唯物主义学家王充是怎么样说的”。于是,学生带着心中的疑问迫不及待去学习这篇课文,个个都兴致勃勃,课堂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几分钟能灵活地运用各种导入方式,适时地创设各种情景,使学生或触景生情、或疑窦顿生、或欲罢不能,自然会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短短的几分钟就已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活动引趣
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使用的是 “填鸭式”的“接受式”学习法,课堂上教师单一的讲授很难激发学生的热情,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生性活泼好动,参与意识强烈,因此,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动口,动眼,动手,动脑,尽情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才能激发智慧的火花,增添学习的乐趣。
那么,如何寓教于乐,让语文课堂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气氛呢?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最欣赏的一幅画面,然后用手中的画笔描摹出来,并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介绍。学生纷纷拿起笔勾勒春天的美景。有绘春花的、有绘春草的、也有绘春雨的;有题“踏春图”的、有题“争奇斗艳”的、有题“斜风细雨”的;有配解说词、有配诗句的、有配歌词的。真是各施其才、各展其能。整节课学生乐在其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读、写、画、说相结合的安排,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高效地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
总之,任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利于语文学习、可操作性强的语文活动都是值得实践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全体参与,深入文本,了解文本,体会文本,在活动中思想受到启迪,认识得到升华,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对话生趣
传统教学,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这样的课堂教学只会让学生感到压抑和沉闷。正如先贤朱熹所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学生常常因教师的“一言堂”导致消极的学习态度和被动的学习策略。
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和精神对话的过程,而语文课堂应是师生精神愉悦交流的场所。所以,教师应营造一种愉快、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通过师生平等的对话、真诚的交流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学习诗歌《长城谣》时,我问学生:“你们最喜欢谁来朗读课文?请推荐他。”没想到学生竟然异口同声地说:“老师”。出现意外的状况,反而使我灵机一动,朗读时故意在情感起伏变化的地方读得平平淡淡,读完后还请学生点评。刚开始学生欲言又止,我说世上无完人老师也可能有错,学生就一下子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当一学生指出感情过于平淡时,我就叫她来示范,还赞扬她读得比老师还好。学生们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纷纷争着来朗读。结果学生越读越精彩,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他们很快就把握了作者情感的变化,理解了诗歌的主旨。这样的课堂效果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意想到的。
只是随机的一种朗读训练,却唤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产生自豪感和满足感。这种愉悦的情感体验会促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更积极更主动。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得好:“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与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只要我们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去用趣引智,何来语文“难教难学”之说。就让我们执起智慧的火炬,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让语文课堂精彩纷呈,让学生学习其乐无穷!
参考文献:
①《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7
②《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
③蔡高方、彭光华:《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导入激趣 活动引趣 对话生趣
语文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学科,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经常听到“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感慨,为何会有这样的情况呢?究其原因就是语文教师习惯给学生肢解课文、硬塞概念,致使学生学无兴味如同嚼蜡。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我们教师就必须博采众长,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
一、导入激趣
课文课的导入很重要,它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课前几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常常是分散的。如果教师上课时导入新颖别致,能让学生动心触情,就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就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课文课导入方法很多,可以设悬念、讲故事、背诗词、播音乐等等。
如讲授王充《订鬼》这一课时,因是文言文,而且文中许多字词佶屈难懂,学生学起来会觉得枯燥乏味,于是上课前我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世上有鬼吗?”问题一出,满堂哗然,某一同学举“鬼火”实为“磷火”的例子论说世上无鬼,另一同学举课外书中读到的奇闻逸事论说世上有鬼,争论越来越激烈,看着同学们兴趣盎然的样子,我顺势引出课文:“世上到底有没有鬼,请大家来看看古代唯物主义学家王充是怎么样说的”。于是,学生带着心中的疑问迫不及待去学习这篇课文,个个都兴致勃勃,课堂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几分钟能灵活地运用各种导入方式,适时地创设各种情景,使学生或触景生情、或疑窦顿生、或欲罢不能,自然会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短短的几分钟就已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活动引趣
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使用的是 “填鸭式”的“接受式”学习法,课堂上教师单一的讲授很难激发学生的热情,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生性活泼好动,参与意识强烈,因此,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动口,动眼,动手,动脑,尽情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才能激发智慧的火花,增添学习的乐趣。
那么,如何寓教于乐,让语文课堂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气氛呢?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最欣赏的一幅画面,然后用手中的画笔描摹出来,并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介绍。学生纷纷拿起笔勾勒春天的美景。有绘春花的、有绘春草的、也有绘春雨的;有题“踏春图”的、有题“争奇斗艳”的、有题“斜风细雨”的;有配解说词、有配诗句的、有配歌词的。真是各施其才、各展其能。整节课学生乐在其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读、写、画、说相结合的安排,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高效地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
总之,任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利于语文学习、可操作性强的语文活动都是值得实践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全体参与,深入文本,了解文本,体会文本,在活动中思想受到启迪,认识得到升华,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对话生趣
传统教学,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这样的课堂教学只会让学生感到压抑和沉闷。正如先贤朱熹所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学生常常因教师的“一言堂”导致消极的学习态度和被动的学习策略。
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和精神对话的过程,而语文课堂应是师生精神愉悦交流的场所。所以,教师应营造一种愉快、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通过师生平等的对话、真诚的交流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学习诗歌《长城谣》时,我问学生:“你们最喜欢谁来朗读课文?请推荐他。”没想到学生竟然异口同声地说:“老师”。出现意外的状况,反而使我灵机一动,朗读时故意在情感起伏变化的地方读得平平淡淡,读完后还请学生点评。刚开始学生欲言又止,我说世上无完人老师也可能有错,学生就一下子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当一学生指出感情过于平淡时,我就叫她来示范,还赞扬她读得比老师还好。学生们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纷纷争着来朗读。结果学生越读越精彩,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他们很快就把握了作者情感的变化,理解了诗歌的主旨。这样的课堂效果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意想到的。
只是随机的一种朗读训练,却唤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产生自豪感和满足感。这种愉悦的情感体验会促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更积极更主动。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得好:“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与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只要我们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去用趣引智,何来语文“难教难学”之说。就让我们执起智慧的火炬,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让语文课堂精彩纷呈,让学生学习其乐无穷!
参考文献:
①《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7
②《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
③蔡高方、彭光华:《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