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作者】 金怀振
【机构】 山东省临沭县第一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语文课更是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责任。人文教育目标的达成,不仅需要通过广博文化知识的滋养,高雅文化氛围的陶冶,优秀文化传统的熏染,更需要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激情飞扬的语文课堂是其关键载体是其重要的实践地、训练场。
一、课堂不仅要有激情还要有感情。
一直以来,对有不少的学生和家长而言,语文课不被孩子重视。但是我们是否也要反思自己的课堂是否能够吸引住学生。语文老师毫无激情和感情的理论灌输,空谈大道理也难辞其咎。这样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引起学生对科目的反感,得不偿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激情。教师的激情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激活课堂,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使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产生浓厚兴趣,课堂上需要教师激情的投入,去感召、去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有了激情的参与,才有认知的渴望,才有表达的欲望,才有智慧的灵动,才会激发学生深深的感悟和独特的体验。如果教师面无表情,肢体僵硬、无力,语言苍白空洞、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学生的状态会是什么样。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老师曾说:“一位好教师应该是有激情的教师,因为激情能使人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而陶醉。”教师在教学中要投入激情,以感染、带动学生,使学生神经兴奋、感情丰富、思维敏捷,使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产生共鸣。师生或生生互动是打造激情课堂的“催化剂”,适当安排师生或生生互动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掀起教学高潮,使课堂成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舞台。
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有激情,还更要有感情。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就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师应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将学生真正当作自己的朋友。“温和、微笑、宽容、认同”,是我们实现和谐课堂的八字法宝。师生合作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喜爱”的情感,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教师进入课堂必须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获得情感的满足。同时,由于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成是一种奖赏,一种鼓舞,产生一种被爱、被承认的心理满足而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人是有感情的,感情又具有感染性和传染性,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生活专题,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愉悦的“情场”。李镇西说:“一个教师要以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态度去影响学生,用发自内心肺腑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热爱。”教育如同农民种庄稼,是需要投入感情的,只有这样,才会在工作中、在课堂上激情四溢,才能感染学生,达到以情感人,以德塑人的目的。如在学习《家,温馨的港湾》和《播种友情》时,老师必须要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对亲情和友情的真情实感,甚至要和学生一起被感动地流泪,这样才能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教师在发表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时,也要有自己的感情色彩,如在学习《生活中有是非善恶》时,老师要有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不同表达情感,既要有对真善美的赞赏,也要有对假恶丑的鄙视。不能平铺直叙,一潭死水般,波澜不惊。教师要象演说家那样不仅语言要抑扬顿挫,而且要声情并茂,要有适当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让学生学习做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而不只是学习的机器。
二、课堂不仅要有意义更要有意思。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语文学科作为母语的主要任务,语文课要完成自己的学科使命,就是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语文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语文课就是要引导学生做合格公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只有达成这样的教育目标,才能让语文课堂有意义。
要让语文课堂变得有意思起来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就必须牢牢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摒弃填鸭式、强行灌输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形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那么,自主、合作、探究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教师的引导可以通过创设情境、选取典型材料、设计学生活动以及有针对性的问题等形式来发挥作用,例如:《愚公移山》这一节课主要围绕“怎样战胜挫折?”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为此我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故事材料并分成三部分讲完,每一部分又设计了针对性的问题:①愚公遭遇了哪些挫折?②愚公在挫折面前采取了怎样的态度,如果向挫折屈服,他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③愚公又是怎样战胜挫折的呢?学生在一段一段故事、一个一个问题的引导下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交流,我还采用了小品表演、记者采访的活动形式,达到心灵的碰撞、情感的升华,从而提高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增强了参与意识和成就感,兴趣盎然,乐在其中。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训练场。需要我们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新的成效。让语文课堂燃烧激情、传递情感,告别枯燥与说教。语文课堂,“激情”飞扬。让学生享受教育的快乐,恋上思想品德课堂。
一、课堂不仅要有激情还要有感情。
一直以来,对有不少的学生和家长而言,语文课不被孩子重视。但是我们是否也要反思自己的课堂是否能够吸引住学生。语文老师毫无激情和感情的理论灌输,空谈大道理也难辞其咎。这样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引起学生对科目的反感,得不偿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激情。教师的激情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激活课堂,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使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产生浓厚兴趣,课堂上需要教师激情的投入,去感召、去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有了激情的参与,才有认知的渴望,才有表达的欲望,才有智慧的灵动,才会激发学生深深的感悟和独特的体验。如果教师面无表情,肢体僵硬、无力,语言苍白空洞、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学生的状态会是什么样。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老师曾说:“一位好教师应该是有激情的教师,因为激情能使人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而陶醉。”教师在教学中要投入激情,以感染、带动学生,使学生神经兴奋、感情丰富、思维敏捷,使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产生共鸣。师生或生生互动是打造激情课堂的“催化剂”,适当安排师生或生生互动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掀起教学高潮,使课堂成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舞台。
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有激情,还更要有感情。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就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师应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将学生真正当作自己的朋友。“温和、微笑、宽容、认同”,是我们实现和谐课堂的八字法宝。师生合作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喜爱”的情感,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教师进入课堂必须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获得情感的满足。同时,由于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成是一种奖赏,一种鼓舞,产生一种被爱、被承认的心理满足而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人是有感情的,感情又具有感染性和传染性,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生活专题,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愉悦的“情场”。李镇西说:“一个教师要以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态度去影响学生,用发自内心肺腑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热爱。”教育如同农民种庄稼,是需要投入感情的,只有这样,才会在工作中、在课堂上激情四溢,才能感染学生,达到以情感人,以德塑人的目的。如在学习《家,温馨的港湾》和《播种友情》时,老师必须要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对亲情和友情的真情实感,甚至要和学生一起被感动地流泪,这样才能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教师在发表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时,也要有自己的感情色彩,如在学习《生活中有是非善恶》时,老师要有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不同表达情感,既要有对真善美的赞赏,也要有对假恶丑的鄙视。不能平铺直叙,一潭死水般,波澜不惊。教师要象演说家那样不仅语言要抑扬顿挫,而且要声情并茂,要有适当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让学生学习做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而不只是学习的机器。
二、课堂不仅要有意义更要有意思。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语文学科作为母语的主要任务,语文课要完成自己的学科使命,就是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语文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语文课就是要引导学生做合格公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只有达成这样的教育目标,才能让语文课堂有意义。
要让语文课堂变得有意思起来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就必须牢牢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摒弃填鸭式、强行灌输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形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那么,自主、合作、探究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教师的引导可以通过创设情境、选取典型材料、设计学生活动以及有针对性的问题等形式来发挥作用,例如:《愚公移山》这一节课主要围绕“怎样战胜挫折?”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为此我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故事材料并分成三部分讲完,每一部分又设计了针对性的问题:①愚公遭遇了哪些挫折?②愚公在挫折面前采取了怎样的态度,如果向挫折屈服,他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③愚公又是怎样战胜挫折的呢?学生在一段一段故事、一个一个问题的引导下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交流,我还采用了小品表演、记者采访的活动形式,达到心灵的碰撞、情感的升华,从而提高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增强了参与意识和成就感,兴趣盎然,乐在其中。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训练场。需要我们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新的成效。让语文课堂燃烧激情、传递情感,告别枯燥与说教。语文课堂,“激情”飞扬。让学生享受教育的快乐,恋上思想品德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