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谈班主任与学生的“距离”

【作者】 谢军云

【机构】 城南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我们知道“距离产生美”,这是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说的是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的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其实班主任与学生的“距离”之道也是如此,有时“太近”了会溺爱学生,有时“太远”了又会放任学生。班主任与学生的“距离”在不同的场合、情景、时期也应该是不同的,实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必须呈现适合的“距离”。下面就班主任如何把握与学生间的“距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内心,班主任应扮演好“近邻”角色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对我们的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学生来到学校,远离家长和亲人,能经常接触到的人就是这个“近邻”——班主任。那么我们的班主任如何扮演好学生的“近邻”角色呢?
  案例1:有一天晚自习期间,发现向来性格外向的甲同学竟然闷闷不乐,呆坐在位置上,叫她名字时甚至都没有反应。于是把她叫到了办公室,一问得知她换了位置后不适应新环境,但又不敢把这事告诉老师,觉得班主任知道后会瞧不起她,会认为她胆子小,适应能力差。我听了她的“诉苦”后,第一句话是:“没事,这是正常现象,不光是你,其他同学包括老师也会对新环境、新事物产生陌生、害怕甚至恐惧。”首先从心里深处使她觉得这是正常现象、正常反应,不需要为这事过分担忧,使她的紧张情绪得以缓解,也使她明白了遇到困难、烦恼与老师沟通、交流是正常和必要的。待她的情绪稳定后,很自然进行了第二步工作。给她分析了如何适应新环境和克服紧张恐惧心理。当然最后也给她抛出了一个问题:若干年以后进入大学,走上社会,对你来说什么都是新的,那该怎么办,唯有适应才能生存。……走时嘴上虽说“谢谢老师我懂了!”但从她脸上还是看到了不快,显然她没有从这次谈话中找到答案。但是两周后,甲同学主动找到我:“谢老师,我与周围同学关系很好了,而且也相互帮忙,互相交流探讨问题,那个新环境很适合我!”脸上挂满了灿烂的笑容。
  通过这件事对甲同学来说收获的是提高适应新环境新事物的能力,对我来说,收获的是:若要深入了解班级、了解学生,唯有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心里,发现问题根源,并加以引导甚至解决。
  现在大多数学生家长及亲戚远在外地,与孩子的见面谈心机会甚少,更多的是用打电话来代替。但这样孩子的心里之苦无处可诉,有时孩子的“怨气”无处可发泄。这时班主任就需要扮演起“近邻”这个角色,走近学生身边,关注她的生活、学习及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走进学生内心关注他的所思所想。
        二、处于学生和家长、家长和学校之间,班主任应起好“中介”作用
        现在,大多数班主任的年龄为25-40岁,这个年龄段刚好处于学生(16岁左右)和家长(45岁左右)的年龄之间,班主任恰好使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代沟得到填补,班主任则成为了联系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一根纽带。我们班主任时常能听到家长这样的诉苦:孩子在家基本不与大人说话,最多的对白是:
        “回来了!”——“嗯”;“在学校表现怎么样?”——“还好!”;“吃饭了!”——“哦!”
        “在学校多看点书,用功点,要听老师话!”——“知道了!”
         ……
  家长在家根本无法与孩子沟通,两句不对头,就开始吵架。并希望老师多帮帮忙,做做孩子的思想工作。
  其实发生这样的家庭矛盾,也不尽是孩子的责任。由于家长的无休止唠叨和存在某些观念、喜好和时代背景的差异,使得孩子不想与家长多沟通。及沟通话题的局限性(要么问成绩,要么问学校,要么问老师,上课有没有听懂,等等只是与学习有关的话题),这样使得孩子在校的紧张学习状态在家却不能得到缓和而气愤不已,故也不想多说什么(特别是对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所以我在与家长的沟通时我经常会说到孩子放学回家了,家长该说什么,该做什么。
  当然我们班主任也是贯通家长和学校联系的一座桥梁。家长对学校老师的意见、建议等有时需通过班主任向学校反映,学校的有些措施、政策也要通过班主任向家长宣传和落实,如果中间环节稍有脱节,可能会酿成大后果。
  案例2:年段出台政策:高三学生周日下午来校参加统一自修。作为班主任不但口头通知学生必须向家长做好这项政策的传达工作,并以短信形式发给了每位家长。自以为做的很周全,但百密一疏,有一位学生没有把此事转告家长,恰巧该家长也没有收到短信(因为手机号码前不久刚换)。于是就发生了下面一幕:措施实施的第一周该学生打来电话说:家里有人生病,要去医院陪护,故下午不能来学校参加自修。我信以为真,但出于关心,还是打电话给了家长。但打她爸的电话,回音是空号,再拨她家电话,终于通了,一问我惊呆了:家长既不知道学校的这项措施,又没有收到有关短信(她爸手机前不久刚换了号码),还了解到家里根本就没有人生病……
  通过这件事使我教训深刻,深信: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不怕一万,只怕万一。故在以后的政策传达中首先以回执的形式(要求家长签名)下发给学生,并短信通知(要求家长回复),对短信不回复的家长,电话联系。
  班主任的工作涉及领域已不仅在学校,而且已深入到每位学生家长乃至家庭,家校联系已成为常规工作。故班主任应起好学生和家长、家长和学校之间的“中介”作用,架好这座桥梁,这样桥两端的沟通会畅通无阻,也会少产生隔阂。
  三、应“远离”学生,放手、放心让学生自己去做,班主任应有“远见卓识”
  班主任(绝大多数)已为人父母,父母总会担心孩子这个不会那个不会,于是就会手把手教孩子或则干脆替孩子做好事情,有时也x会帮着规定好做事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其实不是为了孩子,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将缺乏创造性、独立性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样我们班主任也不应给学生事先规定好条条框框,然后按老师的想法和规定去完成,有时也应放手让学生大胆不做。
  案例3:以前新生报到班主任总是很忙:排座位表、值日生表等。2010届高一当临时班委确定后,我就放手让班长排座位表,劳动委员排值日生表(当然也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但内心总有些不安。结果大出我的意料:班长排的座位表既考虑了男女不混坐,也兼顾了矮前高后的原则,还照顾了一些有特殊要求的学生(例如高度近视的,听力差的等);劳动委员值日生表排的也非常完美考虑到了搞教室卫生与寝室卫生不冲突,也兼顾了男女生的比例。可见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我的放手也是明智的:不但找到了两位出色的班委,也培养了班委的能力。
  确实在老师的手把手下的带领下,学生固然会把事做的很完美,很顺手,会少走不少弯路,但是对学生独立能力、耐挫能力等的培养是不利的,也很难使学生品尝到自己独立完成一件事的美味果实,感觉不到成功的喜悦。放手、放心让学生去做不但“解放”了老师,更“解放”了学生。
  “距离产生美”,不同的“距离”(近、中、远)产生不同的“美”,我们班主任不但要做师生间“距离”控制的主宰者,更应成为享受“距离美”的品尝者。当然关于老师与学生间“距离”的讨论远还没有结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就个人观点谈了谈自己的一些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