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基于生活化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

【作者】 贺黑龙保

【机构】 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理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涉及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将生活化的思维视角引入到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想结合,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引导。本文主要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视角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究,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活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
  新课改强调知识、专业技能、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反对过度注重知识传授,而如今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比较乏味,主要教学模式为老师讲述传教,学生固定化的听课练习,缺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的学习与实际脱轨,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另外,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为开卷考试,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相关学习不重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很不明显。因此需要建立教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探究基于生活化视角的教学模式,体现“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的根本宗旨,为初中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生活化视角教学模式概述
  用生活化视角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就是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基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常识的基础上与教学内容相衔接,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经验、经历、常识等要素理解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引导学生将生活实践转化为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动力。该教学模式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生指引方向,让学生完全自主投入学习。另外还需要教师善于观察和发现,在实际课堂中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思想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的原则
  1.结合实践。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对于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判断,只是他们对于问题的看法还不是很透彻,不够全面深入,因此需要有人进行引导,道德与法治老师需要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使学生用道德与法治的眼光看待问题,了解生活中事物的本质。
  2.结合时事。尽管在课本中学习到了很多实际例子,但课本知识总是有局限性的,对于当前的时事的了解不够全面,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与他所看到的实际不相符,因此会使学生觉得学习的都是以前的东西,与自己没有关系。此时就需要教师将理论与当前时事相结合,使学生理解体会道德与法治的实效性,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与生活息息相关,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积极性。
  3.结合兴趣。兴趣使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的对道德与法治的兴趣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极为重要。在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以死记硬背为主,教学方式古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因此,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参与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研究探索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有趣的话题,为道德与法治课堂增添趣味,可以结合身边发生的趣事把知识传授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4.结合乡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结合当地的乡土人情,进行具有特色的教学,增强学生的爱家爱国情怀。由于爱国的范围较大,学生很难直接理解,这便需要教师结合当地的乡土,先引导学生喜爱家乡的特色,进而扩展到喜爱国家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的实施
  1.讨论法。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优点,需要同学多加交流讨论,发现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其他人的思想观点,汲取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不足。通过讨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帮助。
  2.提问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很多学生在考试时,面对题目和材料往往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凡事问个为什么”,学会提问。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报纸上的时事,都可以做为学生提问的素材。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实践法。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不能仅限与课堂中的死记硬背,不能只是一味地学习理论知识,还需要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实践中获得更深的理解。教师需要创造实践机会,比如带领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参加义务劳动等,让学生真正了解道德与法治的价值。
  4.平等法。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一定要以平等的身份和思想与学生进行交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不能因为自己是教师,拥有足够的阅历和经验,就摆高姿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看法,教师需要对其进行引导,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做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
  5.信息法。现代科技发展迅速,很多元素都可以运用到教学当中。可以将网络信息等技术引入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将课本中较为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例如对于较难理解的知识理论,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结合图片、音乐、视频等方式形象的将理论知识形象地展示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结语:道德与法治来源于生活,整个道德与法治思想体系都是从生活和实践中出发的。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视角的教学模式,可以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将课本中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用道德与法治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出精神文化丰富、道德与法治素养高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张金芳.关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11):00021.
  [2]王梅兰.初中思品教学生活化的几点尝试[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8):00263.
  [3]高建文.基于生活化思维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J].学周刊,2016,10(10):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