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高中生物多媒体教学的利弊
【作者】 况 静
【机构】 民族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生物学科的教学领域,它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增强了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显示了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从目前高中生物教学中多媒体应用情况来看,对其认识还存在着许多的误区,滥用多媒体带来了不少弊端,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下面就高中生物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利与弊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分析。
一、多媒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优点。
1、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能为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刺激,可促使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共同参与,使生物教学变得生动、形象、直观、有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教学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中,随时可讲解理论知识、演示步骤、指导学生学习或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学生在多媒体课件中,既能学习到“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又能做到省时、高效。并且,如果课件做的好,教师上课讲得吸引,内容足够广博。那么,学生在课后自己去图书馆或利用网络资源等查找资料以充实自我的动力将大大增加。
2、有利于创设教学情景。
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望,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这一点也更加符合当前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老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可以预设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或者是填空,可以让学生从这些引导性问题,自己总结出定义或者概念。又如,在高中生物学的学习过程中少不了对比、假设及通过假设进行实验得出一些实验结论,教师在设计课件的过程中可以有意的制作一些用于对比表格、思维表图,让学生从学会观察并分析表格,并在分析对比后得出相应的结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3、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例如,在讲授《遗传的基本定律》时,一些课件对孟德尔的生平进行介绍:奥国人,天主神父,主要工作,1856-1865经过8年杂交试验,1865年发表《植物杂交试验》。以及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被发现的过程。
让学生了解孟德尔科学成果的取得,是因为前人科学的选材,科学的设计实验程序;创造性的把统计学与遗传学研究的结合。培养学生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品质,以及科学的创新精神。
利用多媒体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的科学成果的认知模式,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4、有利于实现高效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单一,主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听和接受知识,其教学效率低。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极大地增加了课堂容量,且教材内容的形象性、生动性和准确性更是大大的提高。如在进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这一实验的讲解,由于培养洋葱根尖需要花上3-4天的时间,培养时间长,加上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有丝分裂临时装片的的制作难度大,进而所得结果并不是很明显。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后,再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实验最终得到的现象和结果播放给学生看。这样就可以大大节省了教学实践,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二、多媒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缺点。
1、不利于学生记忆。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减少了教师的绘图、板书、画图表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学生接受信息和掌握知识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跨度,过快地变换屏幕内容,将使学生丢失教学信息,不利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认识水平。有的课件制作者为了使课件操作简便,将课件制成“流水型”模式,教师只要按键或鼠标,课件就会顺利“放映”。这种课件很难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灵活调度,导致教学信息一晃而过,起不到应有的辅助作用。
2、失去了教师的创造和思索的心灵。
近年来在配备有多媒体设备的学校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你的课件做了没有?”“做了,不过不怎么好,你呢?”“我还没有,你给我复制一下吧。”复制的结果是,很多老师同差不多用同一个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千篇一律,让教学失去了创造力,让老师失去了思索的灵魂。同时也使课堂的教学失去了因时、因地、因人不同所造成的差异。每个教师应该都有他自己不同的青春理念和人格魅力,有他们对不同学生对象所应用的不同的授课方式。但假如教师连课件这样重要的辅助都完全来自于别人,那么教师还会关注课堂吗?教师也就不可能去实现自己个性化的课堂,具有人格魅力的课堂,也不可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自己都是希望别人对自己是授之以鱼,我们又怎能在课堂上对学生授之以渔。
3、形成“以荧屏为主”新的不良教学模式。
由于多媒体教学通常只需要教师点击鼠标即可,这就要求学生需时刻提高精神,将其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跟上鼠标的推进速度上,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就会大大减少,同时,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下,学生逐渐失去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对于新知识顿悟的新鲜感,逐渐以荧屏为依托,形成新的被动教学模式。
4、多媒体模拟实验不能代替学生的实验和实践活动。
在新课程理念中倡导探究性学习,要将课堂教学内容落实到学生实践活动中去。多媒体模拟动画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但跟实际过程相比,给实验教学可信度的实现增添了不确定性;有些生物现象原本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一旦改为模拟动画,学生没有亲自实践操作,就无法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不能感受到科学研究中遇到各种问题。所以如果一味地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可能还会使学生养成不尊重客观事实,不理解生命本质,不愿动手操做的不良习惯,不符合实验教学的原则。
多媒体教学手段也是一把双刃剑,有优点也存在着缺点。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引入多媒体手段要注意结合教材,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把握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合理使用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辅助手段相结合,才能发挥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作用。
一、多媒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优点。
1、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能为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刺激,可促使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共同参与,使生物教学变得生动、形象、直观、有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教学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中,随时可讲解理论知识、演示步骤、指导学生学习或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学生在多媒体课件中,既能学习到“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又能做到省时、高效。并且,如果课件做的好,教师上课讲得吸引,内容足够广博。那么,学生在课后自己去图书馆或利用网络资源等查找资料以充实自我的动力将大大增加。
2、有利于创设教学情景。
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望,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这一点也更加符合当前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老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可以预设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或者是填空,可以让学生从这些引导性问题,自己总结出定义或者概念。又如,在高中生物学的学习过程中少不了对比、假设及通过假设进行实验得出一些实验结论,教师在设计课件的过程中可以有意的制作一些用于对比表格、思维表图,让学生从学会观察并分析表格,并在分析对比后得出相应的结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3、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例如,在讲授《遗传的基本定律》时,一些课件对孟德尔的生平进行介绍:奥国人,天主神父,主要工作,1856-1865经过8年杂交试验,1865年发表《植物杂交试验》。以及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被发现的过程。
让学生了解孟德尔科学成果的取得,是因为前人科学的选材,科学的设计实验程序;创造性的把统计学与遗传学研究的结合。培养学生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品质,以及科学的创新精神。
利用多媒体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的科学成果的认知模式,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4、有利于实现高效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单一,主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听和接受知识,其教学效率低。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极大地增加了课堂容量,且教材内容的形象性、生动性和准确性更是大大的提高。如在进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这一实验的讲解,由于培养洋葱根尖需要花上3-4天的时间,培养时间长,加上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有丝分裂临时装片的的制作难度大,进而所得结果并不是很明显。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后,再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实验最终得到的现象和结果播放给学生看。这样就可以大大节省了教学实践,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二、多媒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缺点。
1、不利于学生记忆。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减少了教师的绘图、板书、画图表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学生接受信息和掌握知识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跨度,过快地变换屏幕内容,将使学生丢失教学信息,不利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认识水平。有的课件制作者为了使课件操作简便,将课件制成“流水型”模式,教师只要按键或鼠标,课件就会顺利“放映”。这种课件很难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灵活调度,导致教学信息一晃而过,起不到应有的辅助作用。
2、失去了教师的创造和思索的心灵。
近年来在配备有多媒体设备的学校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你的课件做了没有?”“做了,不过不怎么好,你呢?”“我还没有,你给我复制一下吧。”复制的结果是,很多老师同差不多用同一个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千篇一律,让教学失去了创造力,让老师失去了思索的灵魂。同时也使课堂的教学失去了因时、因地、因人不同所造成的差异。每个教师应该都有他自己不同的青春理念和人格魅力,有他们对不同学生对象所应用的不同的授课方式。但假如教师连课件这样重要的辅助都完全来自于别人,那么教师还会关注课堂吗?教师也就不可能去实现自己个性化的课堂,具有人格魅力的课堂,也不可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自己都是希望别人对自己是授之以鱼,我们又怎能在课堂上对学生授之以渔。
3、形成“以荧屏为主”新的不良教学模式。
由于多媒体教学通常只需要教师点击鼠标即可,这就要求学生需时刻提高精神,将其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跟上鼠标的推进速度上,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就会大大减少,同时,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下,学生逐渐失去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对于新知识顿悟的新鲜感,逐渐以荧屏为依托,形成新的被动教学模式。
4、多媒体模拟实验不能代替学生的实验和实践活动。
在新课程理念中倡导探究性学习,要将课堂教学内容落实到学生实践活动中去。多媒体模拟动画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但跟实际过程相比,给实验教学可信度的实现增添了不确定性;有些生物现象原本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一旦改为模拟动画,学生没有亲自实践操作,就无法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不能感受到科学研究中遇到各种问题。所以如果一味地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可能还会使学生养成不尊重客观事实,不理解生命本质,不愿动手操做的不良习惯,不符合实验教学的原则。
多媒体教学手段也是一把双刃剑,有优点也存在着缺点。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引入多媒体手段要注意结合教材,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把握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合理使用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辅助手段相结合,才能发挥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