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让“口语”伴“阅读”前行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作者】 孙培亚

【机构】 江苏省建湖县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能力。”因此,在现行的小学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口语交际的内容。老师们也在积极地尝试着上好每一节口语交际课,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水平。但是,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仅仅靠口语交际课上的训练就能提高了吗?笔者认为,口语交际课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如何进行有效口语训练的范例,并非是口语交际训练的唯一途径。新大纲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它本身就承载着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交流等多种能力,是训练学生语言的重要渠道。因此,阅读教学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我们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片广阔而肥沃的土壤,使得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逐步得到锻炼、提高和发展。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发有效资源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画中有话,抓住课文插图,锦上添花 。
  “图画是鼓励学生说话的一种强有力的兴奋剂。”小学教材中很多课文都配有大量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画,这些图画常能唤起学生观察、联想和说话的兴趣。如教学《三个儿子》时,在学生感情朗读第 8小节,深切体验到妈妈提水的辛苦后,教者适时地出示了课文中的插图:
  师:是呀!妈妈们那么累,如果他们的儿子来帮帮她们那该有多好啊!(出示课文插图)瞧,她们的儿子来了,请你仔细观察,说说三个儿子看到妈妈提水分别是怎么做的? 
  生:那个力气大的,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
  师:说得多生动呀!像车轮在转,真有趣! 
  生:那个妈妈夸他嗓子好的孩子,唱着动听的歌来了,歌声把妈妈迷住了。 
  师:“动听、迷住”这两个词用得好!有没有说第三个儿子的?
  生:第三个儿子,看到妈妈提着沉甸甸的水桶,就赶紧跑到妈妈身边帮她提水桶。
  师:你真是个会仔细观察的孩子,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要用上 “赶紧、跑”这两个词呢? 
  生:因为他想妈妈一定很累了,想早点帮帮妈妈。
  师:真不简单,你已经想到第三个孩子的心里去了。刚才我们都是一个一个说的,下面谁能够把三个儿子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呢?老师建议你用上 “一个……一个……另一个”这样的句式来说。(板书:一个……一个……另一个) 
  生: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三个妈妈被他迷住了;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者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再让学生把观察到的说一说,引导学生从部分到整体有序的说话,并给学生提供了 “一个……一个……另一个”这样的句式,来规范学生的语言。其实,这个句式也正是这篇课文中的一个训练重点,用在这里,既起到了规范学生语言的作用,又得到了及时的训练,可谓是一举两得。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选择直观、形象的插图,生动活泼的教法,使学生饶有兴趣的主动地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积极的观察、思考、想象,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
  二、余音袅袅,抓住空白之处,适时填补。
  在很多文章中,作者往往为了表现的需要,常常运用“留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在教学时,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好这些“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对感悟文章主题会有极大的促进,而在学生想、说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我校的一位老师在执教《庐山的云雾》时,就有这么一个片段:
  师 :同学们想一想,庐山的云雾除了书上讲的这些变化外,还会有哪些变化呢?一石激起千尺浪,(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了一会儿)便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庐山的云雾像茫茫的雪山,有时候,那云雾被分割成一块一块的,整齐均匀地排列在高空,像妈妈买回来的鱼身上的鳞。
  生:有时候庐山的云雾像一群正在低头饮水的白象。
  生:有时候,庐山的云雾又会变成了温顺的绵羊妈妈领着一群绵羊宝宝在广阔的草原上悠闲地散步。
  生:刚刚是蠕动的羊群,此时,羊群像是领悟到什么,摇身一变,成了丝丝缕缕的白发,在丛林树梢间飘荡,越飘越远……
  生:我觉的庐山的云雾有时像一群热血沸腾的少年,在山谷间回旋翻滚,拼搏呐喊;有时又像黄昏中的老人,无奈地迈着蹒跚的步履,留念夕阳,不忍离去。
  生:庐山的云雾就是这样,一会像动物世界,珍禽异兽,各种各样,无奇不有;一会像高山峻岭,鸟儿飞来飞去,一时恍恍惚惚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我的眼睛都看模糊了。  讶意于孩子们广阔的想象思维,更讶意于孩子们精彩绝伦、行云流水的表达,更为老师的独特的教案设计、资源的合理开发而感动。感动之余,不仅反思: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很好地利用了课文中的空白,“你想想,庐山的云雾还有哪些变化呢?”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孩子们很自然地把课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了起来,深埋于脑海中的种种生活场景被激活了,这时,大家都想说、愿说、有话说。当然,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也更深刻地体会到课文“庐山的云雾那独特的自然景观”,激发了孩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这一课文主题。
  三、别开生面,抓住重点词语,巧妙安排。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营造“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氛围。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尝试拓宽思路,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把更多的发言权还给学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点燃学生表达的欲望,也让“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口语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教者先出示学习要求让学生自学课文,然后小组交流读懂的内容,说说自己喜欢的词句、自己所了解到的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在学习“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时,在指导学生理解廉颇知错能改、大丈夫敢作敢为的高尚精神时,教者抓住“负荆请罪”这个词语,让学生以四人为小组讨论:“廉颇上门请罪时会对蔺相如说些什么?”以突破口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说:“蔺兄,我目光短浅,只顾个人得失,不该出言侮辱你,你惩罚我吧!”有的说:蔺相兄,我心胸狭窄,只顾自己的利益,你顾全大局,我向你请罪来了”!又有的学生说:“蔺宰相,我曾经对你不服气,还想羞辱你,真不应该,你罚我吧!”学生纷纷发言。教者表扬学生说:“你们讲得真好。各人能把自己想到的内容说出来,而且语言符合廉颇的性格特点!”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者别开生面地对教材做了处理,别出心裁地让学生抓住“负荆请罪”这个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创设了廉颇向蔺相如请罪这一情境。这里没有一问一答,没有“庖丁解牛”式的分解课文,课堂气氛是那么融洽、和谐。也正是因为有了宽松的课堂气氛,开放的学习空间,才有了浓浓的研究氛围,才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验、感受,也使得他们表达的欲望更为强烈,学生才能学得兴致盎然,说得头头是道(难得是学生在说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表达时的语气、声音、表情、动作等),课堂中迸发着思维的火花。在这种表达欲望的驱使之下,学生说得自然,学得轻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的能力,在说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向更深层次发展。
  四、顺水推舟,抓住课文结语,巧设情境。
  在我们的语文课木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学生悟得其中“道”不妨通过有效的口语交际活动,在一堂课的结语处顺水推舟,巧作安排。笔者在执教老舍先生的《猫》时,在课的结尾处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老舍先生笔下的猫,充满了灵性,真是惹人喜爱。有个同学也想在家里养只猫,可是他妈妈不同意,说猫叫起来太难听,又会把家里踩得到处都是脏脚印……,大家能不能帮他一起来说服妈妈?为了使你的说服更有说服力,建议你用上课文中的语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神情激动极了,一只只小手举得高高的:
  生:妈妈,你应该换个角度来看,猫在我的作业本上踩得不是脏脚印,而是漂亮的“小梅花”!
  生:妈妈,你仔细地听听,猫在叫的时候,可是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其是变化多端,好好欣赏,像音乐一样。
  生:妈妈,猫捉起老鼠来可尽职了,它闭息凝神,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生:我的好妈妈,猫比我还要温柔可亲,它会向你撒娇,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要求给抓痒,你说可爱不可爱?
  生:妈妈,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一根鸡毛,一个线团,它们都会耍个没完没了,它们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彼此的头上,就算撞疼了也不哭,多勇敢哪!
  师:孩子们,怎么同样的话,在你们的嘴里说出来,怎么就那么美呢?
  生:因为我们都非常喜爱猫,说出来的话当然就不一样了!
  一堂好课的结尾不止是画上了一个句号,而是寻求一种延伸和开放。在结尾之处,通过有效的口语交际活动,使得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发展,以达到言虽尽,意无穷的效果,这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口话交际能力,更是阅读教学应追求的理想境界。
  但值得注意的是阅读教学中的口话交际训练不同于口语交际课,更不同于生活中的口话交际。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训练必须两者兼顾,辨证处理。从阅读教学的角度审视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本阅读、感知、理解、感悟的过程中进行,对阅读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口语交际的角度审视阅读教学,强调了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抓住一切可训练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给学生充分表达和交流的机会,指导学生说完整、具体、有序、生动的话,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和交际态度,让学生在具体的文本情境中,体会各种不同的交际方式,交际目的以及交际环境,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逐步得到锻炼和提高。这样才能达到“口语”与“阅读”齐飞,“表达”共“感悟”一色,走出一条以“阅读促口语,口语带阅读”的新路子来。否则只会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最后顾此失彼,实在是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