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作者】 王 丹
【机构】 桂花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一个人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直接影响其智力因素的发挥和人格的形成。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当前学校教育的热门话题和中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是优化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培养学生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调动学生情感。
所谓情感即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能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小学生的情感具有如下特点:情感内容开始丰富,社会性加强,情感的深刻性与稳定性也不断加强,但表现仍有易激动性和直接性,控制能力较弱,而良好的情感往往又是教育取得效果的基础。因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必须披文入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情感。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学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情感的最贴切的符号”。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采用多种方法,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情感的调动与启发,可以通过语言或多媒体等媒介来创设情境,也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义理,去体验作品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或熏陶。
1、移情入境,随境生情。俗话说,触景生情。景即境,情和境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手段把学生带入课文中特定的情境里,引导学生入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我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了记录片《敬爱的周总理永垂不朽》片段,那阴冷的天空、低回的哀乐、庄严的灵车、泪水满面的人群……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一九七六年那个难忘的一月,片段放完,学生已是泪流满面,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课文事半功倍。
2、开掘义理,以理育情。小学语文课本是情感信息的载体,它会给人以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等情感熏陶。《黄继光》、《军魂》表达了革命志士至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桂林山水》、《趵突泉》反映了祖国大好河山的雄奇秀丽;《赵州桥》、《长城》等显示了中华民族杰出的智慧。这些都是调动学生情感的极好材料。教师在教学时通过对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相关道理进行深入地分析,就会使学生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从而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觉地学习英雄们那种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它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也有利于落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还能有利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语文素质。那么,什么是兴趣呢?“兴趣是通过具体选择满足需要时所产生的能使各种智力因素活动起来的心理力量。”它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是激发创造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不仅要准确地、艺术地传授知识,而且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趣,把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向集中到“知识王国”里来。兴趣的发展有三个层次,从“有趣”到“乐趣”再到“志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a、利用游戏,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本性活泼、好动,对新奇事物往往具有好奇心。在教学中利用游戏等活动,设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习惯与自觉性、自制性、坚持性等意志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也是磨练学生意志力的过程。在教学中,学生各方面的良好习惯需要通过教师的严格训练才能养成,例如:用方格本做作业以训练认真书写的习惯;作文修改后再誊抄以训练其修改文章的习惯;制作资料卡片以训练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坚持写随笔以训练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良好习惯的养成与教师的严格训练是分不开的,我们应遵循叶圣陶老前辈的教导,从严要求学生,使之“养成良好习惯,直到终身由之的程度”。
三、拓展学习内容。
小学语文素养的养成是长期、复杂的过程,仅靠课本上的那几篇课文是无法胜任这个任务的。要拓展小学语文学习的内容,要在课堂之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如文学社、记者团、话剧团、读书报告会、影视剧评论会等。小学语文学习的大量功夫更应花在课外,课堂学习应该起到引导学生课外的学习、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小学语文的作用。课内外的学习应该紧密联系,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不应该被小学语文课堂的水泥墙隔离开。
当然,知易行难。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非智力因素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积重难返,要想彻底改变小学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成为一门令学生学得开心、学有成效的学科,还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不断地摸索、完善。
总之,要取得学生发展的最佳效果,就应该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机地统一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两者不可偏废。只要充分发挥学生心理品质的整体力量,才能达到开发智力,提高人才素质的目的。
一、调动学生情感。
所谓情感即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能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小学生的情感具有如下特点:情感内容开始丰富,社会性加强,情感的深刻性与稳定性也不断加强,但表现仍有易激动性和直接性,控制能力较弱,而良好的情感往往又是教育取得效果的基础。因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必须披文入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情感。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学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情感的最贴切的符号”。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采用多种方法,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情感的调动与启发,可以通过语言或多媒体等媒介来创设情境,也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义理,去体验作品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或熏陶。
1、移情入境,随境生情。俗话说,触景生情。景即境,情和境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手段把学生带入课文中特定的情境里,引导学生入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我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了记录片《敬爱的周总理永垂不朽》片段,那阴冷的天空、低回的哀乐、庄严的灵车、泪水满面的人群……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一九七六年那个难忘的一月,片段放完,学生已是泪流满面,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课文事半功倍。
2、开掘义理,以理育情。小学语文课本是情感信息的载体,它会给人以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等情感熏陶。《黄继光》、《军魂》表达了革命志士至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桂林山水》、《趵突泉》反映了祖国大好河山的雄奇秀丽;《赵州桥》、《长城》等显示了中华民族杰出的智慧。这些都是调动学生情感的极好材料。教师在教学时通过对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相关道理进行深入地分析,就会使学生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从而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觉地学习英雄们那种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它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也有利于落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还能有利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语文素质。那么,什么是兴趣呢?“兴趣是通过具体选择满足需要时所产生的能使各种智力因素活动起来的心理力量。”它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是激发创造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不仅要准确地、艺术地传授知识,而且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趣,把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向集中到“知识王国”里来。兴趣的发展有三个层次,从“有趣”到“乐趣”再到“志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a、利用游戏,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本性活泼、好动,对新奇事物往往具有好奇心。在教学中利用游戏等活动,设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习惯与自觉性、自制性、坚持性等意志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也是磨练学生意志力的过程。在教学中,学生各方面的良好习惯需要通过教师的严格训练才能养成,例如:用方格本做作业以训练认真书写的习惯;作文修改后再誊抄以训练其修改文章的习惯;制作资料卡片以训练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坚持写随笔以训练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良好习惯的养成与教师的严格训练是分不开的,我们应遵循叶圣陶老前辈的教导,从严要求学生,使之“养成良好习惯,直到终身由之的程度”。
三、拓展学习内容。
小学语文素养的养成是长期、复杂的过程,仅靠课本上的那几篇课文是无法胜任这个任务的。要拓展小学语文学习的内容,要在课堂之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如文学社、记者团、话剧团、读书报告会、影视剧评论会等。小学语文学习的大量功夫更应花在课外,课堂学习应该起到引导学生课外的学习、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小学语文的作用。课内外的学习应该紧密联系,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不应该被小学语文课堂的水泥墙隔离开。
当然,知易行难。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非智力因素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积重难返,要想彻底改变小学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成为一门令学生学得开心、学有成效的学科,还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不断地摸索、完善。
总之,要取得学生发展的最佳效果,就应该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机地统一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两者不可偏废。只要充分发挥学生心理品质的整体力量,才能达到开发智力,提高人才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