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者】 徐桂珍

【机构】 神木县第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音、语调、书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学活书本,变得更聪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会学习,会探索,并且学好英语。
  一、 营造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这样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的学习心理,孩子的创造的火花才能迸发出来。例如:在教nose, ears时,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轻轻地捏捏学生的鼻子、摸摸学生的耳朵,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并置身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另外,教师要保护学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有时学生说错了,教师不直接说No,而是微笑着对他(她)说:"Please think it over."。只要学生能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教师都要予以表扬。
  二、 在想象中创新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要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和教师的形体语言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在教Apples are sweet. Grapes are sour.就尽可能利用形体语言来演示。吃一口苹果表示很高心的样子,吃一口葡萄捂着脸表示很酸的样子。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老师讲的意思。接着可以再要求学生说出有哪些水果是甜的,哪些是酸的。 
  在练习Do you like……? Yes, I do.(No, I don't.)句型时,教师可以画一个动物园,里面有各种动物。让学生们想象他们在手拉手参观动物园,两人一问一答:Do you like the little panda? Yes, I do. Do you like the big bear? No, I don't.……或者让一学生充当小记者,去采访其他同学都喜欢什么。这时小孩子们都非常高兴,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要做小记者,去了解其他同学的喜好。
  教师还应多角度地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在学习动物名称时,可以先将小动物的声音录制下来,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声音和样子来学。例如,cat,cat,喵喵喵;dog,dog,汪汪汪,……这样,学生就会很有兴致,有的装成猴子,有的扮成小狗,……。再难的词在学生口中变得流利起来,枯燥的单词很快被学生记住。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掘一切可以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 在语言实践的情景中创新
  儿童是善于模仿的。从母语学习的规律看,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尤其是儿童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在模仿课文语言时,能获得发现的乐趣,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就是孩子心目中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情景,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型,精心设计练习,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及时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例如在练习Is this jacket yours?这个句型时,教师手里拿着一件夹克衫,一边走进教室一边问:Whose jacket is it? Is this jacket yours?这时学生很好奇,都想知道这件夹克衫是谁的。于是,我就让学生去找它的主人,学生拿着这件夹克衫去问别人:Is this jacket yours?
  教师还可以利用插图来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插图是语言的形象再现,语言是插图的理性表述。例如,在练习句型What is it like?时,教师可以出示一幅图,图中有两个小朋友在对话,其中一个手里拿着一支长的、蓝色的铅笔。请学生根据图画的内容编一段对话。学生会运用所学过的知识,编成各种对话。反之,也可以让学生根据一段对话或小短文来画画。这也是一种运用语言的训练。因为学生要绘图,必须熟读对话,反复揣摩,才能将脑中的图画绘诸笔端。
  四、 在小组合作中创新
  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都有实践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动脑、动手、动口,从而达到同学间彼此沟通,取长补短。如在操练Who's …? How old is …?句型时,先让学生每人画一幅家庭成员的画,然后几个一组相互看图询问。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互问互答,互相学习,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在练习I can ….句型中,可以在小组内展开竞赛,比一比谁会的多。学生就会争抢地说:I can dance. I can sing. I can play football.…
  通过小组学习,给爱动、爱玩的小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参与表现的机会,使枯燥的内容学起来饶有兴趣,并且使学生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 
  最后,教育应通过各种途径,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教师作为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应该主动开拓进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对教育者本身的挑战,因为教师同样需要创新精神。
  1、眼神 
  有经验的老师在开始讲课以前,总是习惯的用眼神环视一下全班。学生几十双眼睛与教师的目光“相遇”,这无声的语言是宣布开始上课了。 
  一个外语教师要想自己的教学效果好,不仅要注意精讲自己所授的内容和进行有趣的语言训练,而且要注意控制课堂。当发现有的学生不注意听讲或者搞什么小动作的时候,只要教师用锐利的目光扫视或注视一下,那个学生就会立刻意识到自己犯规了。这种无声的批评,可以起到排除干扰的作用。我们可以设想:在课堂上,一个教师突然中断了语言训练,去批评一个不注意听讲的学生,这的确造成了对学生正常思维的干扰。当师生再回到刚才进行的那个语言项目时,兴趣就会减弱,不愉快的气氛就会影响到双方的积极性。 
  当学生回答不出教师的问题或者是答错了,如果教师怒目而视,原想“刺激”一下学生的积极性,但效果往往相反,结果是大多数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会丧失学习的信心。经验告诉我们: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除了严格要求外,要授以友善的目光,给学生以信赖和鼓励,这是启发学习较差的学生向好的方面转化的一个有效的因素。 
  对学习优秀的学生,不能总是报以满意的微笑。当青少年还不能正确的对待表扬时,要善于掌握分寸,语言要适当。千万不要因为表扬而使学生自负起来,这种自负往往是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下降的重要原因。 
  2、手势 
  初次走上讲台的教师会感到手是多余的,没处放。手里老是有点东西:或粉笔、或教案、或课本;有的还拿着所谓“教鞭”(用来指单词或挂图的棍子)。这些东西不能总拿在手里不放,尤其是“教鞭”,只能在使用时拿起来,用后马上放下,不宜总拿在手里。我们要把手充分运用起来,也就事常说的运用手势。 
  手势多在做语言练习时使用,如对重点单词的强调,表示朗读的节奏,描写形状的大小,说明动作的特征或表达一定的感情色彩,等等。手势一定要配合所讲的语言内容,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要有针对性。如果使用不当,反而显得“做作”。手势的利用,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学会利用。