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作者】 王学花

【机构】 乐都区一中分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是根本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没有了创新,就会遭受屈辱,就会挨打。然而,创新的根本出路只有靠教育、靠人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适时地提出,给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江泽民同志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培养和造就我国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这番话说明创新教育之重要。创新教育说是开发人的创新潜能,调动人的创新欲望,训练人的创新思维,提高人的创新能力,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在培养目标上它具有更强的鲜明性、针对性、时代性。创新教育包含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三个方面的内容,而创新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大纲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同时还指出,“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要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要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
中学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特别是高中数学尤其如此,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肩负着自身的历史重任,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意义十分重大。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教师来说,必须要转变观念,更新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的大脑思维敏捷、灵活,更具有深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以他们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基础和前提,同时还要取决于他们的个性,创新意识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他们个性的增强,能力的提高,进而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在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如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呢?
首先,要有“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我国的教育一直是应试教育,传统式的教学模式是在现阶段还是许多老师们所采取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中心,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老师指东,学生就指东,老师指西,学生就指西,这种“满堂灌”、“一言堂”式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注重了老师的“领导地位”,只注重“传道”“授业”,却忽视了学生这个鲜活的个体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们那鲜明的个性,扼杀了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把课堂还给学生,杜绝“一言堂”,杜绝“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给他们展示才华的平台,给他们空间和机会,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其次,要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观念。
面向全体,就是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现阶段,很多老师在教学时,特别是高中阶段的老师,只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忽视了成绩较差的学生,而相当一部分“学困生”因为得不到老师的关心和帮助,往往会感到很伤心,甚至很“悲愤”,但很无奈,因而产生一种厌学心理,甚至自暴自弃,染上一些不良习性。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面向全体,既要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又要照顾学习困难的学生,千万不要歧视“学困生”,相反,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并且尽可能地提高。但要做到兼顾,需采取“因材施教”即分层式教学方法,即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志趣、特长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区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得,都能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最终让每个学生的素质都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我国的教育方式一直都是应试教育,虽然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个概念,但是仍然是应试教育占着主导地位,因为“高考”这个指挥棒还在发挥作用,学生和家长仍然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既然如此,作为教师应该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下,深刻领会新大纲的精髓:“继续发挥数学等基础学科的作用,强调基础性、通用性、工具性,将考查重点放在思维和创新上。”因此,加强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即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进行高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 愉悦教学,激发兴趣。
学生要产生创造性思维,就必须保证他们的心理轻松、愉悦,无外界压力。因此,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使每个学生在心理上很自由,很轻松,无压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参与教学活动,是他们的思想更加活跃些,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思考时学生迸发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常常会令我们惊喜,同时,在这样的气氛下,老师还可创设一些特别情景,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的思维火花得到充分的闪耀,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中,会遇到许多像概念、公式、定理、重要结论等这类的教学,学生往往会觉得很简单但又容易犯错,有时还会手忙脚乱地,对于这些方面的学习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一个重点。为了让学生对这些观念、公式、定理、重要结论又更深刻的印象,课堂上应多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地参与到这些探究活动中去,让他们自己去探究,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他们去体会探究过程中的苦与乐,去体会那种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被解决的成就感。这会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会产生极大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极大地启发他们的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训练,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当他们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应鼓励他们沉着冷静,分组进行讨论、探索,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得出各自的结论,组与组、或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作、协调、交流的能力。
三、积极进取,坚忍不拔。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必须具有积极进取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知识的学习过程,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创新的过程,而情感是维系这一过程的纽带。课堂教学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渗透内容,而且也具有丰富的情感教育功能,而这一情感教育功能的很大一部分要求具有积极进取、不怕苦、不怕难以及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如果一个人不去追求,不思进取,不积极思维,那就会变成学习上的“废人”,不思维,不探索知识的产生,就没有自己的见解,就没有思维的火花产生,更谈不上创造,怕吃苦,遇到困难临阵退缩,不拼搏,就不会取得成功。因此,通过学生的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等意志的磨练,那么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情感,就会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这一体验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升华为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彰显个性,发散思维。
一位不知名的教育家说过,“培养个性就是培养创造性”的确如此。如果没有独立的个性,他的头脑不是他自己的头脑,这头脑受别人的限制,别人怎么说,他就怎么说,人云亦云,完全受制于别人的思想,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自己的思想,这种因循守旧的思想,能发现新问题吗?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吗?能迸发出思维的新火花吗?如果有了独立的个性,他就会对事物的发展变化保持极大兴趣和激情,有了激情,他们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事物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惧权威,彰显自己的个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的个性。
现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有很多很多的题目都是开放性的题目,这类题目往往不止一种解法。因而,老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索,独立思考,不要受别人的影响,不受常规的限制,不满足现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各抒己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对题目进行探讨、交流,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看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