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报告
【作者】 邹雪雁
【机构】 山东省寿光现代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材整合就是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依据课标要求,以教材为依托,灵活地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调整和加工,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需求,服务于学生发展的需求。教材整合的目的就是使教材整体化、系统化,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高效。
关键词:整合、目标、原则、体例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活动方式组成的用以指导学校育人的标准和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媒体。而作为一个教师只有当课程意识觉醒和课程研究开始的时候,才是他教育事业真正的开始 。
一、课程整合指导思想:
(一)教材整合的内涵:
教材整合就是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依据课标要求,以教材为依托,灵活地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调整和加工,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需求,服务于学生发展的需求。教材整合的目的就是使教材整体化、系统化,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高效。
(二)教材整合的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语文素养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素养包含:语言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兴趣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和思想观念。其中,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
2.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这里的“统一”是指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其中,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但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也就是说在课程整合中,必须把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统一起来,才能使学生既提高语言文字水平,又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从而达到“文道统一”。
二、课程整合原则:
1.深刻理解课标要求:
《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教材整合的依据,在深刻理解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基本理念,教材编写依据的基础上,体现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开放性、多样性,实践性、应用性,探究性、创造性的特点。这是整合教材的大前提,我们对教材的取舍、删减、整合都是以此为依据的。
2.宏观把握教材:
苏教版语文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5册,选修分为小说与戏剧、散文与诗歌、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选读五部分。
(1)必修部分教科书的体系。必修部分从必修一——五以人文话题为统领,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了20个专题。
必修课的学习一共有三种学习方式: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将学习方式的指导融入专题内容。
3.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即让学生在获取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陶冶性情,发展思维,在人类历史文化传承中感受人文精神,扩充文化积累,培养审美意识与能力,在语文学习中认识美、创造美。所以课程整合的终极目的是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拥有健康个性、健全人格。
三、课程整合体例:
1.单篇课文的整合
对于同一篇文章,可选择与之相类似或相反的文章比较阅读。学习李白《蜀道难》,结合《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豪放诗整合
整合过程:
第一课时,了解李白的豪放词,指导学生朗读《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三首词 ,抓住其中的“豪放飘逸”,比较词中表达情感的不同,感受李白诗的风格。
第二课时,李白的人生经历对其诗词创作的影响。引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研究李白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理想追求对李白诗词创作的影响。
第三课时,真正走进李白豪放飘逸的诗歌。豪放诗歌特点,赏析李白豪放诗歌风格,深刻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和极度夸张。
2.主题单元整合
遵循苏教版课本编排特点,根据主题特点设计,在同一模块内组合。以《慢慢走,欣赏啊》为例:
课标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鉴赏的要求是:“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应用:分析欣赏小说中的细节之美。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欣赏《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边城(节选)》中的戏剧性情节,品味其情节之美。对一些鉴赏词语,如“意境”“细节”“人物”“情节”“环境”“叙事视角”“审美想像”“风格”等。
审美:指导学生运用概括提炼的鉴赏方法进行审美的活动体验,能充分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细节美、情节美、环境美和人物形象美。
探究: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指导学生通过自主、个性化的阅读鉴赏,能初步实现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
3.渗透考点,体系整合
以诗歌和文言文为例:
诗歌: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诗从肺腑出、词别是一家、文以气为主三个学习板块,十篇古诗词)
根据诗歌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
①《雨霖铃》《蝶恋花》《虞美人》《声声慢》意象赏析能力点入手,学生自己动手梳理意象,把握意象的含义,提升鉴赏意象的能力。
②其它六篇从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点切入,由学生自己梳理,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点滴渗透,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关键词:整合、目标、原则、体例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活动方式组成的用以指导学校育人的标准和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媒体。而作为一个教师只有当课程意识觉醒和课程研究开始的时候,才是他教育事业真正的开始 。
一、课程整合指导思想:
(一)教材整合的内涵:
教材整合就是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依据课标要求,以教材为依托,灵活地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调整和加工,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需求,服务于学生发展的需求。教材整合的目的就是使教材整体化、系统化,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高效。
(二)教材整合的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语文素养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素养包含:语言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兴趣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和思想观念。其中,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
2.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这里的“统一”是指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其中,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但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也就是说在课程整合中,必须把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统一起来,才能使学生既提高语言文字水平,又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从而达到“文道统一”。
二、课程整合原则:
1.深刻理解课标要求:
《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教材整合的依据,在深刻理解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基本理念,教材编写依据的基础上,体现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开放性、多样性,实践性、应用性,探究性、创造性的特点。这是整合教材的大前提,我们对教材的取舍、删减、整合都是以此为依据的。
2.宏观把握教材:
苏教版语文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5册,选修分为小说与戏剧、散文与诗歌、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选读五部分。
(1)必修部分教科书的体系。必修部分从必修一——五以人文话题为统领,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了20个专题。
必修课的学习一共有三种学习方式: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将学习方式的指导融入专题内容。
3.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即让学生在获取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陶冶性情,发展思维,在人类历史文化传承中感受人文精神,扩充文化积累,培养审美意识与能力,在语文学习中认识美、创造美。所以课程整合的终极目的是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拥有健康个性、健全人格。
三、课程整合体例:
1.单篇课文的整合
对于同一篇文章,可选择与之相类似或相反的文章比较阅读。学习李白《蜀道难》,结合《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豪放诗整合
整合过程:
第一课时,了解李白的豪放词,指导学生朗读《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三首词 ,抓住其中的“豪放飘逸”,比较词中表达情感的不同,感受李白诗的风格。
第二课时,李白的人生经历对其诗词创作的影响。引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研究李白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理想追求对李白诗词创作的影响。
第三课时,真正走进李白豪放飘逸的诗歌。豪放诗歌特点,赏析李白豪放诗歌风格,深刻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和极度夸张。
2.主题单元整合
遵循苏教版课本编排特点,根据主题特点设计,在同一模块内组合。以《慢慢走,欣赏啊》为例:
课标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鉴赏的要求是:“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应用:分析欣赏小说中的细节之美。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欣赏《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边城(节选)》中的戏剧性情节,品味其情节之美。对一些鉴赏词语,如“意境”“细节”“人物”“情节”“环境”“叙事视角”“审美想像”“风格”等。
审美:指导学生运用概括提炼的鉴赏方法进行审美的活动体验,能充分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细节美、情节美、环境美和人物形象美。
探究: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指导学生通过自主、个性化的阅读鉴赏,能初步实现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
3.渗透考点,体系整合
以诗歌和文言文为例:
诗歌: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诗从肺腑出、词别是一家、文以气为主三个学习板块,十篇古诗词)
根据诗歌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
①《雨霖铃》《蝶恋花》《虞美人》《声声慢》意象赏析能力点入手,学生自己动手梳理意象,把握意象的含义,提升鉴赏意象的能力。
②其它六篇从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点切入,由学生自己梳理,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点滴渗透,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