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搞好小学普通话教学

【作者】 展多文

【机构】 希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交往越来越广泛、深入,地方方言已经成了制约不同地区人们之间进行正常交往的极大障碍。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万事开头易”,从孩子做起,从小学生做起,可以做到普通话普及效率的最大化。只要让当下的小学生能够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就会让将来的中国人普遍地说普通话,用普通话来交流。要让学生使用普通话,教师首先要会说标准的普通话,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要营造说普通话的社会大气候、大氛围,让学生敢于说、乐于说普通话。
  一、认识小学阶段普通话教学的重要意义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从孩子开始,从孩子做起,是最终让明天的中国人普遍使用标准普通话的先决条件。小学生会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不但会使他们沟通交往容易,更能使他们掌握标准的语言发音、从而更加有效地学习语文。要使小学生说好普通话,从小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搞好小学阶段的普通话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里的所谓“正确”就是指朗读时要用标准的普通话。可见教好学生普通话是教好小学语文的基础,抓好了小学语文中的普通话教学就为小学语文教学打下了良好的铺垫,进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成效。
  说好普通话贵在发音的准确,要说好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正确的朗读训练很重要。学生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正规的语言文字学习和训练,就正式地进入了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阶段。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普通话的最佳时期,小学时代的普通话学习对个人普通话的发音准确性影响很大。在小学阶段没有学好普通话,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到个人对普通话发音的掌握,因为很多习惯一旦养成要改正过来就很难。因而小学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普通话的教学,小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普通话,练习普通话,养成良好的读说普通话的习惯。
  二、用多种方法进行普通话训练
  普及普通话,小学阶段最重要。小学语文教师要着力进行示范引导,加强读说训练,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普通话教学,以使普通话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
  1、抓好汉语拼音教学。
  现存各地方言当中,读音完全不同的字只是少数,之所以相互之间听不懂,主要是声调的问题,比如“甘肃”、“民乐”,应该发“平声”者发成了“三声”,应该发“二声”者发成了“四声”,这就是造成同样一句话不同地域的人说出来却变成了不同的声调,相互之间听不懂,形成了隔阂。为此,从教小学生识读每一个字时,就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发音,让他们读准确、读标准。有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发音准确就行了,声调不太准确也可以,这种观念是造成普通话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读准声调做起,不但要求发音准确,而且要求声调要准确。
  2、抓好朗读训练。
  单个文字的发音准确是一句话、一段话发音准确的基础。为了确保说话时发音准确,必须从朗读训练、准确朗读开始。在这里,教师的范读、领读是关键。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先范读,然后再领读,领读之后再让学生自读、大声朗读。教师要适时地为学生纠正发音,尤其是声调。只有经过反复朗读,读准读顺,字正腔圆,音色优美,入情入境,才算达到了正确朗读的目的。
  3、着力纠正方言土语。
  推广和普及普通话,一方面要从正确发音着手,另一方面要从纠正方言土语着手。这里所说的“方言土语”是指地方习惯但发音完全错误的字与词,比如我们经常性地把“应该”、“就是”说成是“闹门哩”;把“干吗”说成是“咋的哩”;把“慰问”说成是“预问”;把“咸菜”说成是“喊菜”;把“咬”说成是“zhai”等等。这些方言土语是造成与他人无法沟通交流的重要障碍。故此,教师要在语言学习和日常交流中时时提醒、纠正那些习惯性的方言土语,要训练他们养成说标准普通话的习惯,能说“爸爸”的就不说“爹爹”,能说“姥姥”的就不说“外奶”,能说“妻子”的就不说“婆姨”等等。
  4、营造说普通话的情境。
  营造说普通话的环境,是说好普通话的关键。现在有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说的是普通话,但到了下课时就说成了方言土语,致使学生也这样:课堂上说的是普通话,课后说的是方言;学校里说的是普通话,到了校外和家里就说成了方言。这对巩固普通话、持久开展普通话教学是非常不利的。为了克服这种情况,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身示范,不管在什么场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都要讲普通话。要利用演讲比赛、诗朗诵、小喇叭广播站、学做播音员、国旗下的演讲等多种场合和活动,为学生营造说普通话的情境。
  5、增强说普通话的信心。
  目前,由于社会上大部分人说的是方言土语,个别人坚持说普通话,还有些胆怯和害羞的心理,怕被别人笑话,心里一虚,就变成了方言土语。为了克服这种不良心里倾向,我们在教室里悬挂了“不当会说话的哑吧!”的宣传牌,规定各科老师都必须要讲普通话,并把是否讲普通话做为考核老师授课水平的一项内容。规定对方不讲普遍话就不予理睬、不予作答,相互提醒,相互监督。谁讲方言土语,就被讥讽为“会说话的哑吧”,并警告他说:“我听不懂你的话!”这样就无形之中造成了一种“说普通话光荣”、“说普通话的人高尚”的气氛,为开展普通话教学、广泛普及普通话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三、要形成说普通话的社会大气候、大氛围
  普及普通话的工作虽然已经提倡了好多年,之所以收效不是太大,原因有两点:一是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低,二是没有形成说普通话的社会大气候、大氛围。要改变这种状况,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一是加强教师的普通话培训、考评与考核。学生能否掌握普通话、说标准流利的普通,完全取决天老师,老师的普通话水平决定着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应该加强对教师的普通话培训,并且要把普通话水平作为考评教师的硬指标,要与职称评定与晋升挂起钩来。
  二是要着力营造说普通话的社会大气候、大氛围。语言环境是语言学习与普及的基础,只有营造了这样的语言环境,才能让学生每时每刻都学习普通话、运用普通话。为此,我们在与家长的沟通中特别强调了要教育和引导孩子说普通话的问题,很多家长都特别地赞同和支持。现在已经形成了教师引导孩子说普通话,孩子引导家长说普通话的局面。在学校里教师教会学生说普通话,纠正孩子的不规范话语,到了家里孩子们教会家长说普通话,纠正家长的不规范话语。
  小学生普通话的训练和培养不仅仅是其语文能力的体现,更是其社会能力的体现。小学生普通话教学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在西部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中,不能忽视,只能加强。在现有的条件下,教师应该自己说好普通话,把语言传感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益处,为将来更加广泛的社会交流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