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培养高中地理学习兴趣
【作者】 袁德梅
【机构】 习水县第五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才能够让他们自主的加入到学习中去。高中地理知识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大部分是靠记忆的,所以很多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是没有兴趣的。如何让他们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只能是通过合理的诱导,让学生们意识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兴趣教学就是一种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然后逐渐进入到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去的一个过程。
一、营造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例如经常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等语言赞扬学生的新观点。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
二、开展地理游戏。
丰富多采的地理游戏,是地理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延伸。因此,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还应结合丰富多采、生动有趣的地理游戏。在地理游戏中,学生广泛接触和了解纷繁芜杂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因而对其充满了新奇的感觉。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眼去实地观察、分析、研究,从而使学生对已有的地理知识进入一种崭新的境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支配下,学生积极投入各种地理活动之中。这样就能发挥他们的长处,展现他们的聪明才智。学生有了自豪感,就会产生更大的兴趣。
地理游戏寓地理知识和技能于学生的娱乐活动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习地理知识。这会进一步巩固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地理能力。
地理游戏的种类较多,主要有地理拼图、地图旅行、地理知识和技能竞赛、猜地理谜语等。其中不少学生认为,猜地理谜语是学习和巩固地理知识、激发地理学习兴趣的一种形式较好的、有趣的地理游戏。如:悬崖勒马(打一国名),谜底是:危地马拉;银河渡口(打一国内城市名),谜底是:天津;船出长江口(打一省级行政区名称),谜底是:上海;等等。通过猜地理谜语,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分析力和判断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还可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有利于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巩固。
三、巧用谚语、歌谣。
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知识的广博。地理学科是一门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极强的学科,人们在运用地理知识的同时,也总结了许多经验,并用谚语、歌谣的形式表达出来,通俗易懂,易于接受。例如,在给同学们介绍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时我引入了这麽一句话“官府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说明了中国人的居住习惯;由于位于北半球,因而门朝南开,易于接受阳光;在讲授天气和气候方面的知识时,引入“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明新疆由于地处大陆腹地,距海洋遥远,形成了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是日温差很大;“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由于受地形变化的影响,在横断山区形成了垂直变化的高山气候类型。农谚中有关气候的歌谣“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还有“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这些都真实地反映出我国北方天气的变化状况,读起来朗朗上口,好背易记;农业生产方面的“要想富,先修路”,“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
四、设置悬念问题。
把新知识的有关内容设计成问题的形式。这种形式简单方便,师生共同参与,还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此法要求教师在讲述新的内容前,周密地设计问题,使问题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增长新知识的同时,锻炼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在讲授地中海式气候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①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②为什么称它为地中海式气候?③形成这种气候的原因是什么?④世界上地中海式气候类型的分布有什么规律?通过一系列问题,就把地中海气候的特征、形成原因、分布地区以及分布规律揭示出来。这是利用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等特点而采用的问题法。这需要联系相关知识,促使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设问。实践证明,恰当准确的设置问题,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为活跃状态,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实现知识迁移。
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而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则是运用的表现之一。在学习中,只有通过运用,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才能得到深化、活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比如,在冬天,学生看了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后问:“为什么台北的纬度比广州高,却反而比广州暖呢?”书上没有现成答案。学生一边读图,一边回忆过去学过的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很快发现了主要之点:虽然两城市都濒临大海,但是广州地处大陆,而台湾四面环海,因此对于台北来说,冬季风的影响小了,海洋的影响大了。这样,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的问题,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极大地调动起他们追求知识的积极性。
六、开展活化教学。
活化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
地理是一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自然科学,内容涉及:天文、水文、地貌、地质、生物、土壤、气象等多个领域,地理现象无处不在,包罗万象。让学生喜欢地理、学好地理,必须将地理课堂与学生熟悉的日常实例相挂钩,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巧用趣味事例,用事实说话,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做到事半功倍。
一、营造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例如经常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等语言赞扬学生的新观点。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
二、开展地理游戏。
丰富多采的地理游戏,是地理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延伸。因此,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还应结合丰富多采、生动有趣的地理游戏。在地理游戏中,学生广泛接触和了解纷繁芜杂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因而对其充满了新奇的感觉。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眼去实地观察、分析、研究,从而使学生对已有的地理知识进入一种崭新的境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支配下,学生积极投入各种地理活动之中。这样就能发挥他们的长处,展现他们的聪明才智。学生有了自豪感,就会产生更大的兴趣。
地理游戏寓地理知识和技能于学生的娱乐活动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习地理知识。这会进一步巩固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地理能力。
地理游戏的种类较多,主要有地理拼图、地图旅行、地理知识和技能竞赛、猜地理谜语等。其中不少学生认为,猜地理谜语是学习和巩固地理知识、激发地理学习兴趣的一种形式较好的、有趣的地理游戏。如:悬崖勒马(打一国名),谜底是:危地马拉;银河渡口(打一国内城市名),谜底是:天津;船出长江口(打一省级行政区名称),谜底是:上海;等等。通过猜地理谜语,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分析力和判断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还可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有利于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巩固。
三、巧用谚语、歌谣。
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知识的广博。地理学科是一门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极强的学科,人们在运用地理知识的同时,也总结了许多经验,并用谚语、歌谣的形式表达出来,通俗易懂,易于接受。例如,在给同学们介绍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时我引入了这麽一句话“官府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说明了中国人的居住习惯;由于位于北半球,因而门朝南开,易于接受阳光;在讲授天气和气候方面的知识时,引入“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明新疆由于地处大陆腹地,距海洋遥远,形成了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是日温差很大;“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由于受地形变化的影响,在横断山区形成了垂直变化的高山气候类型。农谚中有关气候的歌谣“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还有“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这些都真实地反映出我国北方天气的变化状况,读起来朗朗上口,好背易记;农业生产方面的“要想富,先修路”,“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
四、设置悬念问题。
把新知识的有关内容设计成问题的形式。这种形式简单方便,师生共同参与,还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此法要求教师在讲述新的内容前,周密地设计问题,使问题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增长新知识的同时,锻炼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在讲授地中海式气候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①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②为什么称它为地中海式气候?③形成这种气候的原因是什么?④世界上地中海式气候类型的分布有什么规律?通过一系列问题,就把地中海气候的特征、形成原因、分布地区以及分布规律揭示出来。这是利用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等特点而采用的问题法。这需要联系相关知识,促使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设问。实践证明,恰当准确的设置问题,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为活跃状态,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实现知识迁移。
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而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则是运用的表现之一。在学习中,只有通过运用,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才能得到深化、活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比如,在冬天,学生看了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后问:“为什么台北的纬度比广州高,却反而比广州暖呢?”书上没有现成答案。学生一边读图,一边回忆过去学过的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很快发现了主要之点:虽然两城市都濒临大海,但是广州地处大陆,而台湾四面环海,因此对于台北来说,冬季风的影响小了,海洋的影响大了。这样,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的问题,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极大地调动起他们追求知识的积极性。
六、开展活化教学。
活化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
地理是一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自然科学,内容涉及:天文、水文、地貌、地质、生物、土壤、气象等多个领域,地理现象无处不在,包罗万象。让学生喜欢地理、学好地理,必须将地理课堂与学生熟悉的日常实例相挂钩,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巧用趣味事例,用事实说话,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做到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