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对我国当代独生子女进行公民教育的思考
【作者】 李 莎
【机构】 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中国,独生子女群体的形成始于80年代初。而到目前为止,第一代独生子女已步入青年,成为当今社会劳动力的主流。作为新一代的社会公民,他们有责任肩负起建设中国现代化、构筑和谐社会的重任。然而在独生子女们扮演公民角色的同时也存在着种种问题。因此,对当今独生子女进行适当的公民教育甚为必要。本文分析了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理论,汲取该理论中的有益经验,旨在使独生子女能够更完善的发展,更好的适应时代、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 独生子女 公民教育 凯兴斯泰纳
一、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
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理论是19世纪末欧美各国出现的社会本位主义教育和民族主义教育的共同产物。公民教育和劳作学校是该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公民教育是以建立一个文明法治国家为理想,以服务国家为目标的教育。劳作学校是实施公民教育的一种集体组织,它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能力为目的,通过对学生进行性格的训练达到他们人格的完善。
1、公民教育
凯兴斯泰纳想建立一种旨在克服人类的某些缺陷,完善人类社会组织的教育,而这种教育非公民教育莫属。
(1)公民教育的目的,是让国家的每一个成员都获得自觉参与国家生活的习惯,进而使这个国家不断的文明与法制化。“公民教育就是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1]。
(2)公民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公民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及各种具体的能力,使公民能切实的服务于现有的法制国家,使国家越来越接近于理想的道德集体。
(3)公民教育的手段:让公民积极参与劳动集体中的活动;教授公民如何判断道德伦理,使他们理解国家的任务和目标;教育公民认识到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相关性;让公民意识到自身应该参与集体活动,应该努力为发展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4)公民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四方面:公民义务与权利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公民的责任感与归属感的教育;民族感教育,是培养公民强烈的国家参与感及热爱祖国情感的教育;权威感教育,是鼓励受教育者积极参与国家生活管理的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习惯于为整个国家劳动集体服务的教育。
2、劳作学校
凯兴斯泰纳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性的劳动能力。因此,他主张创办劳作学校。“劳作学校应是唤起个人客观兴趣使学生有内心需求,照自己的计划想方设法的完成,并检验自己劳动成果的场所。”[2]
(1)“劳作”的定义指,首先,“劳作”是体力上的,并且是一种身心并用的活动。其次,“劳作”既有客观的目的,又须经受艰辛,富有教育意义。第三,“劳作”应唤起个人客观的兴趣,照自己的计划想方设法去完成,并检验自己的劳动成果。[3]
(2)劳作学校的任务包括以下几点:帮助学生将来能在国家的组织团体中,担任一种工作或一种职务,即“职业陶冶的预备”;要求把所担任的职务看作郑重的公事,不只为个人去做,还要把个人的工作与社会的进步联系在一起,把职业陶冶与性格陶冶结合起来,即“职业陶冶的伦理化”;在学生个人伦理化的基础上,把学生组成工作团体,培养互助互爱、团结工作的精神,即“团体的伦理化”。[4]
二、对独生子女进行公民教育的分析
1、对独生子女进行公民教育的意义
(1)教育的必要性
张二利、陈建利(1998),指出截止到1995年我国累计独生子女数已达到8000万,而1999年全国独生子女数为0.86 ~0.92亿,到2008年时,0~18岁的独生子女总数已达到11081.17万人,并且这一态势将稳定的持续到2020年[5]。从以上数据资料可以看出,中国自推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逐年增加,并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人群。而截止到目前,步入青年期的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其角色已由受教育者转变为生产者,成为社会的真正公民。为了使独生子女们能够较好的适应和融入社会的大家庭,具备合格的公民所应有的素养:独立自强、自由真实的本我个性和对社会集体的责任感与奉献意识,对当今的独生子女进行公民教育势在必行。
(2)教育的重要性
公民教育是当今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意大利、日本、印度等国把公民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之中,虽然这些国家在公民教育中所强调的内容不同,但各国在本质上都希望学校培养出有道德修养、积极向上、热爱国家、关心国家荣辱的好公民。[6]我国对独生子女实施公民教育,顺应了当今世界教育的主流趋势。
独生子女已作为当今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国家未来发展的潜力股,他们的命运将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前途。科学的培养和谐社会建设所需的既有独立能力、独创精神又有集体意识、全局思想的公民是国家当前及今后发展的重要战略,对独生子女实施公民教育适应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情感、爱国情意和坚定自我的信心。
2、独生子女作为新时期的社会公民所面临的问题
(1)缺乏独立意识,自理能力和自主精神,出现性格问题
大多数独生子女的家庭生活条件较为优越,父母们对于家中的“独苗”甚为宠溺。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小农思想的影响下,多数父母认为独生子女作为家中唯一的“香火”继承人,应光宗耀祖。因此家长们对孩子的生活事事上心、越俎代庖,对其学习则过度严苛、期望过高,一些家长甚至为了孩子以后能留其身边,对其学校的选择、职业选择、工作地域的选择等也多加限制干涉。目前社会上就出现一个较为流行的词语:“直升机”父母(比喻那些爱子心切的父母,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上空)。诸如以上等多种因素都使得当今的独生子女缺乏独立意识和自我生存能力,并伴随出现自私、孤僻、冷漠、暴躁等性格缺陷。景怀斌曾对独生与非独生的大学生的社会性心理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在生活自理能力评价方面弱于非独生子女。[7]
(2)缺少合作精神、协作能力和集体意识,道德素养有待加强
随着电视、网络计算机等大众传媒的普及,独生子女们多喜欢足不出户,单独呆在家中观看喜爱的电视节目或着上网等,而较少的与同龄人交往或参与集体活动。很多独生子女都缺乏集体意识和集体参与能力,不懂得如何融入团体及与他人协作。苏林雁等人的研究发现独生男童比非独生男童更不合群和社交退缩。[8]2003年,中国心理学会对6个省市、3000多名中学生的心理调查显示,独生子女人际沟通不良、关系敏感者达31%。[9]可见,独生子女的集体观念及与同伴友爱协作能力的缺失是一种公民道德素养的匮乏。长此以往,他们作为公民的身份将无法维持。
(3)个人价值观易出现混乱,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
当今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通过多种渠道进入大众的视野,如流行音乐、休闲报刊、电视广告等,使得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变得更为复杂;而社会中所出现的一切向钱看、贪污受贿等不良风气也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加之家庭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过于迎合孩子物质上的需求而忽视品德教育,使孩子产生攀比心理、注重物质享受、对金钱挥霍无度。这些因素都极易导致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这对他们的生活观念、人生追求等都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没能操持好价值观这一舵手,生命之舟而就此偏离航向。
(4)独生子女面临的社会性问题和职业问题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升学就业的竞争压力过大,加之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人际交往复杂。青少年缺乏有效的社会经验及正确的社会识别能力,尤其是独生子女更不懂得参与团体及与他人相处之道,其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生存能力等都有待于提高。
当青年独生子女离开大学校园后,每个人将面临不同的求职、岗位选择、职业适应等问题。选择一份感兴趣且有潜力的职业,遵守职业操守,处理好人际关系等都需要独生子女们拥有过人的智慧、品德和能力。然而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的一名教授则表示,独生子女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会给管理者带来很多新问题,表现为不愿接受公司纪律和体制约束;喜欢按自己想法工作;没有组织集体观念;娇气不愿接受批评等。[10]独生子女们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的弱点势必会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挫折,在职业生涯中承受更多的压力与挑战。
3、对当今独生子女进行公民教育的建议(结合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理论来谈)
(1)对独生子女进行公民劳动教育
凯兴斯泰纳把他的国民学校称作“劳动学校”,可见他十分看好劳动教育。“不论‘劳作学校’这个词有多么陈旧,但我仍可以认为,以这种方式所确定的这一词的含义,是用以往任何一种内容都无法概括的。”[11]而在今天看来,劳动教育所具备的可贵之处仍不可小视,尤其是对独生子女这一既被重视又被担忧的群体而言,教育意义更为重大。劳动教育既可作为公民教育的内容,又可作为公民教育的方式和途径。通过劳动,学生的各种素质如责任感,奉献意识,友爱,热情,技能技巧等都可养成。
在劳动教育中培养独生子女的良好性格。“我们的性格发展方向在不小的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怎样对待日常劳动的”,“劳作学校是以培养性格为主的学校组织形式。”【12】让独生子女经常参加家务劳动及学校社会组织的集体劳动,使他们逐渐形成一种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并在劳动中养成独立自强、乐观开朗的性格。
在劳动教育中培养独生子女可贵的道德品质。“教育需要劳动获得,因为只有通过劳动,精神作用才全部形成,只有在劳动获得中,思想与道德修养才得以锤炼和提高。”[13]让独生子女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通过劳动锻炼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使独生子女们真正了解到劳动的不易,他们才会珍惜劳动成果、体谅和尊重劳动人民,从而养成勤俭节约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劳动集体中培养独生子女的集体意识、友爱情谊及责任感。凯兴斯泰纳指出“学生自愿参与劳动团体的兴趣,却往往自发地萌生集体感”。[14]独生子女们通过参与集体劳动,与他人不断地进行交流合作,从而渐渐地产生集体意识和互助互谅的友爱情谊,使个人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更为融洽,在集体中相互支持、共同协商、团结合作,大大提高了集体的办事效率和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于此同时,个人也会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应该为集体和社会的劳动成果承担一部分责任。责任感的形成使独生子女们能够用一种极为负责的态度对待家庭,对待职业,对待社会。
在劳动中培养独生子女的劳动热情,使他们掌握各种技能技巧。“劳作学校的意义在于,以最少的知识素材,去换取为国民信念服务的最大量的熟练技巧,各种技能和劳动热情。”【15】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不是逼迫他们被动的从事各种劳动,而是通过积极引导,使他们产生对劳动的兴趣和热情,热爱所做的事,并在劳动中学会各种技能技巧,为他们今后的职业做好充分准备。
(2) 对独生子女进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教育
凯兴斯泰纳重视公民义务教育,并指出:“公民的义务感并不是一种盲目的、臣民的顺从,而是通过自身逐渐意识到的物质与精神进步的重要性之后的主动行为。”[16]我们应重视当今独生子女的公民义务教育,并要得出一点结论:枯燥的理论说教往往所起的效果不大,关键是让他们产生一种‘爱’的意识。每当想起历来教育家们存有的这种情怀:“学问之道在于济世度人”,自己都会为之感动,随即便产生了做学问的动力。当独生子女们进入社会、进入职场,能够具备如此兼济天下的大爱时,他必定会端正自身的态度,热爱所从事的职业,乐于尽其公民的义务。
公民权利教育也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的立宪国家里,思想自由与凭良心行动的权利是国家力量的核心”[17],“我们必须保证每一个成熟了的国家公民拥有任何一种要求参与国家发展的权力。不这样做,国家公民便失去了发展国家的兴趣。”[8]若要使当今青年独生子女充满对社会建设的热情,热爱所从事的职业,首先保证他们自由自主的权利,发挥个人的真性情,朝着自己的理想不断迈进。还需让每个公民都意识到自己既是家庭的主人,又是国家的主人。当个人意识到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具有一致性的时候,他必会发自内心的投入工作,投入社会建设的事业之中。
三、结语
当今时代,教育机构机构可谓百花齐放,教育思想也可谓百家争鸣,然而若能真正做到对于不同群体进行的教育如扁鹊“望闻问切”,再如华佗“对症下药”时才是最重要的。对于独生子女这个即将或已经踏入新时期社会建设征程的群体,其备受国家及社会各界的瞩目与关怀。作为新一代的社会公民,他们需要在家庭、劳动集体、职业群体中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完成各项使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完善。而公民教育恰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途径。对当今独生子女实施公民教育既着眼于当前,又寄希望于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2][德] 乔治. 凯兴斯泰纳.凯兴斯泰纳教育论著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4]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M].1999
[5]王广州.中国独生子女总量结构及未来发展趋势估计[J].人口研究.2009(1)
[6]袁利平. 澳大利亚、日本、泰国和美国中小学公民教育比较 .世界教育信息.2004(12).
[7]景怀斌.独生、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若干社会性心理品质的比较研究.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7(6).
[8]苏林雁,李雪荣,唐效兰.独生子女行为及情绪特点的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1):9-20.
[9][10]独生子女的一代影响未来中国社会.新闻中心-中国网 news.china.com.cn 2011.03.07.
[11][12][13][14][15][16][17][18][德] 乔治? 凯兴斯泰纳.凯兴斯泰纳教育论著选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李莎,女,山东淄博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
关键词: 独生子女 公民教育 凯兴斯泰纳
一、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
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理论是19世纪末欧美各国出现的社会本位主义教育和民族主义教育的共同产物。公民教育和劳作学校是该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公民教育是以建立一个文明法治国家为理想,以服务国家为目标的教育。劳作学校是实施公民教育的一种集体组织,它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能力为目的,通过对学生进行性格的训练达到他们人格的完善。
1、公民教育
凯兴斯泰纳想建立一种旨在克服人类的某些缺陷,完善人类社会组织的教育,而这种教育非公民教育莫属。
(1)公民教育的目的,是让国家的每一个成员都获得自觉参与国家生活的习惯,进而使这个国家不断的文明与法制化。“公民教育就是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1]。
(2)公民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公民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及各种具体的能力,使公民能切实的服务于现有的法制国家,使国家越来越接近于理想的道德集体。
(3)公民教育的手段:让公民积极参与劳动集体中的活动;教授公民如何判断道德伦理,使他们理解国家的任务和目标;教育公民认识到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相关性;让公民意识到自身应该参与集体活动,应该努力为发展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4)公民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四方面:公民义务与权利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公民的责任感与归属感的教育;民族感教育,是培养公民强烈的国家参与感及热爱祖国情感的教育;权威感教育,是鼓励受教育者积极参与国家生活管理的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习惯于为整个国家劳动集体服务的教育。
2、劳作学校
凯兴斯泰纳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性的劳动能力。因此,他主张创办劳作学校。“劳作学校应是唤起个人客观兴趣使学生有内心需求,照自己的计划想方设法的完成,并检验自己劳动成果的场所。”[2]
(1)“劳作”的定义指,首先,“劳作”是体力上的,并且是一种身心并用的活动。其次,“劳作”既有客观的目的,又须经受艰辛,富有教育意义。第三,“劳作”应唤起个人客观的兴趣,照自己的计划想方设法去完成,并检验自己的劳动成果。[3]
(2)劳作学校的任务包括以下几点:帮助学生将来能在国家的组织团体中,担任一种工作或一种职务,即“职业陶冶的预备”;要求把所担任的职务看作郑重的公事,不只为个人去做,还要把个人的工作与社会的进步联系在一起,把职业陶冶与性格陶冶结合起来,即“职业陶冶的伦理化”;在学生个人伦理化的基础上,把学生组成工作团体,培养互助互爱、团结工作的精神,即“团体的伦理化”。[4]
二、对独生子女进行公民教育的分析
1、对独生子女进行公民教育的意义
(1)教育的必要性
张二利、陈建利(1998),指出截止到1995年我国累计独生子女数已达到8000万,而1999年全国独生子女数为0.86 ~0.92亿,到2008年时,0~18岁的独生子女总数已达到11081.17万人,并且这一态势将稳定的持续到2020年[5]。从以上数据资料可以看出,中国自推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逐年增加,并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人群。而截止到目前,步入青年期的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其角色已由受教育者转变为生产者,成为社会的真正公民。为了使独生子女们能够较好的适应和融入社会的大家庭,具备合格的公民所应有的素养:独立自强、自由真实的本我个性和对社会集体的责任感与奉献意识,对当今的独生子女进行公民教育势在必行。
(2)教育的重要性
公民教育是当今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意大利、日本、印度等国把公民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之中,虽然这些国家在公民教育中所强调的内容不同,但各国在本质上都希望学校培养出有道德修养、积极向上、热爱国家、关心国家荣辱的好公民。[6]我国对独生子女实施公民教育,顺应了当今世界教育的主流趋势。
独生子女已作为当今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国家未来发展的潜力股,他们的命运将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前途。科学的培养和谐社会建设所需的既有独立能力、独创精神又有集体意识、全局思想的公民是国家当前及今后发展的重要战略,对独生子女实施公民教育适应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情感、爱国情意和坚定自我的信心。
2、独生子女作为新时期的社会公民所面临的问题
(1)缺乏独立意识,自理能力和自主精神,出现性格问题
大多数独生子女的家庭生活条件较为优越,父母们对于家中的“独苗”甚为宠溺。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小农思想的影响下,多数父母认为独生子女作为家中唯一的“香火”继承人,应光宗耀祖。因此家长们对孩子的生活事事上心、越俎代庖,对其学习则过度严苛、期望过高,一些家长甚至为了孩子以后能留其身边,对其学校的选择、职业选择、工作地域的选择等也多加限制干涉。目前社会上就出现一个较为流行的词语:“直升机”父母(比喻那些爱子心切的父母,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上空)。诸如以上等多种因素都使得当今的独生子女缺乏独立意识和自我生存能力,并伴随出现自私、孤僻、冷漠、暴躁等性格缺陷。景怀斌曾对独生与非独生的大学生的社会性心理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在生活自理能力评价方面弱于非独生子女。[7]
(2)缺少合作精神、协作能力和集体意识,道德素养有待加强
随着电视、网络计算机等大众传媒的普及,独生子女们多喜欢足不出户,单独呆在家中观看喜爱的电视节目或着上网等,而较少的与同龄人交往或参与集体活动。很多独生子女都缺乏集体意识和集体参与能力,不懂得如何融入团体及与他人协作。苏林雁等人的研究发现独生男童比非独生男童更不合群和社交退缩。[8]2003年,中国心理学会对6个省市、3000多名中学生的心理调查显示,独生子女人际沟通不良、关系敏感者达31%。[9]可见,独生子女的集体观念及与同伴友爱协作能力的缺失是一种公民道德素养的匮乏。长此以往,他们作为公民的身份将无法维持。
(3)个人价值观易出现混乱,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
当今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通过多种渠道进入大众的视野,如流行音乐、休闲报刊、电视广告等,使得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变得更为复杂;而社会中所出现的一切向钱看、贪污受贿等不良风气也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加之家庭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过于迎合孩子物质上的需求而忽视品德教育,使孩子产生攀比心理、注重物质享受、对金钱挥霍无度。这些因素都极易导致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这对他们的生活观念、人生追求等都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没能操持好价值观这一舵手,生命之舟而就此偏离航向。
(4)独生子女面临的社会性问题和职业问题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升学就业的竞争压力过大,加之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人际交往复杂。青少年缺乏有效的社会经验及正确的社会识别能力,尤其是独生子女更不懂得参与团体及与他人相处之道,其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生存能力等都有待于提高。
当青年独生子女离开大学校园后,每个人将面临不同的求职、岗位选择、职业适应等问题。选择一份感兴趣且有潜力的职业,遵守职业操守,处理好人际关系等都需要独生子女们拥有过人的智慧、品德和能力。然而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的一名教授则表示,独生子女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会给管理者带来很多新问题,表现为不愿接受公司纪律和体制约束;喜欢按自己想法工作;没有组织集体观念;娇气不愿接受批评等。[10]独生子女们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的弱点势必会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挫折,在职业生涯中承受更多的压力与挑战。
3、对当今独生子女进行公民教育的建议(结合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理论来谈)
(1)对独生子女进行公民劳动教育
凯兴斯泰纳把他的国民学校称作“劳动学校”,可见他十分看好劳动教育。“不论‘劳作学校’这个词有多么陈旧,但我仍可以认为,以这种方式所确定的这一词的含义,是用以往任何一种内容都无法概括的。”[11]而在今天看来,劳动教育所具备的可贵之处仍不可小视,尤其是对独生子女这一既被重视又被担忧的群体而言,教育意义更为重大。劳动教育既可作为公民教育的内容,又可作为公民教育的方式和途径。通过劳动,学生的各种素质如责任感,奉献意识,友爱,热情,技能技巧等都可养成。
在劳动教育中培养独生子女的良好性格。“我们的性格发展方向在不小的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怎样对待日常劳动的”,“劳作学校是以培养性格为主的学校组织形式。”【12】让独生子女经常参加家务劳动及学校社会组织的集体劳动,使他们逐渐形成一种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并在劳动中养成独立自强、乐观开朗的性格。
在劳动教育中培养独生子女可贵的道德品质。“教育需要劳动获得,因为只有通过劳动,精神作用才全部形成,只有在劳动获得中,思想与道德修养才得以锤炼和提高。”[13]让独生子女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通过劳动锻炼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使独生子女们真正了解到劳动的不易,他们才会珍惜劳动成果、体谅和尊重劳动人民,从而养成勤俭节约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劳动集体中培养独生子女的集体意识、友爱情谊及责任感。凯兴斯泰纳指出“学生自愿参与劳动团体的兴趣,却往往自发地萌生集体感”。[14]独生子女们通过参与集体劳动,与他人不断地进行交流合作,从而渐渐地产生集体意识和互助互谅的友爱情谊,使个人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更为融洽,在集体中相互支持、共同协商、团结合作,大大提高了集体的办事效率和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于此同时,个人也会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应该为集体和社会的劳动成果承担一部分责任。责任感的形成使独生子女们能够用一种极为负责的态度对待家庭,对待职业,对待社会。
在劳动中培养独生子女的劳动热情,使他们掌握各种技能技巧。“劳作学校的意义在于,以最少的知识素材,去换取为国民信念服务的最大量的熟练技巧,各种技能和劳动热情。”【15】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不是逼迫他们被动的从事各种劳动,而是通过积极引导,使他们产生对劳动的兴趣和热情,热爱所做的事,并在劳动中学会各种技能技巧,为他们今后的职业做好充分准备。
(2) 对独生子女进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教育
凯兴斯泰纳重视公民义务教育,并指出:“公民的义务感并不是一种盲目的、臣民的顺从,而是通过自身逐渐意识到的物质与精神进步的重要性之后的主动行为。”[16]我们应重视当今独生子女的公民义务教育,并要得出一点结论:枯燥的理论说教往往所起的效果不大,关键是让他们产生一种‘爱’的意识。每当想起历来教育家们存有的这种情怀:“学问之道在于济世度人”,自己都会为之感动,随即便产生了做学问的动力。当独生子女们进入社会、进入职场,能够具备如此兼济天下的大爱时,他必定会端正自身的态度,热爱所从事的职业,乐于尽其公民的义务。
公民权利教育也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的立宪国家里,思想自由与凭良心行动的权利是国家力量的核心”[17],“我们必须保证每一个成熟了的国家公民拥有任何一种要求参与国家发展的权力。不这样做,国家公民便失去了发展国家的兴趣。”[8]若要使当今青年独生子女充满对社会建设的热情,热爱所从事的职业,首先保证他们自由自主的权利,发挥个人的真性情,朝着自己的理想不断迈进。还需让每个公民都意识到自己既是家庭的主人,又是国家的主人。当个人意识到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具有一致性的时候,他必会发自内心的投入工作,投入社会建设的事业之中。
三、结语
当今时代,教育机构机构可谓百花齐放,教育思想也可谓百家争鸣,然而若能真正做到对于不同群体进行的教育如扁鹊“望闻问切”,再如华佗“对症下药”时才是最重要的。对于独生子女这个即将或已经踏入新时期社会建设征程的群体,其备受国家及社会各界的瞩目与关怀。作为新一代的社会公民,他们需要在家庭、劳动集体、职业群体中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完成各项使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完善。而公民教育恰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途径。对当今独生子女实施公民教育既着眼于当前,又寄希望于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2][德] 乔治. 凯兴斯泰纳.凯兴斯泰纳教育论著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4]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M].1999
[5]王广州.中国独生子女总量结构及未来发展趋势估计[J].人口研究.2009(1)
[6]袁利平. 澳大利亚、日本、泰国和美国中小学公民教育比较 .世界教育信息.2004(12).
[7]景怀斌.独生、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若干社会性心理品质的比较研究.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7(6).
[8]苏林雁,李雪荣,唐效兰.独生子女行为及情绪特点的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1):9-20.
[9][10]独生子女的一代影响未来中国社会.新闻中心-中国网 news.china.com.cn 2011.03.07.
[11][12][13][14][15][16][17][18][德] 乔治? 凯兴斯泰纳.凯兴斯泰纳教育论著选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李莎,女,山东淄博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