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体育学校语文教学基本策略
【作者】 黄大鹏
【机构】 公园路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体校学生不重视语文,且基础薄弱,加之学习兴趣不浓,语文教学效率较低。针对体校学生的这些特点,增强体校语文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或可破解体校语文教学的这些难题。
体校学生不重视语文,且基础薄弱,加之学习兴趣不浓,语文教学效率较低。体育学校语文教学除了应遵循一般教学规律以外,更应研究自己的学生,根据他们的这些特点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高体校语文教学实效。实践证明,讲究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是体校语文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 知识性
体育生的主要任务是运动训练和比赛,他们因为具有自己的专业专项,从而对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产生了态度分野。绝大部分体育生,有的十分喜欢自己的体育专项,也有的不喜欢自己的专项,但他们无一例外先天不重视文化课,即便是作为国语的语文亦不能幸免于难。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得没有普通中学生积极,课下对于阅读更是不狗热衷。虽然说体育生不一定“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但某些时候确确实实表现得不免有些孤陋寡闻,甚至有点无知者无畏的气势。
体育在客观上剥夺了相当的读书时间,体育生又不能在主观上积极地加以弥补。因而,体育生在知识方面比较欠缺。韩愈认为老师的作用在于“传道”、“授业”和“解惑”。在给体育生授课的时候“授业”与“传道”便显得尤为重要。
信息爆炸时代,普通中学生通过丰富的媒体自行搜集相关信息。而体育生先是由于没有时间和训练的疲劳,后来慢慢形成了不愿翻阅和查找的习惯,从而失去了主动汲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介绍和及时补充便显得非常重要。
拿一节课为例,首先介绍作者,尤其是名家,介绍他们的人生经历、成就、作品,以及他们的名言和人们的评价。给学生一个立体的作者形象,或许对理解文章具有一定的作用。对于相关的主题,老师要引导学生回忆主要相关语句或言论,从而得到更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如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可以鼓励学生回顾所学送别诗,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学习王勃《滕王阁序》时可以归结励志诗,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毛泽东的“孩儿立志出相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另外,在分析文本的时候,须时刻不忘介绍表达方式、人物描写方法、景物描写方法等语文知识和对比、象征、先抑后扬等写作手法,让学生将这些知识和术语谙熟于心,从而找到思考的路径。
二、 趣味性
体育生的智力一般是没有问题的,而且由于他们得到了系统而充分的体育锻炼,很多同学甚至表现得较为聪颖灵活。体育生中的很多同学语言能力强、口才好,只要氛围足够友好,体育生的课堂是活跃的、生动的。但是他们有意注意时间短,兴致具有即时性,如果没有老师的有心调动,良好的表现不可持续。
这种即时性和不可持续性可能主要来自于专项特点和比赛的爆发性的特点。像赛跑关注的就是关键那几秒;还比如击剑,成功在于多个有效击中的瞬间,有时比赛的成功依赖的就是最后的时刻和最后的搏击。所以体育生的时间概念中秒是非常重要的,这影响到了他们的性格和学习的品质,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注意的点状分布和极易疲倦性。
这种注意的点状分布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对自己所认为的重点和趣味性的内容的优先注意,极易疲倦性决定了体校课堂不能平铺直叙抑或波澜不起,它要求体育课堂必须要特别有趣、高潮迭起。而趣的浅与体育生的简单刚好契合。体育生的课堂不管是深入,还是浅入,一定要出趣。
趣味性,首先是教学内容的有趣。虽然体育生缺乏基本的知识储备,但是照本宣科是他们所反对的。体育生的语文课一方面要删除相关内容以降低难度,另一方面又必须要增加内容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导入时在作者上做文章,讲述作者生命中哪些不为人知的轶事,既弥补了知识的欠缺,又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如讲到欧阳修的时候介绍《以荻画地》的故事,感受作者少年时代的苦难和坚强的性格;让学生猜测六一居士中的“六一”是哪六样东西,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好奇神经,并且鼓励学生认同高雅、文艺的生活方式;介绍唐宋八大家知识,串起唐宋这八位文学家,并借此机会揭示由诗歌向散文发展的文体发展历程。
其次,是语言的趣味性。在你喜欢的老师类型调查中,得票最多的是幽默。体育生兴趣在语言层面,喜欢语言的特别和异于常规。体校老师可以不幽默,但是必须思维活跃,善于求新求异,时刻点燃思维的火花。
为了让语文变得趣味横生,可以正话反说,可以古今穿越,也可以拿学生说事。正话反说,如当学生迟到了,老师不一定凶狠地呵斥,倒是可以轻描淡写地送上一句“好早啊”。面对文化课老师的怒不可遏,对于身体强壮的运动员来说,没有多少震慑力;相反,嘲讽式的正话反说倒能让他们感到些许不好意思。古今穿越就是将古代的事情置于现代语境中加以重新阐释,从而产生古今碰撞的趣味。如在谈到送别诗的深情与不舍的时候,可以谈谈古代和现代的交通,如果孟浩然坐着轮船或高铁飞机去往扬州的话,李白至于站在浩浩荡荡的长江边上至于望眼欲穿,不舍且惆怅吗?正是空间的阻隔和即将的时间阻隔成就了古人分别的生离死别和古代送别诗的缠绵与婉转。在讲课的时候,拿学生说事会无意中将学生不着痕迹地引入情境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在上《孔乙己》一文时,可以将某个学生比作主人公孔乙己,也算是读书人,才气也还不错,但屡试不中,穷困潦倒,这时面对着潜在的观众,你会怎么样呢?当然是就茴香豆的“茴”字的七中写法大做文章,显示显示自己那根本没有人欣赏的横溢之才。
三、可操作性
运动员豪爽,也没有多少耐心,他们不喜欢啰啰嗦嗦,纠缠不清,不喜欢含蓄,不喜欢说一半藏一半,他们喜欢的是直接明了,一是一,二是二。因此,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设计具体确定的任务和问题,问题应该落实到文句和文词之中,答案可以落实为一些关键词,然后围绕关键词进行各个角度的阐释。
在弄清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时候,我们无须直接询问文章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此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而不愿意参与思考,可以先让学生找出文章最重要的句子,或者用准确的词语界定语段,然后就关键词探讨内涵,并理清思路,从而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文章的主题。
在探讨某一句话的深刻含义时,提醒学生阅读上下文,上一句话和下一句话往往就是理解这一句话的钥匙。
在探索诗歌意象内涵的时候,应引导学生想象意象在大自然中的情景,并协助学生将这活生生的场景描述出来。如《星星变奏曲》中的星星,黑夜里星星独自闪烁,星星显然代表光明,成为希望。
布置作业的时候,不能大面积布置理解性和赏析类题目。学生会畏难而逐渐失去完成作业的欲望。如果我们增加一些抄写类问题和开放性的问题,可能会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加完成作业的吸引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李爱平《如何构建体校语文高效课堂》,《考试周刊》,2012/1/24。
2、 付学佳《现代中职语文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0/8。
3、 赵楠《体校教学应体现“生动灵活”》,《少年体育训练》,2008/6/5。
4、 周曙光《以读促智 以阅生情——论激发体校语文阅读兴趣的思考》,《语文学刊》,2011/22/15。
5、 万苏鸣《体校语文素质教育课堂结构模式浅探》,《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 4/30。
作者简介:黄大鹏,1981年7月生,男,汉族,南京市公园路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文学硕士学位,研究方位为图像理论及应用。
体校学生不重视语文,且基础薄弱,加之学习兴趣不浓,语文教学效率较低。体育学校语文教学除了应遵循一般教学规律以外,更应研究自己的学生,根据他们的这些特点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高体校语文教学实效。实践证明,讲究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是体校语文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 知识性
体育生的主要任务是运动训练和比赛,他们因为具有自己的专业专项,从而对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产生了态度分野。绝大部分体育生,有的十分喜欢自己的体育专项,也有的不喜欢自己的专项,但他们无一例外先天不重视文化课,即便是作为国语的语文亦不能幸免于难。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得没有普通中学生积极,课下对于阅读更是不狗热衷。虽然说体育生不一定“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但某些时候确确实实表现得不免有些孤陋寡闻,甚至有点无知者无畏的气势。
体育在客观上剥夺了相当的读书时间,体育生又不能在主观上积极地加以弥补。因而,体育生在知识方面比较欠缺。韩愈认为老师的作用在于“传道”、“授业”和“解惑”。在给体育生授课的时候“授业”与“传道”便显得尤为重要。
信息爆炸时代,普通中学生通过丰富的媒体自行搜集相关信息。而体育生先是由于没有时间和训练的疲劳,后来慢慢形成了不愿翻阅和查找的习惯,从而失去了主动汲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介绍和及时补充便显得非常重要。
拿一节课为例,首先介绍作者,尤其是名家,介绍他们的人生经历、成就、作品,以及他们的名言和人们的评价。给学生一个立体的作者形象,或许对理解文章具有一定的作用。对于相关的主题,老师要引导学生回忆主要相关语句或言论,从而得到更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如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可以鼓励学生回顾所学送别诗,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学习王勃《滕王阁序》时可以归结励志诗,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毛泽东的“孩儿立志出相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另外,在分析文本的时候,须时刻不忘介绍表达方式、人物描写方法、景物描写方法等语文知识和对比、象征、先抑后扬等写作手法,让学生将这些知识和术语谙熟于心,从而找到思考的路径。
二、 趣味性
体育生的智力一般是没有问题的,而且由于他们得到了系统而充分的体育锻炼,很多同学甚至表现得较为聪颖灵活。体育生中的很多同学语言能力强、口才好,只要氛围足够友好,体育生的课堂是活跃的、生动的。但是他们有意注意时间短,兴致具有即时性,如果没有老师的有心调动,良好的表现不可持续。
这种即时性和不可持续性可能主要来自于专项特点和比赛的爆发性的特点。像赛跑关注的就是关键那几秒;还比如击剑,成功在于多个有效击中的瞬间,有时比赛的成功依赖的就是最后的时刻和最后的搏击。所以体育生的时间概念中秒是非常重要的,这影响到了他们的性格和学习的品质,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注意的点状分布和极易疲倦性。
这种注意的点状分布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对自己所认为的重点和趣味性的内容的优先注意,极易疲倦性决定了体校课堂不能平铺直叙抑或波澜不起,它要求体育课堂必须要特别有趣、高潮迭起。而趣的浅与体育生的简单刚好契合。体育生的课堂不管是深入,还是浅入,一定要出趣。
趣味性,首先是教学内容的有趣。虽然体育生缺乏基本的知识储备,但是照本宣科是他们所反对的。体育生的语文课一方面要删除相关内容以降低难度,另一方面又必须要增加内容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导入时在作者上做文章,讲述作者生命中哪些不为人知的轶事,既弥补了知识的欠缺,又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如讲到欧阳修的时候介绍《以荻画地》的故事,感受作者少年时代的苦难和坚强的性格;让学生猜测六一居士中的“六一”是哪六样东西,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好奇神经,并且鼓励学生认同高雅、文艺的生活方式;介绍唐宋八大家知识,串起唐宋这八位文学家,并借此机会揭示由诗歌向散文发展的文体发展历程。
其次,是语言的趣味性。在你喜欢的老师类型调查中,得票最多的是幽默。体育生兴趣在语言层面,喜欢语言的特别和异于常规。体校老师可以不幽默,但是必须思维活跃,善于求新求异,时刻点燃思维的火花。
为了让语文变得趣味横生,可以正话反说,可以古今穿越,也可以拿学生说事。正话反说,如当学生迟到了,老师不一定凶狠地呵斥,倒是可以轻描淡写地送上一句“好早啊”。面对文化课老师的怒不可遏,对于身体强壮的运动员来说,没有多少震慑力;相反,嘲讽式的正话反说倒能让他们感到些许不好意思。古今穿越就是将古代的事情置于现代语境中加以重新阐释,从而产生古今碰撞的趣味。如在谈到送别诗的深情与不舍的时候,可以谈谈古代和现代的交通,如果孟浩然坐着轮船或高铁飞机去往扬州的话,李白至于站在浩浩荡荡的长江边上至于望眼欲穿,不舍且惆怅吗?正是空间的阻隔和即将的时间阻隔成就了古人分别的生离死别和古代送别诗的缠绵与婉转。在讲课的时候,拿学生说事会无意中将学生不着痕迹地引入情境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在上《孔乙己》一文时,可以将某个学生比作主人公孔乙己,也算是读书人,才气也还不错,但屡试不中,穷困潦倒,这时面对着潜在的观众,你会怎么样呢?当然是就茴香豆的“茴”字的七中写法大做文章,显示显示自己那根本没有人欣赏的横溢之才。
三、可操作性
运动员豪爽,也没有多少耐心,他们不喜欢啰啰嗦嗦,纠缠不清,不喜欢含蓄,不喜欢说一半藏一半,他们喜欢的是直接明了,一是一,二是二。因此,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设计具体确定的任务和问题,问题应该落实到文句和文词之中,答案可以落实为一些关键词,然后围绕关键词进行各个角度的阐释。
在弄清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时候,我们无须直接询问文章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此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而不愿意参与思考,可以先让学生找出文章最重要的句子,或者用准确的词语界定语段,然后就关键词探讨内涵,并理清思路,从而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文章的主题。
在探讨某一句话的深刻含义时,提醒学生阅读上下文,上一句话和下一句话往往就是理解这一句话的钥匙。
在探索诗歌意象内涵的时候,应引导学生想象意象在大自然中的情景,并协助学生将这活生生的场景描述出来。如《星星变奏曲》中的星星,黑夜里星星独自闪烁,星星显然代表光明,成为希望。
布置作业的时候,不能大面积布置理解性和赏析类题目。学生会畏难而逐渐失去完成作业的欲望。如果我们增加一些抄写类问题和开放性的问题,可能会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加完成作业的吸引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李爱平《如何构建体校语文高效课堂》,《考试周刊》,2012/1/24。
2、 付学佳《现代中职语文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0/8。
3、 赵楠《体校教学应体现“生动灵活”》,《少年体育训练》,2008/6/5。
4、 周曙光《以读促智 以阅生情——论激发体校语文阅读兴趣的思考》,《语文学刊》,2011/22/15。
5、 万苏鸣《体校语文素质教育课堂结构模式浅探》,《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 4/30。
作者简介:黄大鹏,1981年7月生,男,汉族,南京市公园路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文学硕士学位,研究方位为图像理论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