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兴趣的培养
【作者】 冯沛才
【机构】 高大坪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小学音乐兴趣教学是新课改实施以来对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新要求,是当前小学生学好音乐的有利举措。下面本人根据多年来的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体会和看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上《大鸟笼》这一内容,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鸟的不同形态,倾听不同乐器所表现的鸟的不同形象,让学生把音乐中鸟的形象和现实生活中鸟的形象结合起来感受。创编出了一组组声音故事,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在音乐教学中适当给学生设置情境,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增加趣味教学。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抓住孩子这个特点,就能增加教学中的趣味性。比如:学生喜欢猜谜,教师可以把一些较难的知识,变为诗歌谜语,让学生念一念,猜一猜,又如:在教学生学习附点音符时,可以编这样一个谜语让学生猜:“一个小不点,真是不起眼,音符后边站,时值加一半。”学生在猜谜的同时,也学会了知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为了让小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有趣、新鲜,可以在学会一首新歌之后,留出一半时间开一个小小联欢会。比如,做歌曲接龙游戏,男生一组,女生一组,利用挑战的形式来表演唱歌。必要时,还可以捎带一些小小的奖励。这样,被动的学习变为了主动的参与,整个课堂都活跃起来,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习了音乐,身心得到了放松,从而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三、进行审美教育。
小学音乐教材中,许多歌(乐)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每首作品都展示了一幅美的画面,让人从听觉和视觉上感受美,并根据作品的情绪进入音乐意境,使他们在音乐意境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提高审美能力。如:《幸福的明天美滋滋的哩》是一首彝族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曲调热情欢快,又具有幸福、甜美之感,整首歌曲如同描绘一幅秀丽的图画,给人留下美好的遐想与回味,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歌曲的情绪,使他们情不自禁地参与学习,并乐在其中,我在教学中,配以电教片介绍祖国建国前后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变化,从绚丽多彩的城市风光到小城镇风情,再介绍彝族山寨的风土人情,配上该歌曲的伴唱录音导入新课,富有彝族特色的热情曲调,使学生仿佛看到他们正载歌载舞的欢迎远方的每一位客人,这时学生情感已沉浸在作品美的意境之中,同时,表出了想学、想唱的欲望。
四、开展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就是将学习音乐和做游戏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活动,它把音乐学习渗透在游戏过程中,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及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与游戏活动融为一体,通过音乐游戏发展孩子的音乐记忆力、想象力和表现力,促使其身心和谐发展。使孩子在音乐中进行游戏,在游戏中学习音乐,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如:在讲《传、传、传》这一内容时,利用击鼓传花的游戏方式,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比赛,比比那个同学传的好,传的快,哪个同学表演的好。这样,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游戏中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同时也可以满足小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竞争心理。因此,教师可以经常设计一些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竞争性的音乐游戏,使儿童在活动中感知旋律,在游戏中认识节奏。
五、穿插音乐游戏。
在运用游戏时除了向学生讲清游戏的规则和注意事项外,还要求儿童必须遵守规则,服从教师的指 挥,掌握游戏的步骤和方法,如有歌曲的游戏一定要认真唱好歌曲,训练音准的游戏一定要认真聆听琴声等, 否则,就会妨碍游戏的进行。要寓思想教育于唱游中,以德激情。每一首歌曲都蕴涵着其深刻的思想价值,教师应善于挖掘。通过唱游活动,在歌词、乐曲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五爱”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我爱北京天安门》就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首都的感情。
六、采用儿歌谜语。
儿歌、谜语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文学形式,在教学中我将一些难于记忆或趣味性不强的歌曲内容编成形象、生动的儿歌或谜语,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如:补充歌曲《太阳红》编成:
什么东西像灯笼?
高高挂在半空中,
照得屋里亮堂堂,
照得我们暖烘烘。
学生们认真的听着,都纷纷举起了小手,争着回答。当谜底亮出后,我说:“小朋友,老师把这个谜语变成了一首歌曲,你们想听吗?”学生听了都很惊奇,纷纷说:“耶!谜语也能唱成歌曲?”我说:“对呀!这个谜语我们不但要给别人去猜,而且还要去唱给他们听,你们说好吗?”“好”学生异口同声,高兴得不得了,饶有兴致地学了起来,唱得非常动情。
七、运用媒体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知识传输比较单一,“跟、唱、练”的教法已不能使学生大脑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思维不够活跃,学习的兴趣也无法长久培养。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多媒体课件在音乐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魅力。由于多媒体可将悦耳的音乐、迷人的画面、优美的歌声完美地融为一体,使学生能直观感受音乐所表现出的美,对推动学生进一步展开丰富的音乐想象起了催化作用,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导入新课时,用流动的画面来体现教学意图,创设出绚丽多彩、声情并茂的环境,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及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例如,我在补充讲解《静夜思》这一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用课件展示):十五的夜晚,一个远离家乡的书生坐在窗户旁,静静地望着窗外的圆月,身边只有小溪的流水声和蛐蛐的叫声……同时,缓慢的播出歌曲的前奏,使声音与画面融为一体,营造出了这首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孩子们动脑、动手,不断想象、创造中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诗、画与音乐融合的同时,也把美融入了孩子们的心中。然后把教师的分析配以简介编成字幕分页展示并配以背景音乐解说,调动学生视听的积极性,突破了平时口语介绍瞬间性的弱点。这样一来学生不知不觉地有感情地背诵出这首古诗,激发了学生学习演唱这首歌曲的浓厚兴趣。
“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这是音乐教育家巴列夫斯基的名言。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的兴趣是从实践中不知不觉提高和发展起来的。学生有了兴趣,那么自然而然会喜欢上音乐,主动积极地去探索音乐的魅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上《大鸟笼》这一内容,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鸟的不同形态,倾听不同乐器所表现的鸟的不同形象,让学生把音乐中鸟的形象和现实生活中鸟的形象结合起来感受。创编出了一组组声音故事,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在音乐教学中适当给学生设置情境,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增加趣味教学。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抓住孩子这个特点,就能增加教学中的趣味性。比如:学生喜欢猜谜,教师可以把一些较难的知识,变为诗歌谜语,让学生念一念,猜一猜,又如:在教学生学习附点音符时,可以编这样一个谜语让学生猜:“一个小不点,真是不起眼,音符后边站,时值加一半。”学生在猜谜的同时,也学会了知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为了让小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有趣、新鲜,可以在学会一首新歌之后,留出一半时间开一个小小联欢会。比如,做歌曲接龙游戏,男生一组,女生一组,利用挑战的形式来表演唱歌。必要时,还可以捎带一些小小的奖励。这样,被动的学习变为了主动的参与,整个课堂都活跃起来,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习了音乐,身心得到了放松,从而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三、进行审美教育。
小学音乐教材中,许多歌(乐)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每首作品都展示了一幅美的画面,让人从听觉和视觉上感受美,并根据作品的情绪进入音乐意境,使他们在音乐意境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提高审美能力。如:《幸福的明天美滋滋的哩》是一首彝族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曲调热情欢快,又具有幸福、甜美之感,整首歌曲如同描绘一幅秀丽的图画,给人留下美好的遐想与回味,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歌曲的情绪,使他们情不自禁地参与学习,并乐在其中,我在教学中,配以电教片介绍祖国建国前后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变化,从绚丽多彩的城市风光到小城镇风情,再介绍彝族山寨的风土人情,配上该歌曲的伴唱录音导入新课,富有彝族特色的热情曲调,使学生仿佛看到他们正载歌载舞的欢迎远方的每一位客人,这时学生情感已沉浸在作品美的意境之中,同时,表出了想学、想唱的欲望。
四、开展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就是将学习音乐和做游戏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活动,它把音乐学习渗透在游戏过程中,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及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与游戏活动融为一体,通过音乐游戏发展孩子的音乐记忆力、想象力和表现力,促使其身心和谐发展。使孩子在音乐中进行游戏,在游戏中学习音乐,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如:在讲《传、传、传》这一内容时,利用击鼓传花的游戏方式,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比赛,比比那个同学传的好,传的快,哪个同学表演的好。这样,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游戏中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同时也可以满足小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竞争心理。因此,教师可以经常设计一些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竞争性的音乐游戏,使儿童在活动中感知旋律,在游戏中认识节奏。
五、穿插音乐游戏。
在运用游戏时除了向学生讲清游戏的规则和注意事项外,还要求儿童必须遵守规则,服从教师的指 挥,掌握游戏的步骤和方法,如有歌曲的游戏一定要认真唱好歌曲,训练音准的游戏一定要认真聆听琴声等, 否则,就会妨碍游戏的进行。要寓思想教育于唱游中,以德激情。每一首歌曲都蕴涵着其深刻的思想价值,教师应善于挖掘。通过唱游活动,在歌词、乐曲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五爱”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我爱北京天安门》就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首都的感情。
六、采用儿歌谜语。
儿歌、谜语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文学形式,在教学中我将一些难于记忆或趣味性不强的歌曲内容编成形象、生动的儿歌或谜语,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如:补充歌曲《太阳红》编成:
什么东西像灯笼?
高高挂在半空中,
照得屋里亮堂堂,
照得我们暖烘烘。
学生们认真的听着,都纷纷举起了小手,争着回答。当谜底亮出后,我说:“小朋友,老师把这个谜语变成了一首歌曲,你们想听吗?”学生听了都很惊奇,纷纷说:“耶!谜语也能唱成歌曲?”我说:“对呀!这个谜语我们不但要给别人去猜,而且还要去唱给他们听,你们说好吗?”“好”学生异口同声,高兴得不得了,饶有兴致地学了起来,唱得非常动情。
七、运用媒体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知识传输比较单一,“跟、唱、练”的教法已不能使学生大脑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思维不够活跃,学习的兴趣也无法长久培养。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多媒体课件在音乐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魅力。由于多媒体可将悦耳的音乐、迷人的画面、优美的歌声完美地融为一体,使学生能直观感受音乐所表现出的美,对推动学生进一步展开丰富的音乐想象起了催化作用,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导入新课时,用流动的画面来体现教学意图,创设出绚丽多彩、声情并茂的环境,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及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例如,我在补充讲解《静夜思》这一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用课件展示):十五的夜晚,一个远离家乡的书生坐在窗户旁,静静地望着窗外的圆月,身边只有小溪的流水声和蛐蛐的叫声……同时,缓慢的播出歌曲的前奏,使声音与画面融为一体,营造出了这首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孩子们动脑、动手,不断想象、创造中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诗、画与音乐融合的同时,也把美融入了孩子们的心中。然后把教师的分析配以简介编成字幕分页展示并配以背景音乐解说,调动学生视听的积极性,突破了平时口语介绍瞬间性的弱点。这样一来学生不知不觉地有感情地背诵出这首古诗,激发了学生学习演唱这首歌曲的浓厚兴趣。
“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这是音乐教育家巴列夫斯基的名言。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的兴趣是从实践中不知不觉提高和发展起来的。学生有了兴趣,那么自然而然会喜欢上音乐,主动积极地去探索音乐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