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作者】 赵英柱

【机构】 乐都区教育局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学生在认知活动中不会没有疑惑,没有问题。但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课堂呼唤人的主体精神,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现代教育的新思想。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提问,并通过培养学生提问能力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是摆在我们所有新时代教师面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提问能力   敢问   想问    常问    会问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数学课程标准》把“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列为解决问题的具体目标。可见问题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问题不仅是数学的灵魂,还是思维意识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提出问题无疑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重要能力。
然而多年的教学实践,观察、分析得出,小学生提问题的状况是:一是不敢提,一些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就是有了问题,也不愿意向老师提出。二是不想提,相当部分的学生没有问题意识,课堂上完全是被动学习,他们只满足于听懂老师的讲课,把自己当作知识的接收机。三是不会提,有些学生很想向老师提出问题,但却发现不了问题,也不知道怎么向老师提出。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以下是我结合教学实践的几点初浅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不敢提问,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生没有问题可问吗那也不尽然。学生天性好奇,心中有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可就是不敢提出来。分析其中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自身有着许多的心理顾虑,如“我的问题提出来如果是其他同学已经知道的,同学们会不会笑我;提出的问题如果不符合老师的意图,老师会批评吗”等等。如此前后一想,学生的问题就闷在了心里,不敢提出来;教学中,教师通常对学生的发问,有“二怕”:一怕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二怕拖了教师的教学时间,导致不敢激励学生提问。因此,教师要致力于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敢于发问。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进一步明确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要彻底摒弃教师“一言堂、满堂罐”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具有民主气氛和探索氛围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敢想敢问,让问题走进课堂。 
其次,需要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只是对问题思考有一点点闪光的影子,也要及时捕捉给予肯定,表扬鼓励;即使提出问题没有价值,甚至错误的,也不能批评,而要肯定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创造潜能。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有位学生问“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呢”有一个学生讥笑他,我请那位讥笑他的学生讲给大家听,结果他对此问题的认识也模糊不清。于是我及时表扬了那位大胆提出问题的男生,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顾虑,大大激发了学生提问的兴趣。我再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经过讨论,弄懂其缘由。我想:只要教师善于营造“民主氛围”,我们的学生才会敢于提出问题,这是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第一步。
二、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
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一些趣味性的情境,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思维等特点,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他们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竞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活泼、趣味四溢的问题情境,使之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引导发问,提高提问能力。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我结合课件讲述猴王为小猴子分饼的故事,小猴们争嚷着要吃这个饼、……要求学生提出问题。课件的动感,故事的惟妙惟肖,问题情境的生动有趣,深深吸引着学生心灵,课堂氛围变得异常活跃,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提出有关分数大小比较的问题。
三、教给学生提问方法,让学生“会问”
常言道:授之一鱼不如授人一渔。培养学生学会是前题,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但更应该让他们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提问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我认为应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提问也是如此。我很注意提问的“言传身教”。同时,努力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在教学中,我会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指导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进行提问。在此同时,还要启发学生会说。我经常鼓励学生说有创见的话,说错了重说;说不完整的,自己或同学补充;没有想好的想好再说;你认为不清楚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当堂进行争论,自由发表意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口语交际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当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出现一些诸如逻辑不清、表述不当等情况,我不是立即打断学生的话语,也不立即予以订正。而是让在学生说完之后,再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或者请同学补充、订正。在关键时刻要扶学生一把,送他们一程。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提问,并进而达到问的巧、问的精、问的新、问的有价值。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有创见;认真观察,善比较。
总之,培养学生提问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培养出新型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