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信息技术课堂

【作者】 韦 朵

【机构】 拉堡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该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应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展开,教学活动一定要着眼于、着力于、着重于学生的发展。但这一教学理念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尚未得到很好的体现,尤其是在农村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科知识本位现象严重,课堂教学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本文中,笔者谈谈在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能力;思维方法;教学环境
1.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提问能力
有很多著名的学者都曾突出地强调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只是一个信息技术上或操作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但不少教师往往只注重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忽视学生提出问题,久而久之,造成学生人云亦云,心理依赖性强的严重后果。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有“不问”转变为“敢问”、“善问”。
2.重视展示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有些教师在上课时,解决问题时顺利流畅,讲解方法、操作似乎滴水不漏,却往往掩盖了教师备课中的深入思考,也掩盖了教师解决问题时自己经历的曲折或失误。这就容易给一些学生造成错觉,“为什么老师这么聪明,我这样笨?”而有些教师愿意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当学生问到某些较困难的问题时,乐意和学生共同思考、一起寻找解决办法。学生们不但有机会学习教师分析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还有机会了解,原来教师在解决问题时也会遇到挑战,也会经历曲折与失误。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十分有益的。
例如:在讲解Word 段落分栏时,如何让两个栏宽相等,或者不等。
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开展如下活动:①选中:使用鼠标选中要分栏的那一段。②分栏:思考要分的两栏栏宽是否相等。(可以根据数据判断出来栏宽是否相等)③求证:分栏之后,点击确定看栏宽是否相等,如果不等可以再调整。在解题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展示自己解题时的思维过程,不仅要教“题目应该这样解”,而且要教开始是怎样探索的?解题方法是怎样发现的“走过哪些弯路?产生过哪些错误?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弯路和错误?遇到困难时是怎样打通思路?怎样寻求最佳方案、关键何在等等。通过展示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猜想和探求的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操作的功能,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信息技术有两个侧面,一方面是新兴的有创造型的严谨学科;另一方面,在创造过程中的信息技术更像一门操作性强的创新学科。”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动手实践。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实验教学有其他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功效。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自主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集体讨论能力和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生做网页的时候,如何通过网络查找到想要使用的资源,做起来比较容易,但要充分发挥创新的功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①什么样的资源是需要的呢?②从哪个网站上的资源查找呢?基本的操作步骤是什么?③查找到资源怎么下载呢?④一些图片比较大,该怎么处理呢?提出这些问题之后,只有靠学生的一点点的操作,动手在电脑上进行实践,所出现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真知源于实践,课堂教学中要多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发展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4.促进合作交流,培养协作学习能力 
未来社会,每一个人只能是一个或有限的几个方面的专家,每一个人都只能是整个程序中的一个环节。要想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才能,只有通过合作才有可能,合作可以产生集团效应,能形成智力互补状态。
交流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对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互动、协作精神和群体意识,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创造有利于合作交流的气氛与环境,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获得信息技术知识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主动参与信息技术实践的本领,获得终身受用的信息技术基础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5.通过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学不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且是情感和意志活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挖掘,更取决于学生的参与以及教与学形成的和谐的“共振”。因此,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成为营造宽松环境的首要因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权利,保护学生的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课堂中学生“接下茬”、“乱插嘴”、“瞎打岔”,不要看成学生的毛病,而是学生思维活跃,反应迅速的信号,教师不但不能去压制,而应视为因势利导,考虑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教师必须善于调控教学气氛,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滋生与发展创设宽容的氛围。我在上成绩分析课时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某次期中考试,英语平均分为120分,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方案,用尽快尽准确的方法找出班里所有的120分以上的学生,学生们讨论起来,有的学生提出筛选的方法,有的说按平时成绩高的向后数,其中有一个学习成绩一直不好的学生举手发言,“请120分以上的同学站起来”,一句话把全班学生全逗笑了。同时他们发现这也是一个好的方法。这样课堂气氛一下活起来。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们创新的火花互相碰撞,放射出美丽的光芒。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应让学生有充分发挥自己见解的机会,给学生创设探索未知的时间和空间,凡是学生有可能想出,说出,做得出的,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当学生的思维方向与教师的不一致时,教师不要强行学生跟着自己走,而应该随机应变,调整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以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代劳。教师要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所有这一些都需要有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得以充分体现。
总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为唯一目标,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聚焦点”,就把握了课堂教学的本质。我们要以新课程理念,作为我们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新的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